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英杰?魏科超?朱玉林
摘要:寶雞是炎帝故里,文明開宗之地。周秦王從這里發祥,文化積淀非常豐厚。地處寶雞西南的大散關,是老子晚年活動的重要地區,是一座寫滿老子故事的千古名關。大散關因老子而出名,老子文化因大散關文化帶的遺存而傳播和傳承。本文就開發大散關和傳承老子文化作一些探討。
關鍵詞:老子;傳承;探討
一、挖掘寶雞老子遺存,打造大散關老子文化帶
大散關亦稱散關,關中四關之一,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名散關。大散關因重要的戰略地位, 自古以來是關中四大門戶(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西有大散關、北有蕭關)之一。不僅如此,因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從古到今,又是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及普通;老百姓游覽之地。老子向往炎帝的德行,崇尚先周的文化,所以大散關一帶包括天臺山, 是他晚年西行活動的重要地區。李耳在大散關一帶包括天臺山 , 留下了許多遺存和傳說,使這里成為老子文化傳承最早且最廣泛的重要地區之一。在傳統文化熱興起之際,這些厚重的歷史文化,需要引起人們重視并深入挖掘。
1.以老子遺存和傳說為重點,挖掘大散關千古名關的歷史文化價值
據史載,2500多年前,東周守藏室官李耳(后世人稱老子),不滿周室衰敗的現狀,棄官西行,到了寶雞后,看到這里姜炎文化和周禮之風浩蕩,且山青水秀,便停留下來,選定天臺山居住。在這里他靜心總結升平之世社會經驗,梳理衰亂之世社會動蕩教訓,研究學問,傳經布道。 后來,當地人為紀念老子,把此山改名為伯陽山。這里至今還流傳有“風透玄關” 和“老子騎牛過玄關”的動人故事。在伯陽山,還傳說伏羲氏等在此留居過。現在這里有一天然、人工合成的山洞,內供老子坐像一尊,正襟危坐,神態安祥。老子在天臺山居住,開創教寫經。此后,居住過老子在天臺山,吸引歷代著名道教人物隱居養性、修煉傳道,千余年來香火不斷,祖神盛行,形成了頗具地方色彩的道教文化。太白山老君洞,位于陜西省寶雞市太白縣城西郊的聚仙山(翠磯山)背依峻嶺大梁,孤峰獨秀,相傳老子曾在洞中修道煉丹,信眾及道門弟子遂在洞前建廟,廟內塑老子神像。西行入秦前, 老子先后在庵嶺古鎮,青牛觀,大散關等地開展傳道講經活動,深受姜炎文化和周禮薰陶的寶雞人對老子及老子文化厚愛有加。老子在大散關一帶傳授他的學說后出關入秦。對于大散關千古名關的歷史文化,要聯合有關方面,進行深入挖掘,溯到源,找到根,尋到魂,找準歷史和現實的給合點,深入挖掘老子文化中的價值理念、道德規范和治國智慧,豐富大散關一帶的老子文化內涵。
2.重振千古名關雄風,打造大散關老子文化帶
大散關一帶包括天臺山,是寶雞老子文化傳承比較集中的區域,建議將這一區域規劃打造為大散關老子文化帶,使之成為區別于其他地方的獨特標識。重振千古名關雄風,打造大散關老子文化帶,要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從頂層進行設計。規劃打造大散關老子文化帶,要有這樣三方面的人員構成:一是有研究的專家參與頂層設計的研討;二是要有較高藝術品位、摸準時代脈搏的文化傳媒專家,還要有文化旅游方面的專家介入;三是要請一些懂管理、會經營的企業家介入,政府要大力支持。在政府有關部門的領導下,深入研討,反復論證,避免急功近利的粗制濫造,最終實現旅游文創產品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的雙豐收。
3.有效整合資源,使大散關成為老子文化產品設計的信息資源基地
老子在大散關一帶包括天臺山 ,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留下的遺存眾多,官方記載和民間傳說內容豐富。如民國時期出版的《寶雞縣志》載:“周,尹喜為散關令”,老子將西出散關以升昆侖。喜占風氣逆知當有神人來過,乃掃道四十里,見老子而知是也。老子在中國未有所授,知喜命應得道,乃停關中。區益門鎮之通仙觀(今已毀),舊址原是尹喜故宅。在尹喜故宅里,遺有老子給尹喜授經的“說經臺”。 對于這些歷史資料,怎么樣有效的整合、研究、挖掘老子在大散關一帶的遺存和傳說,寶雞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獨特條件。應該建立一支穩定的老子與大散關研究專家隊伍。不妨做一些最基礎的工作,把老子在大散關當中遺存和傳說精挑細選、分門別類探究每個遺存和傳說的精神特質,最終建立一個老子在大散關資料庫。總之,通過一系列的課題、一系列的工作,最終讓老子在大散關的資料能夠為文化產品設計提供準確的歷史文化定位,提供充足的信息資源,使寶雞成為老子在大散關文化產品設計的一個信息資源基地。要舍得投入,建設一支旅游文化產品研發隊伍,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因勢利導,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老子與大散關研究,未來給予的將是豐厚的回報。
