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為+英皓
遼寧傳媒學院,遼寧沈陽 110000
摘 要 我們正生活在一個由互聯網所定義的世界。基于科技的發展現狀,傳媒產業越來越寄望于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來解放人的體力和腦力,大踏步進行融合發展。互聯網科學技術將成為傳媒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環境下,必然發展成“零邊際”融合型產業。
關鍵詞 互聯網;人工智能;傳媒產業;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0-0105-02
在《互聯網時代》紀錄片中,磁性的聲音緩緩的描述了基于互聯網的“對未來的判斷”將是不同的面貌:“未來是真切,是具體,是行為,人民對今天的掌控,越來越取決于對未來的把握。”互聯網的概念已經被科技創新的畫筆重新涂改,而基于互聯網時代的傳媒產業發展,將也由傳感器、人工智能、VR等注入的新血液展開全新的發展藍圖。智能化的交互融合推動著傳媒產業鏈的新變革,無論是傳統傳媒產業還是新媒體產業,都必須順應這種新的生產方式和運作方式,進行整合式的創新和
轉型。
1 傳媒產業“零邊際”融合發展
2015年底,極具實力和影響力的時尚期刊《瑞麗時尚先鋒》在傳媒體產業逆流而上、不斷發展的大環境下,不得不宣布停刊。可見,媒體產業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互聯網技術變革驅動下,馬太效應凸顯。面對這種市場狀態,傳媒產業的內容形態、渠道流程和產業模式等多方面都將進行深度變革,大融合面向“零邊際”。
傳媒產業的傳統邊際正在消退,一張相互滲透、相互整合的新版圖正在逐漸形成,傳媒產業的“零邊際”融合可以存在于不同產業之間,也可以存在于傳媒產業內部細分領域間,大融合已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
首先,技術融合是推動我國傳媒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互聯網科技的快速更迭,能夠有效提高傳媒產業內部或者與其他產業的優勢互補,從而提高市場經濟效益。就像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互聯終端與傳媒產業融合成就的移動傳媒產業,憑借著自身便于攜帶、傳播事件碎片化、伴隨性傳播、受眾主動性和參與度更強等優勢,必將成為使用量最大的通用媒體終端。
其次,傳媒產業的“零邊際”融合發展還表現在業務融合上,尤其是傳媒產業內部細分領域間的業務融合。技術的融合使得傳統業務邊際越來越模糊,互聯網信息技術已經廣泛的為紙媒、電視等傳統產業所應用,打破了原有界限,而新媒體也利用傳統傳媒龐大的網絡和人們的消費、行為習慣,創造出更具吸引力更符合受眾需求的傳媒平臺和產品。這種趨勢將不斷加快我國傳媒產業的融合進度。
以上兩個方向的融合發展,必然會促使產業相關市場的結構重構,消融產業邊際,進行有機整合,形成了嶄新的市場形態和消費鏈條,通過傳媒企業跨領域重組,實現產業的完全融合,以傳媒集團等強有力的組織形式,打破媒介組織的壁壘。傳媒產業中不再有電視、廣播或者網絡之分,而是將產品作為一個整體運營項目來規劃和推行,從而多方向、多渠道的產生效益,提高我國傳媒產業的全球化競爭實力。
2 人工智能技術推動下傳媒產業的進化
踩著摩爾定律的節拍發展至今,無論是我們每天在新聞里讀的spot機器狗開始在大街上運送包裹,還是掌中享用的淘寶、當當、百度等大量網站中智能化的個性推送,都可以證明人工智能技術大爆發已經臨近。2016年5月,為抓住發展機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發布了《“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對于當前的中國傳媒產業而言,人工智能技術無疑是最大的變量。在智能化趨勢下,無論是傳媒產業行業生產力,還是產品形態,都會展現新的容顏。就連傳媒產業所依賴的互聯網也早已從單純的網絡化轉向智能化,傳媒產業轉型必須緊跟人工智能技術,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獨特的產業形態。
支持這些可能的新技術會導致全新的力量注入傳媒產業。智能機器、智能物體和其他技術進入到傳媒產業,為該領域帶來了四種未來生產模式,其中一部分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還有一部分只是初見成效。
2.1 以傳感器為載體的海量網絡信息
