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李珍
摘 要:在高中學習過程中,考試、做題是每個學生不可逃避的必經過程,那么在這些考試中,錯題也是會不斷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呈現在每個學生面前。通常在考試后,老師都會要求學生進行試卷改錯,在平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也會自覺地進行錯誤的訂正,但是據統計,卷面錯誤中仍有70%的錯誤來源于學生平時作業中的常見錯誤,甚至有些錯誤是一犯再犯。究其原因,是平時對待錯題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只是在就題改題,沒有對錯例的反思、歸納和整理,缺乏主動找到錯誤、分析錯誤并通過自己的能力改錯的主動性和能力,更多地依賴于求助的方式,求助于同學或老師,甚至直接拿著正確答案直接照抄,從而導致了學生和老師都在做一些機械的重復,但是收效甚微。討論一下教師應該怎樣指導學生變錯題為有效的學習資源。
關鍵詞:錯題;學習資源;效率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的實驗證明,學習的過程是一種漸進、嘗試錯誤的過程。學習的過程,“犯錯”是普遍、必然的,但要錯有所值。有的同學考過后,對錯題漫不經心,往往同一個知識點,今天錯,明天錯,后天還錯。要想改變這種現象,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充分利用數學“錯題”資源。
首先,要讓學生意識到錯題的重要性。如果在做題的過程中,始終重復的僅僅是不停地犯錯這件事的話,“刷題”的做法就完全流于形式,刷題成了“刷題量”,只顧題數不顧效果,只會導致會的還是會,不會的還是不會,始終原地踏步,無法進步。如果學不會在累積的錯題中進步,成績自然也就無法提高。想打好基礎,確實需要多做題,但是想在已有的成就上有進步,就一定要利用好每一個錯題,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查漏補缺的過程。
其次,要讓學生主動地去發現錯誤和改正錯誤。那么,首先我們就要先弄清楚,學生的錯誤是怎樣產生的。針對最近高三進行的三次模擬考試,我進行了一些統計與調查,結果發現錯誤的原因中,思維能力欠缺的占了37.2%,習慣性的失誤占了25.4%,知識概念不清的占20.6%,其他問題(比如心理因素)占了16.8%,從中可以發現,學生失分的原因可以從知識掌握、能力培養、習慣定勢和心理素養等方面找到原因。那到底怎樣才可以將錯題真真正正地變成有效的學習資源呢?
我們可以看到,導致出錯的最大的原因是思維能力的欠缺。通常這類問題是一個綜合問題,包括閱讀能力的薄弱,對問題缺乏全面的認識和不能正確處理已知的信息等問題。要明確閱讀的過程不是認字的過程,要加入自己的思考,才能去理解題意。有時的不理解源于讀題時的精力不集中,這個問題可以通過一些強迫的方法得以改善,比如讀題時用筆尖指著題目,一個字一個字地往過看,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關鍵句子的含義,或者是在關鍵字詞下面做適當的記號。
位居第二位的錯題是一些習慣性錯誤,而產生這類錯誤的原因是閱讀習慣不良、審題習慣不良、書寫習慣不良和檢查習慣不良等造成的。這類問題要有防微杜漸的意識,需要自我矯正,要在平時的一些細節上自我規范,比如課堂上的規范,作業中的規范,關注自己的解題過程和書寫習慣。
排在第三位的是概念性錯誤。包括認識不清或是不能正確理解,簡而言之,基本不扎實。這是根上問題,也是比較好解決的問題,因為目的明確,哪里不懂就解決哪里,分析誤區完善認識,分析清楚概念、規律的內涵、外延一級與相近概念、規律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把不會的知識點補上知識第一步,從認識到熟練還必須經過一個熟悉的過程,還需做一些相應的練習,把弄懂的知識點加固,才可以起到改錯的作用。
最后一個因素也是最不具體的因素,心理性錯誤。它的產生源于各種壓力,直接的、間接的壓力,另一種是人為制造的心理壓力,也就是自己消極的心理暗示。作為教師或是父母長輩,能做的就是以鼓勵為主,培養自信,正是因為不夠自信,才導致不斷地自我否定。對學生自身而言,也需要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尋找解決的辦法,更需要培養自信心,主動提高學習的興趣。心理因素的克服更多的需要自身的努力。
隨著高考的臨近和一輪又一輪的復習,知識的欠缺可以一點一點地彌補上來,但是思維能力的欠缺才是主要的原因,因此,讓學生在改錯的過程中更多地關注解題的思想方法更為重要,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在讀題之后以最快的速度對應到相應的知識點,這也是需要練習的,只有能準確地找到題目的考查點,才能很快地反應出該使用的方法,再加上認真和細心才可以讓錯題越來越少。
在分析錯題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的能力,不再犯類似的錯誤,這才能達到讓錯題真正成為有效的學習資源的
目的。
參考文獻:
[1]方海蓉.利用數學“錯題”資源提高教學效果[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2(15).
[2]裘雷.中學數學教學中錯題資源“二次學習”的實踐與思考[J].新課程(下),2012(12).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