二、開展學術研究和輿論宣傳工作,依托老子文化提高大散關影響力
歷史上孔子將老子比作“龍”,可見老子思想精神在當時的影響力。事實上,老子所著道德五千余言,闡道論德,微妙玄通,思想博大精深,常人甚難悟解,然其內容又至簡至易、樸實易行,從無至有,從絕對至相對,明晰萬事萬物生存發展狀態,涵蓋治國、修身、養生、自然、軍事、哲學、社會……內容樸實無華,大無不包,細無不入,內涵至深至奧至簡至易的無上妙道。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開展學術研究和輿論宣傳工作,要從以下幾方面抓起:
1.搭建學術交流平臺,開展老子文化研究活動
相對于儒家,老子文化主要有如下特質:崇尚自然、無為而治;重視個體、率性自由;貴柔尚弱、為而不爭;理論思辨、豁達高遠;反省批判、萬物平等。老子文化博大精深,地方的研究要加強全國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高校、科研院所與省、市老子學會的聯系;要加強省與省、市與市老子學會、高校間、科研院所間的聯系,形成整體合力。為此,大散關應每年舉行一次的老子學會經驗交流暨老子文化交流論壇,通過這種形式總結既往,籌劃未來,取長補短,互學互鑒,共同推進老子文化的傳承弘揚不斷進入新層面,持續拓展新領域。在大散關可設立老子文化論壇,定期舉辦老子文化研討活動,創辦老子文化刊物,使其成為對外開放的一個窗口。注重交流互鑒,走出去,請進來,及時吸取海內外老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豐富老子文化的新觀點、新見解,使老子文化既有厚重的中國傳統文化色彩,又有鮮明的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時代印記;注重成果共享和應用。通過這些形式,展示海內外學者研究的豐碩成果,體現當代人銳意進取,勇于創新的理念,使文化學術界對大散關文化的拓展充滿信心。
2.形成合力,搞好老子文化宣傳
老子文化是參天地、贊化育、貫中西、通古今的大學問、大智慧,弘揚老子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歷史潮流中審時度勢、應變自強的文化戰略。為此建議:一要聯合天臺山景區等成立專家學者參加的老子文化宣傳策劃班子,每年對老子文化宣傳活動進行一次整體策劃,確定宣傳計劃,分步組織實施,改變老子文化宣傳單兵作戰,零敲碎打的現象,增強大散關老子文化宣傳效果。二要在市級新聞媒體上就大散關與老子文化有關的如“老子與庵嶺古鎮”、“老子與天臺山”、“老子與伯陽山”、“風透玄關”、“老子騎牛過玄關”、“老子與老君洞”、“老子與講經臺”、“老子與散關令尹喜”、“老子與趕山鞭”、“老子與尹喜故宅”等編成小故事或微電影輪流播放。同時在電視臺開辦專欄和專題節目,有計劃地介紹大散關老子文化的歷史。還可在互聯網上建立老子文化網站,向全國乃至世界推介大散關老子文化。三要圍繞大散關老子文化資源,面向全國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老子文化起源、《道德經》研究等有獎征文,寓宣傳于活動之中,使宣傳活動形式豐富多彩,文化內涵更加廣泛。同時打破地域、行業界限,及時發布老子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成功經驗,形成共識效應和示范效應,吸引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研究者、修習者、初學者進入老子文化殿堂,學道悟道,體道行道,有效提升全社會道學文化素養,拓展老子文化普及范圍。
3.運用新興媒體,采取“互聯網+”的形式傳播普及大散關老子文化
經典的生命力在于走出“象牙塔”,被大眾學習、掌握和運用。在新媒體勃興,互聯網普及的今天,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將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與傳統媒體進行深度融合,變平面傳播為立體傳播、區域傳播為全息傳播,更新傳播形式,豐富傳播手段,擴展傳播范圍。發起網上老子文化大講堂、道德講堂、《老子》專題講座,邀請各學會、院所推薦專家、老學修習者主講,交流悟道心得,有針對性的解難答疑;發起網上“我說《老子》”活動,積極參與,提供支持,讓不同層面的人士介紹學習《道德經》的收獲,適時組織論文評獎;發起手機微信平臺《道德經》誦讀群,引導大家誦讀《道德經》,為初學者提供交流學習機會。
