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貞梅

摘 要:小學數學中,新知識一般是舊知識的引申或組合,兩者之間必有很多共同屬性。新舊知識點的共同點越多,越容易實現知識的遷移,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在已學的基礎上類推,盡量引導他們類推出應學的新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遷移能力;效率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數學知識的教學,要注重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把每堂課教學的知識置于整體知識的體系,要注重知識結構和體系。”小學數學中,新知識一般是舊知識的引申或組合,兩者之間必有很多共同屬性。新舊知識點的共同點越多,越容易實現知識的遷移,在教學中,要努力揭示新舊知識之間的共同因素,盡力創設類比情境,凡是學生能在已學的基礎上類推的盡量引導他們類推出應學的新知識,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我在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探索出培養學生遷移能力的教學模式,如下:
一、課前調查,做好鋪墊
課前針對所學知識,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生有效遷移能力的培養是建立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對學生的學習起點有所了解,能幫助我們在課堂中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利用學習材料,適時地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
例如,四年級下冊《街心廣場》——小數乘小數,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小數乘整數,了解了小數的意義,知道了小數點位置移動所引起的小數大小變化規律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在上課伊始,我先設計一些的習題,如:
1.用豎式計算 23×12 34×26 18×21 43×52
2.直接寫得數 0.34×10 2.35×100 0.235×10 5.89×100
在導入部分進行這些知識、技能和學習經驗的鋪墊,為新課的學習打下基礎,在探索新知時,通過計算三種大小不同的面積,以如何計算地板磚面積設疑,引發學生思考,在比較中發現積的變化規律,從而發現小數乘法中積的小數位數與兩個乘數的小數位數的關系,經歷探索小數乘法計算方法中確定積的小數位數的過程,使學生更進一步掌握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又因為本節課是在學習了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在學習時適時引導學生遷移所學知識及解題方法,掌握所學知識。
二、自主探索,變式提升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掌握一般要領和原理是通向普遍遷移的大道。”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實現數學規律性知識的有效遷移,必須要加強數學思想方法和策略的教學,做到寓思想于題目、寓策略于問題:即教師在分析、解決數學問題時,要善于將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和策略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傳授給學生,只有當學生真正學會并掌握了這些思想方法和策略,并運用這些思想方法和策略去尋找駕馭規律性知識,才能有利于規律性知識之間的遷移,達到舉一反三、解類旁通的目的。
例如,三年級上冊《螞蟻做操》——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不進位),本節課的教學結合“螞蟻做操”的童話故事情境,借助直觀模型——點子圖理解12×4的算理,鞏固口算方法的同時,進一步探索用豎式計算的方法,在學生已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的算理后,出示13×3讓學生用豎式計算,并交流每一步的算法,我再適時地追問:“如果我在13的前面添上2變成213×3,你們會算嗎?”孩子們都躍躍欲試,他們嘗試獨立解答后,指名說說每一步的算理,孩子們都懂得遷移兩位數乘一位數的方法計算,并懂得比較歸納出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算法。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課堂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主陣地。因此,在學完新課進行鞏固新知的環節中,拓展延伸題設計得巧妙,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研究表明,“變式”與原有的認知結構越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識的類比遷移和運用。學習中能有效地滲透遷移的方法,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和遷移能力。
例如,五年級下冊《折紙》——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為了拓展尖子生的思維,在練習中我設計了兩道練習:
1.計算下列各題:
■+■= ■-■=
■+■= ■-■=
■+■= ■-■=
(1)讓學生先計算兩組算式的得數。
(2)引導他們發現規律。
2.計算:
■+■+■+ …+■=
這樣的設計讓學生通過計算后自主發現規律,由簡單的算式計算方法遷移到復雜的算式的計算,提高了學生的類比遷移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發現類比遷移發生的策略,自覺地在學習中應用遷移規律來解決問題,優化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引導學生將課內學習的類比遷移方法,延伸到以后的學習中和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和遷移能力,從而提高數學學習的能力。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