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榮
識字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無論哪種方法,都應立足于啟發并引導學生建立字的音形義之間科學、系統的聯系這一基點之上,緊緊抓住表意文字是因義構形這一核心問題來教學。
1.依據漢字特點選擇相應的識字方法
漢字的構型單位是部件。漢字的基礎部件大多為象形字。基礎部件添加指示符號,或會意生成或拼合生成,從而創造了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其中存儲的大量意義信息,使漢字的表意性不斷得到彰顯和強化。
直觀演示,區分字形。“日”和“目”是低年級學生較早接觸到的兩個象形字,也是學生在使用時錯誤率較高的兩個字。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展示甲骨文的“”和“”,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中了解每個規范漢字的筆畫是不能多一筆,也不能少一筆的,從而更好地區分形近字的音形義。
形義結合,認識事物。教學中,有學生問:為什么“轟隆隆”的“轟”字下面是“雙”字?于是,教師出示了圖片和“轟”的演變過程,學生們恍然大悟:“轟”是會意字,原本是由三個車字組成的,表示群車過處轟然作響之意,如今簡寫為“轟”。學生通過古今漢字的比較,輕松地記住了字形,了解了字義。
利用特點,提高效率。形聲字的學習是學生掌握漢字的難點。教師利用兒歌創設的語境(有水把茶泡,有飯能吃飽……),讓學生了解“泡”“飽”等都是形聲字,形聲字的聲旁和字音有關,形旁和字義有關。之后,出示“兆”字,請小組合作創編兒歌。學生們陸續說出了“有手能挑選”“有足能逃跑”“有木桃花開”……在稚嫩而又充滿智慧的創編中,學生利用形聲字的特點認識了生字。
2.依據兒童識記漢字的心理過程選擇相應的識字方法
中國兒童生活在母語環境中,建立漢字音義間的聯系并不難,難的是建立音形、義形之間的聯系。所以,字形教學是漢語識字教學的關鍵。兒童掌握字形的心理過程大致是:整體感知字形,字形拆分,字形重組,再次整體感知,達到記憶。其中,拆分與重組的過程需要分析、綜合等思維活動的參與,同時也是記憶的過程。
加一加的方法。“加一加”就是用熟悉的字加上偏旁的方法來學習生字。例如,“人”加上兩筆可以變成“太”“天”。
減一減的方法。“減一減”的方法就是把以前學過的生字去掉某一部分變成另外一個新的生字。例如,“語”去掉言字旁就成了“吾”了。
換一換的方法。“換一換”就是把現有的偏旁換成其它偏旁。例如,“摸”字的提手旁換成木字旁就變成了“模”。
其實,學習的過程也可以變成游戲的過程,讓學生來扮演不同的生字,讓他們說加上、去掉或者交換哪個部分就可以變成新的生字,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會興趣盎然。
3.依據學生的認知方式選擇相應的識字方法
由于兒童各具不同的認知方式,因此,他們回應不同種類信息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也不同。
利用肢體語言識記生字。例如,有一個學生雙手側平舉,兩腳分開,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大”的字形。
采用實物演示的方法識字。例如,學生一邊觀察毛筆一邊思考“為什么筆字的上邊是竹字頭,下邊是毛”,看著實物,字形和字義的學習水到渠成。
結合生活實際識記生字。例如,有學生說:“我看到建國門橋,就認識了‘橋字。”
4.依據不同學段選擇相應的識字方法
低年級學生擅長記憶形象、具體的材料。學習“瓶”這個字時可以先出示瓶子的圖片,讓學生反復地和“瓶”見面。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從瓶子的用途和制作材料方面說一說生活中都有哪些瓶子,學生陸續說出“酒瓶、花瓶、水瓶……”“塑料瓶、玻璃瓶……”。通過這樣的活動,相信“瓶”這個字一定會在學生心中扎根。
中高年級學生的思維有了一定的發展,遇到難記的字形、難懂的字義時,可以查閱工具書和相關資料等解決疑問。
總之,識字教學有法可依,又教無定法。教師需要遵循漢字的基本理論和認知心理學,結合教材、學生的需求,選擇并綜合運用多種識字方法,使枯燥的文字變得活靈活現,識字教學就會變得趣味叢生。以此挖掘漢字的文化內涵,提升識字教學的品味,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