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波
摘 要:從語文的本質上來看,它是文字的語言,這也就決定了閱讀的重要性,自然閱讀能力也就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語文基本功。閱讀,不僅是學生學習、吸收知識所必備的能力,而且還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的途徑,無論是語文科目的學習還是其他科目的輔助,閱讀能力都是舉足輕重的環節。現就如何實施有效語文閱讀教學展開討論,以期拋磚引玉。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的活動中,加深理解與體驗,有所感悟與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顛覆了傳統教師大包大攬的教學形式,“放權”給學生,讓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自主、人文、活躍、開放等成為課堂閱讀教學的新“代名詞”。在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的進行中,語文閱讀教學向前跨了一大步。在可喜的成就背后,還有很多問題影響閱讀教學的效率。對于實施有效性閱讀教學,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促使學生產生閱讀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至關重要的。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興趣,那么他就會積極主動地進行閱讀活動,這樣不僅心情是愉悅的,而且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反之,學生會感覺閱讀是被“強制”的,枯燥、無趣的。那么,再長時間的閱讀都是浪費時間,發揮不了閱讀應有的作用。
首先在導入環節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或是幽默詼諧的語言,或是與課文相關的趣味故事等,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求知欲望;其次在授課環節中,教師要采用豐富多樣的閱讀方式,如采用多媒體輔助手段閱讀游戲、分角色閱讀等,保持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和興趣;最后,在課堂收尾環節,教師要巧妙總結。總結并不是簡單、籠統地說整節課的內容,布置一下作業就行了,而是要為學生課下的閱讀延續做鋪墊,可以是設置懸疑,也可以是作品推薦,將學生的閱讀興趣延續到課外,拓展學生的視野。
二、指導學生進行層次閱讀
閱讀講究循序漸進,從初步的了解,到深入的體會、品鑒,再到產生情感共鳴,這一系列的過程就是層次化的閱讀。層次化的閱讀大致可以分為:默讀,一邊看一邊小聲地讀,一邊思考文章中字里行間所蘊含的耐人尋味的情感和道理;朗讀,放出音量,有感情地朗讀,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和語言文字的優美;熟讀,反復多次的朗讀,鑒賞文字,品味情感,發現問題,提高認識;品讀,就像品一杯茶一樣,細細琢磨,品味文章中所蘊含的哲理和靈性,將文章中積淀的修養、思想和觀念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
三、關注學生閱讀中的體驗
情感因素在閱讀活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教學地位,人沒有情感就如同行尸走肉,學習沒有情感,學習活動就是表面文章,應付差事,毫無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多多關注學生的閱讀情感,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在閱讀中,能夠和文本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是學生閱讀的最佳狀態。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想法設法拉近學生與文本作者的距離,通過時代背景的講述,或音樂的渲染,或多媒體影響的播放等,拋開作者的情感,激發學生對文本記事的看法,再重新理解作者的語言,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作者文字之間蘊含的情感。
四、重視學生日常基礎積累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語文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的的過程,沒有一定語言素材的積累,論深層次閱讀就是天方夜譚。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生日常的基礎積累。可以準備一個小本,每每閱讀時拿出來,將自己感覺優美的句段以及文學常識摘抄下來。日常學習中要經常翻看、朗讀、理解、背誦,積累語言知識,提高閱讀的能力。
五、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探究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而工具性又是人文性的基礎。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在強調人文的同時要更多地強調語言的探索。運用一個文本,讓學生探討這些內容是用什么樣的語言表達的,作者為什么選擇這樣的語言表達,使用這樣的語言表達產生了什么樣的效果,有什么好處等等。教師要多引導學生關注并探究這些語言的相關信息,長此以往,持之以恒,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一定會不斷提高,在閱讀的過程中能更快、更準確地把握文本內涵和情感,閱讀能力會更強。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也是重要環節。尤其是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教師更要摒棄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深刻領會并把握課改內涵,用新理念指導新行動,讓語文課堂能在改革的春風中取得良好的成果。
參考文獻:
單宗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困境分析既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2012.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