摘要:提高畢業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是高職教育必須思考的時代命題。工作室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能夠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可以從做好工作室的軟硬件建設、加大工作室的校企合作力度、健全工作室的管理運行機制等方面構建基于高職學生雙創能力培養的工作室模式。
關鍵詞:高職學生;雙創能力;培養;工作室模式
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加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既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滿足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更是高職學生成長與發展的現實需要。作為學生雙創能力的培養,搞好實踐教學是關鍵。工作室模式為高職學生雙創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新型的實操平臺,既彌補了傳統雙創教育的不足,讓學生在全面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有效培養學的創新創業意識和技能,同時也能實現與就業、創業的銜接,提高了雙創教育的效果。
一、“雙創型”人才是高職教育面臨的時代命題
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要求“加強就業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2014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在公開場合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簡稱“雙創”)的號召,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2015年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同樣也被提及。自此,大學生雙創能力的培養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大勢所趨。由于國家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高職學院的招生、人才培養質量都有很大改善,但在某種程度上仍存在實踐教學能力弱、手段單一,削弱了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等問題。因此,積極探尋提升實踐教學質量的新模式,提高畢業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是高職教育必須思考的時代命題。
二、工作室模式培養高職學生雙創能力的優勢
(一)工作室制教育模式的內涵
“工作室”起源于1919年在德國魏瑪建立的包豪斯學院,該學院以“知識與技術并重,理論與實踐同步”為教育理念,主張以實踐型、應用型為重,以課程知識為基礎,以專業技術的應用為核心,以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為主體,以專業教師、行業技師為主導,由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完成綜合專業技術的訓練。因此,工作室是指由幾個人或一個人建立的組織,是一處創意生產和工作的空間,形式多樣,大部分具有公司模式的雛形。工作室的教學模式主要以學生為主體,專業教師、行業技師為引導,實施項目導向教學,真正做到“做中學,學中做”,實現工學一體,是一種以專業知識學習為動力,技能實操訓練位主旨,融理論與實踐為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其辦學思想的核心就是讓知識與技術相結合。
(二)工作室模式有利于培育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
首先,工作室模式與公司相似,其運行、管理,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組織結構,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用人所長,并運用各種手段激勵成員的工作熱情和創造性,正確處理組織內部的各種關心,增強員工的凝聚力,形成團隊精神③。在課堂上完成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后,學生進入工作室完成相應的實踐操作訓練。而所有的實操項目均從企業引入的真實項目,因此,項目的完成要求學生具備開拓創新意識,增強創新精神,共同協作,從技術、管理、決策等方面解決各種出現的問題。其次,工作室模式依托項目,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特定學習和工作任務,而這個過程可能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經過反復的試錯才能得以成功,這樣的鍛煉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時間的職業意識,提升了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并形成堅忍不拔的品格等創新創業精神。
(三)工作室模式有利于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
工作室的實踐性、貫通性、應用性等特點使其成為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業能力的重要場所。首先,工作室模式采用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學生能很好的掌握本專業的理論與技能知識,為今后的創業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工作室模式可以改善傳統創業教育只針對少數有創業需求學生的現狀,面向所有學生開展創業教育,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創業需求,從更廣的幅度上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其次,在工作室的日常教學實踐活動中,學生以工作室為平臺完成真實的企業項目,項目直接接受市場檢驗,培養了學生對創業機會把握的機警性,而在接觸業務的期間也可以了解更多的創業政策、創業成功的典型案例,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創業意識轉化創業實踐,從而提升創業成功的機率。
三、基于高職學生雙創能力培養的工作室模式構建
(一)做好工作室的軟硬件建設
工作室可以說是校內的仿真職場實訓場所,它與單純的課堂實踐教學以及零散的實踐都不同,因此必須具備相應的條件。首先,工作室應該設計為現實的企業生產車間模式,營造出真實的職業氛圍和環境。工作室的所有實訓設備、環境全方位地仿真,按照企業生產標準張貼安全標語、生產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規程,張貼各種考核規章和制度。其次,應該配備高質量師資隊伍。創新創業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質在于學生通過與企業零距離接觸來提高創新思維與創業能力,從而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④。故優質的師資力量是保樟工作室良性發展的基礎。工作室的導師應該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及日常教學組織與管理的能力,擁有企業工作、企業掛職等實踐經驗,具備指導學生創業項目的能力或創業實踐經驗。同時也可聘請企業專家、技術人員擔任工作室的兼職導師。
(二)加大工作室的校企合作力度
工作室里的校企合作借助學校的科研、場地、人力資源等優勢為企業培養優秀而充足的的創新創業技術儲備人才,而企業也通過工作室的平臺,利用自身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項目生產經驗,完善了學校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升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首先,工作室除了用于教學實訓外,也可以是一種對外商業服務機構,承擔校內外有關的技術服務、研發、業務培訓等相關業務⑤,可以主動與企業聯合,引入在社會實踐、創業實踐等方面針對性和實踐性較強的企業各種真實項目,為其開展服務。其次,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主,與企業合作開發適合工作室模式的項目導向模塊化課程體系,做到工學一體,按工作過程的不同工作任務的相關性來實現理論與實踐有效對接。
(三)健全工作室的管理運行機制
首先,制定工作室成員發展規劃。入駐工作室的學生必須思想上積極上進,具有勇于探究與創新的精神,且專業基礎扎實。同時,學生須制定自我發展計劃,而后工作室結合學生的自我發展計劃,為其制定專業發展規劃,促使每位學生盡快提高動手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推動學生的成長成才。其次,嚴格遴選入駐工作室的各項目,工作室實行項目準入制度。所有進入工作室的項目必須經過申請,有嚴謹的項目論證報告,能夠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和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入駐的學生可以免費利用工作室的各種設施條件完成項目創作,工作室全天開放,學生利用業余時間進入工作室訓練,安裝指紋鎖或密碼鎖,工作室人員進出憑指紋或密碼。最后,建立科學合理的工作室激勵與考評制度。創設條件,讓工作室成員能夠定期外出參觀學習,了解市場,并結合市場情況開發出有潛力的產品,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及時跟進項目的進度及成果轉化,對于入駐而未按進度開展工作的項目,實施項目退出預警機制,對于完成情況好且成果轉化效果突出的項目及時給予表彰和獎勵。
【注釋】
[1]蔣紅雨.工作室制模式下動漫設計與制作人才培養初探[J].美術大觀,2012(06).
[2]邱源子.工作室模式的新聞學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研究[J].新聞知識,2015(04).
[3]程立浩,柳軍,張蕾.“工作室”教學模式在高校創業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繼續教育,2016(06).
[4]李雪嬌.工作室制的創新創業型傳媒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欽州學院學報,2015(10).
作者簡介:
謝文波,女,碩士研究生,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