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永久
摘 要:學業考試試題是命題專家汗水、心血、經驗和智慧的結晶,試題的科學性和權威性不可質疑,嚴格遵循新課標要求,注重體現課改理念,較好地落實《考試說明》精神,具有學業考試指揮棒的作用。探究學業考試試題,把握命題規律,事實上是一線教師和考試命題者的較量,對學業考試試題進行對比分析,不僅可以從中發現變化的規律,而且可以預測試題命制的變化趨勢,同時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過程中,學業考試試題具有極為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熟悉近年來學業考試試題所考查的知識點和出題方式,既能提高復習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也能在學業考試中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關鍵詞:義務教育;化學專業;試題研究
一、初中化學學業考試試卷特點
(一)試卷結構
全國各地化學考試的模式不同,有化學單科考試,還有理化生、理化、理化地學科合卷考試。
1.題型分布。試題分為選擇題(占36%左右)和非選擇題(占64%左右),非選擇題又分為若干大題,以填空題、簡答題、實驗探究題和計算題為主。
2.難度分布。試題難度:容易題70%左右,中等難度題20%左右,較難題10%左右。
3.內容分布。試題遵循《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要求,試題考查內容覆蓋了課標中的5個一級主題及全部19個二級主題,試題對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比重達到70%左右,其中,科學探究過程、實驗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的考查融于另外四大主題的內容考查之中。各部分的分值具體分布比例說明如下:“身邊的化學物質”40%左右,“物質構成的奧秘”20%左右,“物質的化學變化”30%左右,“化學與社會發展”10%左右,其中涉及科學探究的內容不少于20%,涉及計算的內容不超過10%。
(二)考試內容及考試要求
根據課程標準及三維目標分類,義務教育階段化學學業考試的考試水平要求如下:
1.認知性考試水平由低到高分為:知道水平——對所學知識有初步的認識(知道、記住、說出、列舉、找到等),認識水平——能領會所學知識的基本內涵(能認識、了解、看懂、識別、能表示等),理解水平——能應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說明、區別、判斷、運用等,其中較高層次的要求包含低層次的要求。
2.技能性考核目標由低到高分為初步學習和初步學會兩個層次。初步學習——初步形成的技能,初步學會——能獨立完成的技能。
3.體驗性考試要求由低到高依次為:體驗、感受、意識、體會、認識、關注、遵守、初步形成、樹立、保持、發展、增強。在試題素材和內涵中要體現課程標準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要求。
身邊的化學物質包括地球周圍的空氣,水與常見的溶液,金屬與金屬礦物,生活中常見的化合物。關注常見物質的組成、性質、變化及其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著重考查學生對物質的組成、性質、變化的理解及運用有關化學知識解釋、解決生產與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倡導模擬科學研究的過程,考查實驗方案設計、實驗觀察和實驗信息加工、分析推理以及解決開放性問題的能力等。
二、初中化學學業考試命題趨勢
(一)突出化學基礎性、啟蒙性,注重考查主干知識
全國各州市化學試題都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全面覆蓋主干知識。主要考查的基礎知識有:(1)物質類知識,包括氧氣、水、碳及其氧化物、燃料與新能源、金屬、酸、堿、鹽及有機材料等常見物質的主要性質和用途,溶液的基本知識;(2)工具類知識,包括常見元素的主要化合價,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常見堿、鹽的溶解性表,常見物質的俗稱等;(3)規律類知識,包括原子得失電子規律、質量守恒定律、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規律等;(4)技能類知識,包括化學用語的書寫、化學符號及其周圍數字的意義與運用、根據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計算、常見儀器的識別和選用、常見氣體的制取、常見物質的檢驗與區分等。
(二)全面體現新課標要求,注重能力考查
1.觀察能力。能夠通過實驗現象、實物、模型、圖形、圖表以及生產生活中化學現象的觀察,獲取有關感性知識和印象,并對它們進行初步加工和記憶。
2.實驗能力。用實驗基本操作完成課程規定的化學實驗的能力;觀察與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果和處理簡單實驗數據,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有識別成型的實驗裝置圖和儀器的能力;根據實驗試題的要求,設計簡單實驗進行物質的制備、鑒別、分離和提純的能力;能對簡單的實驗方案做出正確評價的能力等。
