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九生

摘 要:科技計劃項目通常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技術開發等類型,根據科技項目的特點,分析建立后補助項目評價的意義,并分別從評價原則、主體、客體、方法、指標、流程、監督管理、處罰措施等方面構建后補助項目評價完整體系。
關鍵詞:科技計劃;科技項目;后補助;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U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0-0238-03
科技項目以往通常采用立項后即撥付資金(或分批撥付)的資助方式(即前補助)支持研究開發。2009年,財政部、科技部先后選擇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的部分項目以及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進行了后補助試點,在試點基礎上,于2013年11月制定了《國家科技計劃及專項資金后補助管理規定》(下簡稱《規定》)。所謂后補助,是指從事研究開發和科技服務活動的單位先行投入資金,取得成果或者服務績效,通過驗收審查或績效考核后,給予經費補助的財政資助方式。《規定》明確了后補助的三種資助方式:事前立項事后補助、獎勵性后補助和共享服務后補助。
與前補助相比,后補助以結果為導向,簡化過程管理,既可減輕科技主管部門一般項目管理的微觀工作,將精力投向科技發展規劃和方針、政策制訂等宏觀管理和基礎性、公益性、前沿性科研項目的管理,有利精兵減政和節約科技管理成本;又能引導和激發有關單位開展適應市場需求的自主創新,促進成果轉化;更有利于推進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的產學研結合;同時對促進科技經費的優化配置,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解放科技人員束縛,促進科技體制改革都有重大意義,是我國科技經費投入方式的有益探索。
從近年各地實踐看,對于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項目,由于項目技術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風險高且成果滯后,此類科研活動需要政府部門的積極引導,不宜采用后補助,因此政府是投入主體。成果轉化、產品開發、知識產權類、技術服務類項目,不論項目內涵還是成果產出都較為明確,適合采用后補助形式進行資助[1]。
正確執行科技項目后補助,如何判定項目該不該補助成為關鍵。這就涉及由誰判定、判定標準以及監督管理等系列問題,也就是項目驗收評價工作。項目后評價是指在項目已經完成并運行一段時間后,對項目的目的、執行過程、效益、作用和影響進行系統的、客觀的分析和總結的一種技術經濟活動[2]。建立后補助評價體系,明確相關主體職責、評價方法、指標體系并加強監督是認真實施項目后補助的客觀要求。
1 目的意義
1.1 評價體系的建立,有助于增強相關主體責任意識
項目后補助的評價涉及評價組織者、被評價項目實施者、參與評價的社會中介機構和評審專家、監管部門等各方主體,評價體系對參與評價各方主體的職責進行明確,厘清了責任界限,明確了責任內容,既能避免越庖代俎,站位不越位,又可避免尸位素餐,在其位不謀其政現象發生,做到各盡其責,各司其守,有利于主體責任意識的明晰和增強。
1.2 有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科研環境
評價體系對后補助項目考核評價的技術、經濟、效益等指標和評價方法、流程事先予以確定,通過公開、透明的評價標準、程序及評價結果,接受社會監督,有利于營造民主、公平、競爭的科技環境,激發社會創新熱情,促進國家創新戰略的實現。
1.3 能更有效發揮科技投入效率
后補助項目以成果價值作為判斷標準,主要支持那些以科技成果工程化、產業化為目標,具有比較明確的量化考核指標,或是對解決國家急需的、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利益或重大產業技術問題等發揮關鍵作用的相關原創成果,以及針對面向社會開展公共服務的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進行補助。其根本目的在于鼓勵單位以國家目標為導向,根據自身發展需要自主開展技術創新活動,或面向社會開展科技服務,共享科技資源。評價體系的建立和有效執行,做到項目該補則補,應補盡補,能有效發揮政府資金扛桿作用、倍增效益,提高科技投入效率。