三、突出重點,整合資源,發揮老子文化帶動大散關文化產業的龍頭作用
老子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給中國文化帶來了創新活力,并以其開闊的思維、寬廣的意境,豐富了中國人的生命智慧及精神世界,把人們的目光和境界引向高遠。大散關是備受學界和眾人矚目的老子弘道地、老子西行地,處在“一帶一路”上,面對圣哲老子留下的豐厚文化遺產,要搶抓機遇,積極運作,將大散關老子文化的開發弘揚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大局中,促進老子文化的推廣普及和產業化轉型,推動老子文化走向世界。
1.建設展演基地和小區
大散關老子文化的展演基地以演出、展示、旅游為一體。以解讀《道德經》為基礎,建立符合政府社會效益與投資商經濟效益共贏的展演基地。其功能應定位于:收藏展示、交流合作、聚集示范、演出展覽、研究孵化、教育培訓、創新設計等。要積極借鑒國內相關產業經驗,立足長遠,準確定位,努力把大散關老子文化展演基地建設成為城郊的景點、旅游的看點、文化產業的亮點。同時,可規劃建設有特色的老子文化小區,把諸如開發臉譜、剪紙、刺繡、布藝等民間藝術品納入其中,形成基地與小區協調發展的格局。
2.繼續提升大散關文化旅游產業水平
文化旅游產業要以與大散關老子文化產業有關的古建筑、古遺址、文物、名人、田園、山水等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為依托,加大開發力度,不斷豐富活動內容,努力營造大散關老子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氛圍。積極調整相關產業結構,引導其進行深度整合,做大做強,發揮龍頭作用。在大散關,利用道學班、、道功班、武術班、道藝班、道樂班、道醫班等培訓形式,開展學習、休閑、療養、研修、館藏、展示活動,形成集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典籍整理、文物收藏為一體的,既相對獨立,又對外開放的新型文化學術綜合體,為老子思想的深入研究和老子文化的廣泛傳播提供強有力的硬件支持和人才支撐。
3.在大散關規劃建設老子文化園
老子思想對于緩和、調解乃至化解當前面臨的諸如生態危機、資源枯謁、社會沖突等問題都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在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大背景下,為進一步傳承和弘揚老子文化,在大散關規劃建設老子文化園勢在必行。老子文化園項目建設內容主要包括:老子博物館區及祭祀廣場、老子紀念景區、老子文化研究區、傳統民俗街區等。大散關文化產業的走向,應該是圍繞老子文化的傳承,以老子文化建設帶動文化產業集群式發展。當前應抓好與老子文化有關的媒體、軟件開發利用、信息咨詢、創意設計、動漫、圖書出版、影視制作等現代城鎮文化產業建設。還應加強文化藝術人才市場、文化設備市場、文化信息市場等建設。可借鑒外地成功的做法,確定自己的市場定位,使其成為寶雞整體文化軟實力的引擎。
4.加大民間藝術的開發和創新力度
要積極運作老子文化民間資源的深入發掘和系統整理,使與老子相關的民間崇拜、民間故事傳說、民間技藝、民間健身養生“活”起來。持續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發揮民間形態“活化石”的作用;要積極運作各地老子學會、研究院所、老學修習者與產業界的結合,優勢互補,聯合開發,良性互動,共贏共進。老子在民間遺留了大量的文化藝術。可組織有關部門單位,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自己的重點項目,制定優惠扶助政策,充分發揮民間藝人的作用,使流傳在民間的大散關老子文化資源盡快轉化為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文化產品。
其他作者簡介:
魏科超,中國老子文化研究院書畫院西北分院院長,寶雞市老子文化研究會政策咨詢專家.
朱玉林,寶雞市政協文史員,寶雞市老子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