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新
【摘要】 目的 對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臨床病理特征和鑒別診斷進行討論和研究。方法 80例皮膚惡性黑色素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進行臨床病理特征回顧性研究, 分析診斷方法。結果 80例患者皮膚病變多呈現出褐色和棕色的無痛斑塊, 下肢以腳底和腳趾為主, 同時部分患者出現了明顯的瘙癢感, 被抓破后易發生潰瘍, 且難以治愈。腫瘤體積中最小者為0.6 cm×0.6 cm×0.5 cm, 最大者為7 cm× 5 cm×2 cm, 與周圍組織的邊界模糊不清, 其中具有結節狀瘤體者47例。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細胞形態十分多樣化, 主要有上皮樣細胞、透明細胞、小痣樣細胞和梭形細胞等形態。同時在其排列形態上也有著一定的特點, 主要呈現束狀、巢狀、梁狀、旋渦狀和假腺泡狀等。免疫化染色體顯示瘤細胞S-100蛋白、HMB45、Vimentin陽性率分別為95%、93%、98%, 同時SMA、LCA均呈現陰性。結論 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組織和病理形態有著多樣化的特點, 在診斷的過程中主要依靠病理學和免疫組織化學進行判斷, 對此需要加以重視, 從而更好的采取措施對患者實施治療。
【關鍵詞】 皮膚惡性黑色素瘤;臨床病理;診斷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7.037
惡性黑色素瘤是一種惡性度比較高的具有黑色素細胞分化的惡性腫瘤, 多數腫瘤會分布于患者的皮膚、眼睛和外陰等周圍, 同時在消化道、生殖道以及肺部等部位也有可能發生。近年來惡性黑色素瘤開始逐漸呈現出了上升的發展趨勢, 其發病機制與患者的色素痣惡變、遺傳、紫外線照射、外傷和刺激等原因有關。本次研究中主要選擇唐山市豐潤區中醫醫院及豐潤區人民醫院2014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80例皮膚惡性黑色素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進行了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臨床病理特征和鑒別診斷的研究,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唐山市豐潤區中醫醫院及豐潤區人民醫院2014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80例皮膚惡性黑色素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患者中男45例, 女35例, 年齡24~78歲。其中, 20例患者發生部位為上肢, 25例患者發生部位為下肢, 10例患者發生部位為外陰部, 10例患者發生部位為頭部, 8例患者發生部位為頸部, 7例患者發生部位為胸壁處。
1. 2 方法 對80例患者進行臨床標本采取, 并根據臨床情況及病理特征的回顧性研究, 研究其診斷方法。所有標本均使用4%中性甲醛進行固定, 并染色, 對標本采取免疫組織化學檢測方式進行最終的鑒別。利用Envision方法, 所用的抗體為HMB45、melan-A、AE1/AE3、S-100、Ki-67、SMA、EMA、LCA以及actin等。對患者抗體按照規定標準進行相應的檢驗和對照分析, 并由專業的人員對免疫組織進行分析對比。
2 結果
80例患者皮膚病變多呈現出褐色和棕色的無痛斑塊, 下肢以腳底和腳趾為主, 同時部分患者出現了明顯的瘙癢感, 被抓破后易發生潰瘍, 且難以治愈。腫瘤體積中最小者為0.6 cm×0.6 cm×0.5 cm, 最大者為7 cm×5 cm×2 cm, 與周圍組織的邊界模糊不清, 其中具有結節狀瘤體者47例。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細胞形態十分多樣化, 主要有上皮樣細胞、透明細胞、小痣樣細胞和梭形細胞等形態。同時在其排列形態上也有著一定的特點, 主要呈現束狀、巢狀、梁狀、旋渦狀和假腺泡狀等。免疫化染色體顯示瘤細胞S-100蛋白、HMB45、Vimentin陽性率分別為95%、93%、98%, 同時SMA、LCA均呈現陰性。
3 討論