2 評價原則
2.1 公平性原則
公平原則要求對后補助項目評價所涉及的指南、指標、方法、程序等事項事前公開,做到應知盡知;同時要求對申報單位和申報項目一視同仁,公平對待;最重要的是要求參與評價的人員要辦事公道,不徇私情,嚴禁“帶有色眼鏡看人”,選擇性評價。
2.2 可行性原則
項目評價涉及的指標體系,既要從理論上注意它的完整性與科學性,又要考慮到它在現實中的可操作實用。所設計的指標系統應該能準確、可靠、簡潔地描述評估對象和實現評估目的[3],它不僅在技術上可行的,而且經濟上是合理的。
2.3 分類評價原則
同類型可比分類原則是科技項目分類評價的基本原則。每類科技項目,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對科技項目進行評價是建立在科學合理的分類基礎之上的。在科技項目后補助工作中,應采取先分類再評價的方法,根據不同類別的項目,構建科學而合理的評價指標與方法。如果不分類,勢必會抹煞不同類型的科技活動的特征,使評價產生錯誤的導向,造成錯誤的資源配置。
3 評價體系主體
(1)項目評價組織者,即科技主管部門或受其委托組織后補助項目評價活動的有關單位。組織者主要負責制訂項目評價各項規則、程序和辦法,發布后補助項目指南,具體組織或委托有關單位組織技術、經濟、管理、財務等方面的專家,按照規定的程序、辦法和標準,對項目進行咨詢和評判活動。評價組織者應正確履行對項目評價的管理、指導和監督職能,忠于職守、依法行政、廉潔自律。
(2)項目評價活動承擔者,即受委托承擔評價活動的科技評估機構、評審組織等社會咨詢評估機構或專家組(簡稱第三方),類似運動場上的裁判員。第三方主要從專業角度、選擇專門方法和程序對項目進行論證,如實反映被評項目科技水平、經濟社會效益,并做出相應結論。第三方在參與評價工作中應當嚴格遵守項目評價有關規則、程序和方法,在受委托的范圍內開展項目評價活動,保守所獲秘密,同時保持獨立性,不受他方影響干預,保證評價意見的科學、公正和客觀。
(3)項目實施者,即從事科技項目研究開發的單位。項目實施單位主要根據后補助指南,在項目結題后,如實組織填寫申報評價材料,配合第三方的評價質疑工作。作為運動員,實施單位應保證所提供材料的真實、完整,并不得干預影響第三方工作。
(4)監督機構,主要指科技部門紀檢監察機構、科技經費管理機構和政府財政、審計部門等組織。監督機構負責對項目評價活動的組織、評價過程、評價結果進行監督檢查,即貫穿于評價工作全過程,可以采取事前介入、事后抽查或全程參與的監督方式,輔以現場檢查等手段,實現監督目的。監督工作應建立黒名單制度,對不稱職或違法的第三方實行市場禁入。
項目評價是一項專業化程度高的工作,做到項目后補助公平、公正,參與者評價的業務主管部門、社會中介組織和監督機構等主體,在項目后補助工作中應明確各自職能定位,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確保后補助工作順利開展。
4 評價體系客體
項目后補助評價顧名思義是對項目進行評判,評價客體主要對象包括申報指南、立項文件、項目工作和技術總結報告、經費決算報告、用戶報告、檢驗檢測證明等相關佐證材料等。各類客體提供主體、主要內容和在項目評價中的作用如表1。
5 評價方法
根據《規定》,在三種后補助模式中,對事前立項事后補助項目主要采取用戶評價、第三方檢測、專家判定三種方式進行評判;對獎勵性后補助項目通過審查驗收方式評價;對共享服務后補助項目則采用績效考核方法審查。
對后補助項目不論采用哪種方式進行評價,評價過程主要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排序法、層次分析法、專家直觀判斷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四種方法既可以單獨運用,也可以綜合運用互相驗證。
(1)指標排序法,即按設計的評價指標體系的級次,分級制定評價指標并進行排序,再根據設計的指標排序分值,計算出各級次指標的權重,然后根據項目各項指標實際完成情況,計算出項目總分值。
(2)層次分析法(簡稱AHP方法),是美國運籌學家T.L.Saaty教授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決策分析方法。AHP法把問題層次化,按問題性質將其分解成不同層次,構成一個多層次的分析結構模型,即將決策者對復雜系統的決策思維模型化、數量化的過程。它先確定衡量指標重要程度差別的定量標度,再按設計的評價指標體系的級次,分級確定進行指標重要性兩兩對比判斷的矩陣,請專家在矩陣中填寫指標對比判斷后的標度值,經過歸一化處理和統計計算,最終得出指標的權重[4],并結合完成情況最終得出項目分值。
