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小陽
摘 要:新課改的影響已遍布國內每所學校,小學教育在新課改的暖風中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無論是就語文學習的重要性而言,還是就語文應用的廣泛性而言,小學生的語文學習都應引起極大的重視。針對新課改提出的新教學方式,提出了實際應用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方式;評價
小學生正處于其整個人生的起始階段,他們的思維能力、溝通能力、觀察能力等各項技能,均在小學生活中得以開掘和發展。語文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最容易理解、最廣泛運用的一門學科,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學科之一,語文中的成語、篇章等極富故事性,使學生能夠在樂趣中獲得知識。另外,外在的語言環境,為小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提供了最好的保障。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該利用好這先天的環境優勢,幫助學生打好語文知識的基礎。
新課改這一話題,已是老生常談了。無論其改革的目的,還是內容,抑或是出發點,都已有大量學者在進行研究、實踐等之后,做出文章進行論述,亦有相關工作者對教師如何應對新課改進行了教學方式、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相關探討。筆者搜集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對學者所提出的全新的課堂教學方法頗為認同,以學生作為課堂主體進行語文的教學,能夠使學生的主動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根據他們在知識學習過程中的反饋,使教師能夠更進一步地了解學生語文學習的動態發展。筆者在自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也對此教學方式進行了運用,獲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一、傳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新——適應時代不斷發展
新課改以前,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式大都沿承傳統教師講授式教學。每每談及此處,筆者都會想到“夫子”“先生”等,這是古時候學生對老師的稱呼,那時的學生獲得知識的方式,是由教師進行知識的傳授、自己進行知識的消化。而如今,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科技逐漸在人類的生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導致現代人出現了生活中的“惰性”。學生亦是如此,大量可以用來解題的軟件、材料,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學習中減少甚至喪失自我思考的能力,從而導致這種傳統教學方式,已然不再能夠適用于現代的教學,教師急需一種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式,來進行小學語文的教學。
新時代背景下,新的教學方式應運而生: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讓他們自主進行學習,在新課改中不斷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運用。在筆者對學生進行《涼州詞》《浪淘沙》的教學時,會極力對黃河的波濤洶涌、氣勢磅礴、濁流宛轉等進行渲染,以便在課后對學生進行“我眼中的黃河”這一任務的布置,進而為《黃河——中華民族的搖籃》這一課的講學奠定基礎。學生須通過自己對資料的查閱和理解,才能夠形成自己對黃河的認識,進而能夠對文章作者筆下的黃河進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形成與作者思想感情的心靈溝通。
二、避免妄下評價定論,引導學生個性發展
筆者認為,沒有天生的“差生”,也沒有天生的好學生,學生都是在學習過程中,被教師、家長,甚至學生自己,在主觀上進行了分層,而出現了“優”、“差”的分別。實際上,這也可以理解是傳統的教學方式帶來的消極影響。對于墮于進行主動思考的學生來說,不經常思考的腦筋、與知識的不斷“錯過”,導致了“差生”評價的出現。筆者認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教師可以運用新的教學方式,來發現學生的長處,并在發現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發展其長處,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取得進步。久而久之,那些被稱為“差生”的學生,也會對學習產生自信,進而在學習成績上有所突破。
例如,筆者在對學生進行《白衣天使》一課的教學時,會聯系《南沙衛士》一課共同進行教學。聯系相關調查研究,筆者發現,小學生中多數男生的愿望是成為一名解放軍軍人,多數女生的愿望是成為一名醫生或教師,一是印證著這幾種職業在同學們心中的偉大,二是印證著每位同學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奉獻為祖國貢獻一份力量。這樣的志向追求,并不是只出現在所謂的“優生”中,在“差生”群體中也是這樣。教師應根據學生在課堂上對此問題的反饋,有針對性地與成績不理想的同學進行溝通交流,逐漸發現其優點長處,并幫助他們獲得個性發展,從而使他們對學習產生自信心,使自己更積極地進行學習。
對于語文的學習來說,學生是不分層次的,因為處在社會中的每一個學生,都無法避免地在日常生活中對語文進行運用。為了能夠幫助學生在語文方面齊頭并進,也為了讓學生能夠在對語文相關知識理解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自己的溝通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在新課改的引導下不斷革新自身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語文學習。
參考文獻:
[1]羅四蘭.培養好奇心,促進主動探究學習:以小學語文教材為例[J].基礎教育研究,2010.
[2]楊芳.主動學習 提前預習 個性復習:指導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自學語文之我見[J].新語文學習(教師),2010.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