對于傳媒業目前更重要的是大數據挖掘,傳感器技術擴增了信息采集這一重要環節的維度。隨著傳媒產業數據庫建設的發展,大數據庫不僅成為向用戶提供新聞信息服務的直接手段之一,也是媒體內容生產走向自動化深入挖掘轉型的重要基礎。現在我們每天使用的智能手機、刷卡器、電子芯片、條形碼讀碼器、GPS都屬于傳感器的范疇。智媒時代將以傳感器技術為支撐,搭建信息源采集平臺。搭載傳感器的任何物體都有可能成為信息的源頭。新華網自主研發的生物傳感智能分析系統Star機器人能夠即時呈現觀眾的真實體驗,供創作方分析,也可以幫助記者從中發現有新聞價值的信息。傳媒產業目前發展目標的就是基于互聯網和物聯網的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連接,從而實現其價值匹配與功能整合。
2.2 智能機器人的參與
為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發達國家紛紛加快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與戰略布局,將智能機器人作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契機。面對如此良機,傳媒產業必將有效利用智能機器人的低生產成本,低技術差錯,解放勞動力的同時,提升工作效率,占領產業發展新的制高點,加快速度。傳媒產業各部門已經開始爭相引進和開發機器人寫作和機器人編輯等智能技術,這是科技進步的結果,也是傳媒發展的現實需求。目前國內在寫稿機器人領域,首屈一指的當屬機器人“小明”,它是頭條實驗室和北大計算機所合作完成的項目,可以通過獲取網上對相關賽事的文字和討論,總結和生成一篇較長的賽事資訊,并且可以自己給稿件配圖。另外,科技在不斷的進步,人工智能技術的功能增強是必然的。我們無法想象未來的人工智能到底能做到哪種程度,但是我們希望它能幫助人類完成更復雜、更具深度的傳媒產品,在人機協作下共同構建未來。
很多人在擔心人工智能對人類未來的影響,顯而易見地,這個發展過程是漫長而具有挑戰的,但我認為主導者還是人。盡管智能機器人未來將在傳媒業的各個層面出現,代替人類的大部分工作,但是,智能機器人的工作和發展方向還是應該由人來掌控。
智媒時代絕對不是一個機器統治人類的時代,而是服務于人類的未來。
2.3 VR與AR技術的注入
在互聯網時代,技術的迭代周期大約在10年左右的時間,未來必然會加速這種進步的速度。其中,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和混合現實技術也在穩步的前進,傳媒產業也將開始嘗試應用先進科技,呈現身臨其境的“沉浸式”互動傳媒產品,通過VR與AR技術,360度全方位對現場進行信息采集與錄制,使觀者能夠置身于新聞報道、娛樂節目等現實環境中,從而滿足消費大眾對傳媒產品中的場景與事實有著全方位的新感觀。
2.4 人工智能構建推送環節
中國已經成為了一個當之無愧的互聯網大國,半數中國人已經接入互聯網,網民規模增速提升。互聯網時代的消費者可以自由的擇取媒介融合大平臺上的信息。這就使傳媒產品推送的個性化數據通路便成為當下的關鍵環節。人工智能對用戶分析與場景匹配度和智能的信息推送精準化,擁有有效的手段。傳媒產業如同其他生產一樣,整體鏈條中離不開有效的傳送渠道。我們必須有效采集和利用大數據,對消費者進行智能化的洞察和分析,智能推薦合理、適用的個性化的信息與服務。
當然,在產品的精致度、產業集團化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面也對傳媒產業的發展有著絕對不可小覷的影響,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科技是引領社會進步的核心力量,智能化的影響已經全面性的滲透在本領域的各個層面,成為其轉型、融合的新動力,也成為繼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等三次工業革命之后,掀起了新的工業革命的浪潮。推動整個傳媒產業全新的基本業態與市場鏈條。傳媒產業必將在互聯網科學技術的引領下,傳媒產業將在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間找個更好的契機,迎接整體的革命性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徐貴寶.“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策略解析[J].世界電信,2016(3):71-75.
[2]何筠,宋思嘉.產業融合視角下中國傳媒產業發展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16(11):60-64.
[3]崔保國.傳媒產業發展的格局與趨勢分析[J].傳媒,2016(10):11-14.
[4]清華大學發布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J].中國廣播,2016(6):93-94.
[5]周博.國際化進程中中國傳媒產業發展策略[J].經營管理者,2014(6):33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