3. 1 皮膚惡性黑色素瘤形成原因 我國當前在臨床上所出現的惡性黑色素瘤是比較少的, 但因其惡性度比較高, 因此所造成的影響比較大[1]。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病因當前并不十分明確, 但在臨床上認為與患者的自身皮膚刺激性和遺傳因素等之間有著絕對的關系, 或者由于外部的環境影響等也將導致其發病率逐漸上升[2]。相關資料中顯示, 患者的黑色素瘤最開始起源于黑色痣或色素細胞, 大約有超過50%的患者曾經都有過明顯的色素痣背景。皮膚黑色素瘤在光鏡的表現下是十分多樣化的, 無論是細胞的形態還是病理結構等方面都呈現出多樣性, 這就給正常的診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十分容易出現誤診。在本次研究中發現, 大多數的患者都為中老年患者, 并且當中男性的患病率要明顯的高于女性。對于此方面的發病機制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3. 2 皮膚黑色素瘤的臨床特點 惡性黑素瘤好發于30歲以上的成人和老年人, 兒童罕見。起源于黑素細胞的惡性黑素瘤多見于老年人, 生長緩慢, 惡性程度較低;起源于痣細胞者多見于較年輕的人, 生長迅速, 惡性程度較高, 易有早期轉移。惡性黑素瘤的早期表現是在正常皮膚上出現黑色損害, 或原有的黑痣于近期內擴大, 色素加深。隨著增大, 損害隆起呈斑塊或結節狀, 也可呈蕈狀或菜花狀, 表面易破潰、出血。周圍可有不規則的色素暈或色素脫失暈。如向皮下組織生長時, 則呈皮下結節或腫塊。如向周圍擴散時, 尚可出現衛星狀損害。
3. 3 皮膚黑色素瘤的病理特點 皮膚黑色素瘤在巨檢中會呈現出一定的不規則病理特點, 多數存在著明顯的黑色素, 且周圍的組織有著明顯浸潤現象, 并出現較多的核分裂象, 甚至有一些是十分典型的核分裂。核仁通常呈嗜酸性的“鳥眼樣”。在光鏡的檢查中, 一些細胞不僅形態上各有所異, 同時在病理結構上也是千差萬別的。并且對周圍組織的侵犯現象明顯, 邊界模糊不清。在本次研究中主要根據細胞的形態和組織的結構進行區分, 但只根據光鏡進行區分還是存在一定的困難。
3. 4 免疫組織化學分析 對于一些通過光鏡難以進行確診的患者, 可以進一步采取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檢查進行診斷。免疫組化檢查的方式相對于其他的方式來說有著更加直觀并且準確的效果。尤其是S-100蛋白有著十分高的敏感性, 因此在檢查中的準確性也就能得到提升, 表現出陽性特征[3]。此外, HNB45比S-100更特異, 將二者結合也能更加準確的診斷皮膚黑色素瘤。
3. 5 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鑒別診斷 惡性黑素素瘤應注意與色素痣、幼年性黑色素瘤、細胞性藍痣、色素型基底細胞癌、色素性脂溢角化病、皮膚纖維瘤或硬化性血管瘤等鑒別。甲下惡性黑色素瘤尚須與陳舊性甲下血腫相區別[4]。皮膚惡性黑色素瘤可由色素痣、雀斑等疾病惡變產生, 需要臨床重點注意[5]。
綜上所述, 皮膚惡性黑色素瘤多發于中老年人群中, 主要發病機制與患者的色素痣惡變遺傳、紫外線、外傷和刺激等原因有關。并且在近年來開始呈現出了上升的趨勢。在診斷中因為其臨床及病理的多樣性, 易出現誤診現象。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組織和病理形態有著十分豐富的特點, 在診斷的過程中主要依靠病理學和免疫組織化學進行判斷, 對此需要加以重視, 從而更好的采取措施對患者實施治療。
參考文獻
[1] 沈旭霞, 孔蘊毅, 戴波, 等.原發皮膚“消退性”惡性黑色素瘤的臨床病理特征.中華病理學雜志, 2013, 42(10):675-678.
[2] 張建強, 范欽和. 促纖維增生性惡性黑色素瘤5例臨床病理分析. 診斷病理學雜志, 2014, 21(4):202-205.
[3] 王燕, 薛衛成, 斯璐, 等.皮膚原發惡性黑色素瘤127例細胞增殖活性與生存預后相關性.中華病理學雜志, 2013, 42(3):
178-181.
[4] 高艷. 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臨床病理特征和鑒別診斷. 中國保健營養, 2016(2):106-107.
[5] 趙燕, 李成林, 楊鶴鳴, 等. 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臨床治療進展.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1, 31(4):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