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林
摘 要:人教版教科書中第十單元56頁“堿的化學性質”設計到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的描述,但因為二者反應不明顯,教材中并沒有驗證二者是否真的發生了化學反應。因此,學生在這一類反應中比較難把握,以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為切入點,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說明這二者發生了化學反應。
關鍵詞:二氧化碳;氫氧化鈉溶液;實驗現象
眾所周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但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沒有明顯的現象。在教材中也沒有要求做這個實驗,只是讓學生把它與學過的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溶液反應做對比,寫出相應的反應方程式。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反應的認識比較模糊,對反應現象沒有更為直觀的感性認識,對反應的原理和方程式更是容易弄錯,因而成為各類考試的???。對于能發生反應但沒有明顯現象的反應如何進一步論證?如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到底有沒有發生反應?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通過本課題來引導學生設計探究實驗,讓學生從檢驗生成物和生成物狀態變化引起氣壓變化兩方面思考,驗證二氧化碳確實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了反應,從而突破了教學上的盲點和難點。
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先閱讀課本知識,了解堿的化學性質,對
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做初步了解。提出問題: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是否反應?之前我們做過很多化學實驗,看過很多不同的實驗現象:如固體溶解,產生氣泡,生成沉淀,顏色改變等。對于明顯現象立即可以判斷發生了化學反應;對于不明顯的現象只能借助于設計實驗來驗證是否發生了反應。學習了很多的物質性質,要利用它來設計實驗方案。
通過前面的學習及查閱了很多相關資料,知道物理學科與化學學科是相互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以聯想物理學有關壓強變化的知識,師生共同完成了以下實驗方案的設計,簡述如下:
1.塑料瓶變癟方案
儀器與藥品:塑料瓶、水、氫氧化鈉溶液、二氧化碳
步驟:常采用兩個充滿二氧化碳的相同材質的塑料瓶,在兩個塑料瓶分別加入等體積的水和氫氧化鈉溶液,充分振蕩,比較瓶子變癟的程度。
現象: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接觸的瓶子變癟程度明顯,與水反應的現象不是很明顯。
結論: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了反應。
2.瓶吞雞蛋方案
儀器與藥品:二氧化碳、氫氧化鈉溶液、集氣瓶、燒杯,煮熟脫殼的雞蛋。
步驟:向裝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倒入一定量的氫氧化鈉溶液,立即用煮熟的雞蛋塞住瓶口,觀察現象。
現象:發現雞蛋被集氣瓶給吞進瓶內。
結論: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
3.噴泉實驗方案
儀器與藥品:圓底燒瓶、注射器、帶導管的雙孔橡膠塞、彈簧夾、燒杯、氫氧化鈉溶液、酚酞溶液。
步驟:在燒瓶中集滿二氧化碳,并用帶導管的雙孔橡膠塞塞住瓶口,用彈簧夾夾住橡膠管,將導管的另一端放入盛有酚酞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將裝有一定量氫氧化鈉溶液的注射器壓入燒瓶中并振蕩燒瓶。
現象:將燒瓶倒置,打開彈簧夾,看到噴泉實驗。將燒瓶正置,看到倒吸現象。
結論: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發生了反應。
分析與討論:
第一個方案,座位稍遠的學生或觀察力差的學生不易獨立得出正確的結論。比對的量化程度不夠,沒有在同一平面進行。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提出了新的疑惑,增強了學生積極去完善本方案的動力。
第二、三個方案,增強實驗的直觀效果,現象更加鮮活,對學生視覺的沖擊力更強,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能在短時間內有效解決疑點,突破難點,從而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得出:氣壓變小,反應物減少,證明物質發生了化學反應的科學結論。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能力和實驗探究能力。
儀器易得,都是實驗室常用儀器,裝置和操作簡單,做成成套裝置,可長期使用。
在實際實驗教學中,把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作為課題,以點帶面,用一個探究問題帶動了許多知識的鞏固和綜合應用,涉及的知識面較廣,包括酸的性質、二氧化碳的性質、質量守恒定律及相關的物理知識等。并且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拓展思維、遷移運用,真正做到物盡其用,一舉多得。通過知識牽引做到實驗創新,從而做到提高知識應用能力,并分析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有很高的積極性,思維活躍發散,設計出了許多精彩的實驗方案。這一探究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又使學生明確了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培養了學生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參考文獻:
[1]李瓊.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實驗探究[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4.
[2]何彩霞.拓通學生“思路”建構的途徑:對“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探究”教學案例的反思[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2.
[3]武海燕.中學化學探究性實驗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以“探究二氧化碳是否與氫氧化鈉反應”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5.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