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亞麗
從已發現的成體系的文字——甲骨文算起,漢字已有三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在這漫長的發展中,伴隨著社會變革和科技進步,漢字的形體經歷了一個由繁到簡的演變過程。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比較成熟的文字體系,它所記載的內容不僅包含卜辭,還涉及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多方面內容,是研究古代特別是商朝時期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
甲骨文的發現極富戲劇性,被人們稱為“一片甲骨驚世界”的奇跡,也是中國和世界考古史上具有傳奇性的篇章。甲骨文的發現緣于一味藥材——龍骨。清光緒年間,金石學家王懿榮出任國子監祭酒(相當于中央教育機構的最高長官)。王懿榮學識淵博,廣涉書史,對金石、書畫都有很深的造詣。1899年秋天,王懿榮得了瘧疾,一位老中醫診治后開了一劑藥方,方子上的一味中藥引起了他的注意:龍骨?這是什么東西?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王懿榮讓仆人把龍骨拿給他。龍骨上的花紋激起了王懿榮的興趣。經過反復觀察和琢磨,王懿榮識讀出其中某些文字。王懿榮先后收集了一千五百多片龍骨。他查閱了大量的史料典籍,通過研究推斷這些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隸屬于商代,是三千多年前的上古文字。王懿榮的發現令世界震驚,作為鑒定出甲骨文的第一人,他被后人尊為“甲骨文之父”。
二、金文
金文是比甲骨文出現年代稍晚的漢字體系。金文是指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做“金”,古人以祭祀為吉禮,祭祀用的青銅禮器稱為“吉金”,所以青銅器上的銘文就稱為“金文”或“吉金文字”。“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因此金文又叫“鐘鼎文”。
金文早在漢武帝時就已被發現。金文的使用自商周下至秦滅六國,約一千多年。
金文的內容大多歌頌祖先及王侯的豐功偉績,同時也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周宣王時期的《毛公鼎》銘文是現存最長的青銅器銘文,計有金文四百九十七字。毛公鼎出土于清朝道光年間,幾經周轉,時至今日,國寶毛公鼎依然完好保存在臺灣“故宮博
物院”。
三、大篆
大篆是秦系古文字。它是在西周晚期文字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大約在春秋初形成自己的地域特色,延續至戰國早期。它的筆畫較金文更均勻,結構更工整。大篆又叫籀文,是因周宣王時期太史籀用大篆字體所著蒙學字書《史籀篇》而得名。
四、小篆和隸書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為了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實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由于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很不統一,大大影響到秦朝法令的推行和政策的實施,因此秦始皇的主要改革措施之一就是“書同文”。“書同文”即統一文字,將小篆作為標準字體在全國推行。
小篆是戰國末年文字,在西周文字基礎上逐漸形成的。李斯等人用省改簡化的方式對小篆進行了一次系統地整理來統一全國的文字。小篆比大篆更勻稱整齊,更簡化和定型。
雖然小篆書寫美觀,但使用起來并不方便,因此在非正式場合人們更喜歡使用另外一種字體,它實際上是寫得不夠規范的小篆,后世把字體的這一演變趨勢叫做“隸變”,即將篆書進行改寫,使其更加簡化便捷,這樣演化形成的字體就是隸書。
隸書起源于秦朝,興盛于漢朝,自它出現后漢字的形體結構基本固定下來。隸書是漢字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
五、草書
草書形成于漢代,它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最早通用的是草隸,即書寫潦草的隸書。由漢至唐,草書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過程,先為章草,后為今草,再為狂草。狂草筆勢放蕩不羈、恣肆流暢,已經完全脫離實用,而成為極具藝術價值的書法創作。
六、楷書
隸書經過兩百多年的演變,到漢末魏初在其基礎上又產生了楷書。楷書也稱“正書”,或稱“真書”,它的特點是形體方正,線條平直,書寫具有嚴格的法則,如講究“永字八法”,因其字形十分規范,可做習字的楷模,故名楷書。
楷書是通行時間最長的標準字體,一直沿用到今天。
三國時期的鐘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楷書書法家,他在加工整理楷書書體上作出了重要貢獻。楷書在唐代極其興盛,歷來有“漢隸唐楷”的說法。
七、行書
行書產生于楷書之后,魏晉時期開始流行。行書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字體,接近楷書的叫行楷,接近草書的叫行草。行書比楷書書寫速度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認,因此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兼備,直到今天仍是應用最廣泛的字體。
歷代行書法帖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蘭亭序》,它的作者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蘭亭序》后為唐太宗所得。唐太宗對《蘭亭序》喜愛有加,臨終前甚至命人將《蘭亭序》作為陪葬品殉葬,從此這件稀世杰作永訣于人,后人無緣見
到了。
綜上所述,漢字發展演變的脈絡如圖所示:
編輯 趙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