(3)專家直觀判斷法,是最簡單的權重確定方法。它是由專家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對各項評價指標重要程度的認識,按其重要性程度直接給出權重分,決策者再對專家分值采用數學平均法計算,從而得出被評價指標的權重。這種方法耗費的時間和精力較少,容易操作,但由于受專家個人經驗影響,往往帶有片面性,因此在選擇專家時,應注意專家的代表性和全面性。
(4)模糊綜合評價法是一種基于模糊數學的綜合評價方法,由美國自動控制專家查德(L.A.Zadeh)教授提出。該綜合評價法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即用模糊數學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事物或對象做出一個總體的評價。它具有結果清晰,系統性強的特點,能較好地解決模糊的、難以量化的問題,適合各種非確定性問題的解決[5]。
6 評價指標
科技項目具有高度創新性、復雜性、探索性、風險性和專業性等特點,決定了對項目實行管理的復雜性和難度[6],科技項目的特點使得對其評價不能套用工程項目的剛性管理指標,而應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柔性管理指標。根據科技項目特點,評價指標大致可以分為技術、經濟、財務三類,前兩項也稱業務類指標。技術經濟指標是對科技項目專業活動開展過程及結果的評價,而財務指標則是對科技項目經費收支、財務管理狀況的評價。技術指標主要包括:課題完成情況、發表論文(著作)、創新程度、成果獲獎或取得專利、人才培養、學術價值等等;經濟指標主要是指產值、利潤和稅收等直接效益和對環境影響、資源利用、就業機會、示范推廣等社會效益指標。
對不同類型項目,同一指標應采用不同權重。事前立項事后補助項目、獎勵性后補助項目技術指標權重應高些,技術、經濟、財務指標三者通常為2:1:1;對共享服務后補助項目,主要關注服務取得的成效,因此,經濟指標占比通常不低于50%,即三者比例為1:2:1。
7 評價流程
后補助項目在有關單位投入自籌經費,自行組織開展研發活動,取得預期效果后,按照下列基本流程管理:
(1)項目實施單位根據指南,向科技部門提出后補助申請,提交《后補助申請表》和相關證明材料(項目立項文件、工作和技術總結報告、經費決算報告、相關佐證材料等)。
(2)科技部門根據項目所屬行業,組織行內專家或委托第三方,對項目實施過程、技術、經濟指標和經費管理進行評價或審計,并出具相應報告。
(3)科技部門根據第三方評價意見,經審查后,提出補助經費安排方案,報部門辦公會議審定并公示。
公示結束后進入撥款流程和經費使用后監督過程。
8 監督管理
8.1 建立公示制度
對所有通過評價并計劃給予補助的項目,明確規定應通過一定方式予以公示,公示時間不得少于5個工作日。對在公示期間有異議的項目,應由紀檢機構及時組織技術專家、財務專家對異議情況進行了解核實。
8.2 監督方法
評價活動的督查工作可以采取經常性督查和專項性督查或相結合的方式。經常性督查是指對項目評價活動進行全過程的監督檢查;專項性督查是指對項目評價某個環節或某類項目進行監督檢查。對于重大后補助項目的評價活動應當采取專項性督查方式進行重點督查。
開展督查工作,可以采取下列具體方法:聽取評價活動的各方當事人的匯報;查閱與評價有關的文件、合同、材料等;參加與評價事項有關的會議;向有關單位和個人調查核實等。
9 處罰措施
評價組織者、第三方和項目申請者對評價的重大情況隱匿不報,嚴重失職的;與評價活動的承擔者、申請者、推薦者或評估人員、評審專家串通,編造虛假報告的;干預正常的評價活動,造成不良后果的;索取或收受賄賂的;其他玩忽職守,徇私舞弊以及妨礙項目評價活動正常進行等行為,可視問題嚴重程度,對主要負責人或直接責任人分別情況責令改正,給予警告、通報批評或者終止評價委托;非法收受財物的,按國家有關規定沒收所收受的財物;取消項目立項資格、終止項目合同,追回已撥經費、給予紀律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參考文獻
[1]葛育祥,忻國能,蔣衛東.關于科技項目后補助的一些思考[J].今日科技,2014(11).
[2]曾力波.管道科研項目后評價的研究與實踐[J].石油化工技術與經濟,2012(6).
[3]于成剛,梅姝娥.科技項目后評價方法及指標體系研究.科技經濟市場,2008(6).
[4]李亞麗,宋揚.科技項目績效考評方法初探[J].中國科技論壇,2004(6).
[5]王杰.模糊綜合評判在故障樹分析法中的應用[J].電子設計工程,2012(6).
[6]方勇,王明明,劉牧.政府職能轉變與科技計劃項目管理的第三方評估咨詢[J].中國科技論壇,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