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平+米雪琴
摘 要:近年來“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因人口流動引發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由于長期生活在特殊的環境中,這些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與呵護,長此以往,產生了偏執、敏感多疑、自卑、焦慮、憂郁、學習態度不良等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關鍵詞:城郊;留守兒童;現狀;對策
在留守兒童的大概念之下,城郊留守兒童,特別是“父母白天進城務工但夜間伴宿、祖父母隔代監護或由親友臨時監護的城郊留守兒童”顯然是一個特殊群體,甚至一些保守統計未將這部分兒童納入留守兒童范疇。為此,本文針對該類兒童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分析。
一、城郊留守兒童生活教育現狀
1.城鄉結合的“尷尬”
據初步統計,80%以上的城郊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隔代祖輩大多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學校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名至實歸的溝通交流。加之城市發展的沖擊力,城郊留守兒童對新事物接受程度普遍較高,敏感性較強,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呈現出“生在農村、處于城邊,父母流動、缺乏監管,心理失衡、問題層出”的尷尬。
2.健康成長的“困惑”
由于父母僅限于“夜間伴宿”,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呵護,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祖父母及親友監護呈現出“袒護下的照顧,松懈式的盡責”,安全成長是最大的問題。城郊留守兒童存在一定程度的攀比、孤僻、偏激、不團結、特敏感等不良心理問題,為形成問題兒童乃至人格扭曲埋下隱患,并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
3.家校聯動的“短路”
經初步調查,絕大部分城郊留守兒童父母,在兒童教育上對學校和教師期望值較高,但是城郊學校與城市中小學相比,在師資隊伍、教學理念、教育環境等方面有諸多差異和差距。家校聯動短板,兒童興趣培養、心理疏導等家校共同監管要素逐漸滑坡,加之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自覺性差,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兒童”比自控能力強或者一般的“留守兒童”在情緒、情感、學習心態和行為方面更易產生不良的心理問題,影響其人格的健康發展。
二、對策建議
留守兒童問題備受社會各界關注,但營造全社會關注關心留守兒童的輿論力量,推行行之有效的措施,有效破解形成長效機制任重道遠。2016年2月,國務院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從宏觀上對做好留守兒童相關工作進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但在微觀上和具體操作中,尚需我們積極努力和探索。
1.全面建立“留守兒童”檔案,運用現代化媒介強化溝通
每學期建立健全完善留守兒童檔案,將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學習情況、父母務工工作情況及聯系電話等記錄在案,加強家長與代理監護人的聯系,特別是要充分運用現代媒介技術,建立班級老師與兒童父母之間的qq群、微信群,及時發布班級動態、學生在校表現等相關信息,隨時提醒父母和監護人對子女從學習、生活、思想上進行教育、管理、監督,及時發現孩子的一些不良傾向,對子女進行思想教育,加強心理疏導。
2.全面完善共同監管機制,采取多元化措施彌補責任缺失
學校將留守兒童納入班主任管理考核范疇,爭取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給予支持,結合實際制定必要的獎懲措施。推行留守兒童走訪交流活動,做到孩子有安全問題時必訪、情緒不好時必訪、生病時必訪、有不良傾向時必訪、成績下降或上升時必訪、家庭有重大困難時必訪、多次有遲到早退等現象時必訪,通過家訪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積極開展親子交流、校園開放日等系列活動,引導家長經常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給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
3.加大社會宣傳動員力度,催生全方位監管體系自然生成
以教育主管部門為主體,全面宣傳關心關注“留守兒童”輿論,爭取同級政府支持,給予經費保障。以學校為主體,開足開齊“心理健康課”“綜合實踐活動課”等課程,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及時化解“留守兒童”在學習、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學校倡導、家長共造,打造家庭監管平臺,通過兒童在校結對子幫助,實現留守兒童家庭和非留守兒童家庭互幫互助,有效解決留守兒童在家學習等相關問題。
“留守兒童”問題不是單純的教育問題。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幫助“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改善他們存在的心理問題,使其身心能夠積極健康陽光地發展依然任重道遠,不僅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研究和關注,更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關愛。
參考文獻:
[1]陳龍才.直面留守兒童教育的社會問題[J].鄉鎮論壇,2015(17):30-31.
[2]謝金蘭.為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J].教書育人,2013(23):12-13.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