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
摘要:于漪老師說:“在課堂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就要抓住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導入語作為語文課堂的關鍵切入點,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導入語設計的好壞甚至直接決定一堂語文課成功與否。“導入語”又稱“開場白”,是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來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興趣,它是引導學生進入預定的程序或軌道的一種教學行為和技能。
關鍵詞:導入語 語文教學 技能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2-0143-01
導入語展現的是語言的魅力,即教師通過話語的傳達,在課程開始之前讓學生摒除雜念,進入學習狀態。而語文課程與其他科目不同,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一篇獨立的文章。因此,語文課堂上想要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就必須用語言魅力去感染。導入語因具體文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傳統的導入法有很多,如做游戲,猜字謎等。但更多的語文老師上課時是沒有導入語的,即使有,也是千篇一律反復地使用。這樣的導入語不但乏味枯燥,而且還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甚至厭煩,老師也在學生的這種厭煩之中漸漸產生倦怠,最終無法完成教學目標,而學生也是機械地學習應付考試。
下面我就根據個人經驗簡要說說幾種有效的導入語。
一、故事導入法
有位老師在講授《陌上桑》時是這樣導入的:
老師:在學習這篇課文前,我先給同學們講一則幽默的故事。有一個農夫,他有一個女兒生得特別丑陋。農夫讓她去田里看玉米,烏鴉看見她,嚇得不但不敢偷吃她家玉米,而且還送回了前幾天叼走的。
全班同學大笑。
一學生說:這也太夸張了吧。
老師:夸張是修辭的手法。但從描寫方法來說是什么呢?
學生:側面描寫。
老師:對,這就叫側面描寫。側面描寫比正面描寫更有說服力,效果也往往更好,是一種值得運用在寫作中的方法。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陌上桑》就是我國文學作品中側面描寫的典范。
這位老師設計的導入語緊扣教學目標,以幽默活潑的形式使學生情緒高漲,讓學生在歡快幽默的氛圍下主動地去學習,從而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二、懸念導入式
懸念即教師在講解內容前先做一個提示或暗示,但不立刻解答,讓學生心存疑惑,產生急于求知的誘惑力,進而增加課堂活力。中學語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魯迅的文章在中學孩子的眼里是“可怕”的,十分晦澀難懂,因而也就不愿學習。而下面這面老師就很好地處理了這個問題。
案例:魯迅文章《藥》的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血饅頭”嗎?它有什么特殊的意義呢?華夏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本是一家,但現在卻分成了華家和夏家,而且華家吃了夏家的血,作家這樣寫有何用意呢?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一同走進今天的新課,共同尋求“血”的淵源。
懸念式的導入一開始就讓學生沉浸到其中,激起他們進一步學習的欲望,這樣就不會產生厭惡,反而會覺得越讀越有趣,越學越精彩。
三、釋題導入法
“釋題”就是從題目下手,進行詳細分析,引起學生好奇心。這種導入方法簡潔直接,三言兩語切入正題進入文本。
如老師在講解《故都的秋》一文時是這樣導入的:文章題目是“故都的秋”,故都不是新都,它是當時首都北京在那個時代的名字——北平,故都兩字點名描寫的地點,帶有眷戀之情。“秋”字點明懷念的季節,作者懷念的不是北平草長鶯飛的春天,不是百花爭艷的夏天,更不是橙黃橘綠的冬天,而是蕭瑟的秋天。讓我們跟隨作者郁達夫的腳步一同去欣賞北平秋天別樣的風景。去看看作者筆下那充滿韻味的秋是具有怎樣的特點能讓人流連忘返的。然后引導學生尋找描寫故都秋的特點的景物,進而分析文本。
四、音樂導入法
有位語文老師在講授《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課文時是播放音樂導入新課的:
老師: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呀,我先給同學們放一首音樂。(音樂響起)“如果你是一棵大樹,我就是一粒種子,你寬大的樹蔭把我守護,我每天眺望你的高度,等到有一天你慢慢長大,也許我的枝干早已干枯 ……”
同學沉浸在音樂中。
老師:看見大家的表情,相信同學們都想到了自己的爸爸。在作家林海音的記憶里夾竹桃落了,父親永遠地離開了,她再也感受不到父親給他的守護與庇佑了。讓我們陪林海音一起去尋找兒時“記憶”里的父親。
音樂導入是一種情感的導入法。它借音樂特有的感染力來吸引學生,讓學生在感情上同文本更加貼近,進而體會文章的表達。
五、結語
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導入語并不適用所有的文章,它沒有固定的模式,要依據具體的文章、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而做出相應的改變。以上列舉的導入語只是教學中的極小部分。隨著社會的進步,教師的素養越來越高,教學設計的能力越來越強,會產生更多新穎的導入語吸引學生。作為未來的一名語文老師,只有加強自身的語文素養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才能在三尺講臺上演繹不平凡的人生。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