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婷
【教學目標】
1.分析祥林嫂三次肖像描寫,引出關于祥林嫂悲劇的經歷
2.分析祥林嫂悲劇的根源。
【教學重難點】
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引出悲劇根源。
【教學方法】
圈點批注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一個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文學大家魯迅先生,用他的神筆為我們刻畫了許多個性鮮明、讓人難忘的形象,今天,讓我們走進《祝福》,賞析魯迅先生給我們帶來的一個人物——祥林嫂。
二、進入內容
提問1:這篇小說集中刻畫祥林嫂的情節是哪幾個?
明確:初到魯鎮 再到魯鎮 臨死前
提問2:那么請同學們找出這幾處情節中關于祥林嫂肖像描寫的地方,加以分析。
讀出初到魯鎮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句子。
明確:初到魯鎮:“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順著眼。”
分析:頭上扎著白頭繩,點出了祥林嫂的身份——寡婦。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著裝素雅樸實。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雖然生活艱難,但是還是不失年輕人應該具有的活力。順著眼——安分順從。
提問3:那么出來魯鎮的祥林嫂在魯四老爺家的表現如何呢?
明確:勤勞,整天地做,閑著就無聊;并且勞動竟然讓她嘴角有了笑影,說明了她的知足。
讀出初到魯鎮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句子。
提問4:再到魯鎮的祥林嫂和第一次來到魯鎮的祥林嫂,在肖像上有什么不同?
明確:再到魯鎮:“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分析:穿著沒有改變,可能只是新舊的不同,而真正變化的是祥林嫂的兩頰和她的眼神。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精神麻木,空虛
無神。
提問5:那么同學們,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再次來到的祥林嫂以這樣的面貌展現在我們面前呢?
明確:喪夫喪子之痛。
提問6:請問同學們,為什么第一次的喪夫沒有打敗祥林嫂,而第二次的喪夫喪子卻讓祥林嫂如此的痛苦呢?
明確:第一次喪夫,祥林嫂還可以繼續守著名節過著一生,死后或許還可以獲得一塊貞節牌坊,但是這樣的愿望被她的婆婆親手打破了,好在第二次的婚姻還很幸福,丈夫能干活,孩子很可愛,而這一切伴隨著再次的夫死子喪,情感上的祥林嫂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再次喪夫,使得祥林嫂已經背負著不忠和克夫的罪名,但是如果有兒子可以依靠的話,那么她的生活還是可以繼續的,只可惜,連她唯一的希望——兒子也不在了,所以祥林嫂淪落到連棲身之所也沒有。
提問7:除了外貌以外,再次來到魯鎮的祥林嫂還有哪些變化?
明確:手腳也不如以前利索、喜歡反復地嘮叨阿毛的故事。——這些都證明了祥林嫂的空虛和無助。
讀出初到魯鎮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句子。
提問8:下面我們看看臨死前的祥林嫂是什么樣的?
明確:五年前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
分析:相較之前,祥林嫂的外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頭發已經全白,對于不到四十的人來說,這是多么蒼老的表現啊,加上乞討生活的艱難,臉色再也不是青黃,而是瘦削不堪。最可憐的是她的眼神,已經不是之前的順著眼,而是沒有了任何的色彩,間或一輪,和活物無異。連人都不能稱。
提問9:最終,祥林嫂死在了一個寒冬的雪夜,白茫茫的雪,掩蓋了周圍的一切,也包括了人們的冷漠和無情,那么請問同學們,在祥林嫂遭遇的這么多不公面前,她反抗過嗎?你如何認識她的反抗?
明確:有 逃;山中出逃,做工魯鎮 撞:改嫁中的“出格”行為 捐;傾其所有,洗刷“污穢”。抗爭是自發的,缺乏明確的認識,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錯誤的。所以,抗爭的結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進“狼窩”。封建禮教與迷信在祥林嫂頭腦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與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當突出的因素。
丁玲曾經說過: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和自私的人是一樣把她往死里趕,是一樣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討論:那么,你認為是什么導致了祥林嫂的死亡?
明確:封建迷信和封建禮教
【作業布置】
電影《祝福》有這樣的一個情節:祥林嫂捐了門檻,仍然被禁止參加祭祀活動,于是拿起了菜刀,跑到土地廟怒砍門檻,你覺得增添這個情節妥當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板書設計】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