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麟
教學過程不只是一種知識的傳輸過程,更是一種培養學生穩定的探究心理并積極探究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新調整師生的位置關系,變教師的主導為引導,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著眼于“引”,啟發學生“探”,促使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掌握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規律,把“引”與“探”有機結合起來,使課堂教學始終處于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這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學能力,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
效率。
一、自主探究與學習興趣的培養
物理這門學科比較抽象,學生很難學,因而學習興趣的激發至關重要。讓學生在物理學習中自主探究,從中感悟、體會學習物理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使得他們想上物理課,盼望上物
理課。
二、自主探究與觀察事物能力的培養
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不僅是他們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的必要條件,也是將來進一步學習物理學、專業技術以及在工農生產中進行科學實驗的重要基礎。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學會觀察事物。
三、自主探究與動手操作技能的培養
在物理教學中,實驗是使學生對所研究的物理問題獲得必要感性認識的基本途徑,是檢驗物理理論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有許多實驗需要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這就要求操作者具備一定的動手技能,而自主探究正是學生動手技能形成的一種重要方式。如在教學“光的折射”時,讓學生自主探究像的大小、像的虛實與透鏡的距離有什么關系,學生在探究中需要不斷地動手操作,漸漸地,形成了一定的動手操作技能。
四、自主探究與推理技能的培養
推理技能主要包括對材料分類整理、歸納概括的技能,對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假設并驗證假設的技能,對調查研究所獲數據資料進行解釋的技能,正確運用邏輯原理進行推理和預測的技能等。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不免要對解決的問題提出假設,對材料進行分類整理、歸納概括并驗證假設是否正確,同時運用邏輯原理進行推理,因而使得思維能力不斷得以提高。如在教學“導體的電阻”時,讓學生自主探究導體的電阻與哪些因素有關,學生通過猜想與假設、實驗設計、實驗分析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過程,培養了思維能力。學習了“電功率”后,可以讓學生觀察常用電器銘牌的額定電壓、頻率以及工作電流等,并讓學生計算家中用電器總功率是多大,能否同時工作。
五、自主探究與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應用能力。學以致用,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目的。日常生活中,往往遇到這樣的現象:有人購買金銀首飾后總是擔心不純、有假。在物理教學中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自主探究這些金銀首飾是不是純的,有沒有假。對于社會上的一些騙局,學生會很快識破,使得騙者無機可乘,無處可生。再如在學習了“電路的串聯、并聯”后,我讓學生在不看電路圖的情況下,判斷自己家電冰箱中的壓縮機與冷藏室里燈的連接類型等等,這類作業學生感興趣,就會自主思考,自主探究。
六、自主探究與創新精神的培養
現代教育重在發展學生個性,教師不應要求學生的答案整齊劃一,也不應要求結論全部正確,而應注重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發現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強烈愿望。在自主探究中學生會提出許多問題,而且許多問題是別人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新發現,這就是一種創新。如在教學“浮力”時,學生自主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有的學生提出石塊沉入水中,木塊浮在水面,浮力的大小是不是與材料有關?鐵球沉入水中,鐵片又浮在水面上,這又與什么因素有關?
可見,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思維和推理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因此,教師在物理學科教學中應積極創造機會讓學生自主探究。
另外,借助物理這一學科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可以更好地學習其他學科,同時也使其他學科的學習為學生學習物理提供實踐的機會。2007年河北省中考題中有這樣一道題,把一根粗金屬絲繞成線圈,罩在一根蠟燭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滅了。其原因是金屬絲有良好的導熱性,使可燃物的溫度降到了著火點以下,所以蠟燭會熄滅。這就是一道理化綜合題。所以,平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和化學的整合,凡是與化學相交叉的知識,如能量、環境保護等,要學生多調查、多思考。如,在學生學習了“功和功率”后,可布置一道物理與地理整合的練習。學習了“汽化”現象,可以聯系生物學中的植物蒸騰現象,即植物在氣溫高時,利用蒸發吸熱的原理調節自身溫度,從而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科學的奧秘。
參考文獻:
[1]于莉.淺談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3(2).
[2]王錦飛.讓課程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組合餐”[J].課程教學研究,2014(11).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