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琦
摘 要: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信息技術發展尤為迅速,多媒體也逐漸被運用到初中教學中。多媒體教學因形式靈活新穎、極大地豐富了課堂內容而被初中歷史教師所青睞。主要闡述多媒體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被充分開發與使用,及多媒體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多媒體;初中歷史;教學
一、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實際運用
1.邊講解,邊訓練
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到初中歷史教學以后,教師在進行授課時,可以采用邊講解、邊演練的授課形式幫助初中生學習歷史。教師在授課前可以將授課內容都寫在課件上,同時采用圖形結合的方式,加入音頻、動畫等內容,幫助學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授課內容,在講解的過程中,把對相關題目的訓練也一起加在課件上,這樣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師在講解“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一章節時,需要學生對四條航海線路比較熟悉,為了幫助學生記憶這四條航線,教師可以在課件上加上一個小練習,將四條航海線路所經過的有代表性的地點在課件上寫出,讓學生連線匹配,用不同顏色的直線表示不同的航海路線,這樣就可以當堂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也可以增強學生對該章節內容的認識與
理解。
2.方便開展圖示教學
圖示教學是指運用具體圖像幫助學生學習知識的一種教學方式,也常常被用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當中。圖示教學通過豐富的圖像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授課知識,改善了歷史教學的枯燥性。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模式中,教師在備課時選出上課時要采用的圖片,進行打印,排出順序以便于上課時使用。這種方式繁瑣復雜,花費了教師很多時間與精力,而且打印好的圖片無法循環利用,也增加了教學成本。引進多媒體信息技術以后,教師不必再使用打印好的圖片向學生展示,而是直接在網上搜索合適的圖片放在課件里即可,既節約了教學時間又節約了教學成本。大量的圖形生動形象地重現了歷史情節,使學生全面理解事件發生的背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探索新知識,也鍛煉了學生的聯想
能力。
3.展示動態歷史地圖
眾所周知,初中歷史教學是離不開地圖的。教師一般以地圖為載體,將歷史故事中的行程路線、戰爭進程用動態的方式展示給學生。沒有引入多媒體教學時,教師需要在黑板上手動描繪整個歷史事件的過程,由于歷史事件多半復雜,描繪過程容易出錯,也會浪費大量課堂時間,得不償失。然而在引入多媒體教學以后,教師可以用動態圖的形式將整個過程描繪在課件上,上課的時候給學生展示即可,大大提升了課堂效率,使整個歷史授課過程簡潔明了,便于學生理解記憶。
二、多媒體運用到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
1.順應時代發展
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是當今社會現代化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在21世紀,教育部下達的文件中曾明確表示各學校應該全面落實多媒體教學,將多媒體信息技術引入課堂中,豐富課堂內容,改變傳統的授課形式。尤其是對于歷史這一抽象學科的學習,更應該采用新穎靈活的教學方式,為初中歷史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
2.豐富課堂內容,節約時間成本
初中歷史學科自身的特點也使多媒體教學變得十分必要。歷史學科描述發生在過去的事情,需要靠學生自己想象。前人留下的珍貴史料學生也不可能直接接觸到,這就導致學生只能依靠后人編寫的教材認識歷史。這些教材一般用詞枯燥乏味,內容空洞缺乏生命力,不能吸引當代青少年的眼球,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使用多媒體技術卻可以最大限度地還原史料中記載的內容,多媒體教學運用圖形、音頻、視頻等豐富多彩的形式重現歷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欲,也有助于學生記憶理解歷史風貌。例如,在講解“絲綢之路”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放一段關于絲綢之路貿易往來的視頻,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當時的歷史環境,有助于學生記憶理解章節內容,還能培養學生對歷史這一學科的興趣。
3.符合中學生自身特點
中學生性格活潑,易于接受新事物,傳統的教學方法顯然不能滿足當代中學生對教學的要求。再者,初中生由于年齡小,知識面窄,眼界不夠開闊,導致對圖形的敏感程度遠遠高于邏輯思維能力。這樣一來,以課本為授課主體的傳統初中歷史授課模式很難讓初中生深入理解相關知識,而將多媒體運用到初中歷史教學中就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多媒體教學用圖形結合的形式幫助初中生記憶理解歷史知識,有助于激發初中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初中生的探索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信息時代的來臨使多媒體教學應用到初中歷史授課中成為一種必然。多媒體教學方式靈活新穎,極大地豐富了課堂內容,提高了課堂效率,有助于學生全面理解歷史知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激情與興趣,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應該全面落實到各學校的授課模式中。
參考文獻:
[1]林貴超.論多媒體對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性[J].南北橋,2016(2).
[2]李美祥.多媒體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文理導航,2015(11).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