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偉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人文性的一個重要內涵是尊重和發展個性,培養健全的人格。因此,個性因素的構建在語文教學中是必要且可行的。
一、個性因素構建的必要性
1.教育現狀及社會因素對語文教學的沖擊
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學生的厭學比例高達43%,且厭學人數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增加,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亦是如此。現代化媒體的普及,更是向語文的書本教學發起了挑戰,讀文學作品不如看電視,網絡交流代替語文的交際等,奪走了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反感。另外,外語需求對語文的沖擊,致使學生分配給語文的學習時間不夠,精力投入不足。長此以往,語文將失去其應有的地位和作用。
2.語文學科自身特點的需要尊重個性因素
語文課本所選每一篇文章都體現出作者的個性因素。對于學生而言,其個人的性格、經驗、體悟等方面也存在差異。這就出現了課文中作家的個性因素與學生的個性因素沖突的問題。同時,作文教學也存在教師個性因素和學生個性因素的沖突。
二、個性因素構建的可行性
1.從客觀實際出發,學生存在個性差異
處于中小學階段的學生,是個性形成和發展的時期。由于受社會共性的影響較少,這個時期學生的個性不穩定,且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
2.從教育史上看,個性因素構建提供了成功先例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他認為不論學習知識或培養道德,都要建立在學生自覺需要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3.從心理學上看,學生有強烈的自我教育需求
皮亞杰認為,兒童本身具有主動求知的傾向,有內發性和主動性,教師的職責就是保護和充分發揮兒童的傾向,尊重兒童的個性,相信學生可以在一定目標要求和監督下完成自我教育。
三、個性因素構建的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構建個性因素,尊重學生的個性健康發展呢?
1.樹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思想
現代教育的方向取決于學生的“學”,先要了解學生能否學與愿學,然后才能設計如何教導學生學習。
“以學習者為中心”一直是一些教育思想家的理論核心。杜威指出:“如果從兒童身上舍去社會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抽象的東西;如果我們從社會方面舍去個人的因素,我們只剩下一個死板的、沒有生命的集體。”因此,教育必須從心理學上探索兒童的能量、興趣和習慣的開始。
2.堅持因材施教原則
孔子在因材施教方面給我們做出了表率,其方法值得我們借鑒。他承認學生間的個性差異,注意了學生的特點。孔子了解學生,常用的方法有兩種。第一,通過有目的的找學生談話,了解學生的志向。第二,個別觀察。從學生言論了解學生特點是重要的,但為避免片面性,要“聽其言而觀其行”“退而省其私”;只憑一時的行為判斷還有片面性,應對其行為的全過程進行考查,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樣才可以把一個人的思想全面了解透徹。
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孔子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論語·先進》中子路、冉秋提出同一個問題“聞其行諸”,孔子的回答卻相反,公西華不明白原因,孔子解釋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這一具體生動的事例,表明了孔子善于區分不同人的個性,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因材施教。
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做得了孔子的“因材施教”,全面了解學生,對每個學生對癥下藥,相信我們的語文教學會另有一番景象。
3.創造個性化的教學環境和人文化的校園環境
心理學家指出:“心理安全是心理自由的前提,當學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時,他就不怕別人譏笑,不隱瞞、不壓抑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學生的主要學習環境是教室,而現在的教室環境統一而缺少個性,并沒有給學生創造一種親近安全的氛圍。如果把教室歸還于學生,讓他們自由地裝點自己的“學習天堂”,那將會是另一種局面。有些地方的學校正在做這樣的嘗試,比如個性化的班名(“勵志班”“宏遠班”等)取代數字劃分,充分顯示出班集體的個性,有利于學生集體觀念的形成,促進學生自由發展和創新。
另外,營造深厚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文化的氣息和力量,這樣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比如,培養團結互助精神,學校就應有組織或自發地開展集體活動;培養民主意識,學校中師生之間、教師領導之間就應是平等且相互尊重的。總之,諸如此類的校園文化建設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楊芙蓉.運用閱讀期待 提高閱讀效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我見[J].學周刊,2015(21).
[2]陶曉麗.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的策略[J].麗水學院學報,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