3.思維能力。對初中化學應該掌握的內容能融會貫通,將知識點整理使之網絡化,有序地儲存,做意義記憶和抽象邏輯記憶,有正確復述、再現、辨認的能力;能運用儲存的知識,將實際問題或題設情境分解,簡單地遷移、重組,使問題得到解決的應用能力;能利用數學工具,計算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等。
4.探究能力。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大力倡導的新型學習方式,探究能力是學生科學素養中重要的能力之一。探究題一般保持兩個題的命題方式:(1)以化學實驗基本知識和化學實驗基本技能為考查重點;(2)以實驗探究為核心,通過發現問題、尋找信息、提出假設、設計實驗、觀察實驗、完成論證、反思評價等環節進行考查。
5.計算能力。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滲透,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注重知識的遷移,體現化學計算的基礎性和應用性。
三、初中化學學業考試復習備考策略
初中化學學業考試一般采用三輪復習法,第一輪單元復習,目的是鞏固“雙基”;第二輪專題復習,目的是把知識點網絡化,便于縱向聯系和提升綜合運用能力,復習時可按下列專題進行: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單質和化合物(通常是常見物質的性質、變化與用途,物質的組成、構成和分類,化學用語,常見物質的推斷、鑒別和除雜)、基本實驗、化學計算題、開放性試題、科學探究題和綜合應用題等;第三輪模擬訓練,目的是全面提高應試能力,積累考試經驗,同時查漏補缺,完善知識點。由于化學考點多且較分散,復習時間相對其他科目較短,在復習中要做到事半功倍,就必須掌握“有效復習”的策略與方法。
(一)依綱據本,夯實基礎
“知識與技能”目標是新課程三維目標之首,考前一定要系統地將化學課本通盤認真復習,立足教材、夯實雙基。化學學業考試試題總體比較簡單,絕大多數試題都是課本基礎知識的再現、翻新、改編、整合或重組,要高度重視課本例題、習題、實驗、家庭小實驗和插圖,注重知識與生產、生活的聯系,其中化學用語是基石,工具性和規律性的知識是鋼筋、水泥,必須花時間進行記憶與訓練,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提高考試成績的根本。如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化學用語、基本實驗、常見元素化合價、1-18號原子電子得失的規律、質量守恒、反應類型及復分解反應的條件、常見物質性質與用途、二表二圖(金屬活動性順序表、酸堿鹽溶解性表、溶解度曲線圖、單質氧化物酸堿鹽相互關系圖)等。
(二)吃透標準,把握方向
新課程標準是學業考試命題的主要依據,各州市化學考題以“穩”為主,穩中求“新”,“穩”主要體現在試題結構相同,試題題型不變,“新”主要體現在考查角度和形式上。核心基礎知識年年必考,如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判斷、六大營養素、化學式的含義、物質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及應用、元素周期表信息的判斷、原子結構的簡單知識、有關溶液(溶解度及曲線的含義、溶質質量分數、溶液狀態的判斷)的知識、常見實驗裝置和實驗操作、常見氣體(氧氣、二氧化碳)的制法及性質、材料類型的判斷、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應用、常見酸堿鹽的性質和用途等。將這些知識認真扎實復習,就抓住了學業考試中的大部分分值。
(三)分門別類,形成網絡
復習時要把分散繁雜的知識點進行分類整理,使其系統化,并找出其中內在的聯系和規律,形成脈絡清晰、主線突出的知識網絡。做到知識點、疑難點、考查點、易錯點、基礎點、綜合點、能力點的復習與訓練層層落實,逐項測評,細節過關;做到四結合,即教材與考試要求結合,知識與能力結合,單項與綜合結合,復習與訓練結合。結構化的知識,才是最有力量的知識;系統化的復習,才是最有效果的復習;綜合化的訓練,才是最有作用的訓練。在教學復習中,要努力實現這樣的轉變:零散知識變結構知識,考點知識變題型知識,缺漏知識變新增知識,殘缺知識變系統知識。
(四)講、評、練三結合
清代教育家顏元曾說:“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說明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自身實踐的重要性,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科學思維能力的發展,需要通過習題作業加以鞏固和檢驗。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啟發講解、實驗探究、自主學習等教學方式,有效開展復習和習題教學。教師可以將系統歸納和探究活動結合起來,采取學生個人小結、小組討論、大組交流、教師點評、解惑答疑和學習競賽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復習積極性,提高復習效率。教師要根據教學和評價的需要創造性地編寫有高學習價值的習題和測試題,既要吸取以往習題教學的經驗,還應積極改進習題教學,在習題的選擇和編制上,應充分體現習題在提升學生科學素養方面的功能,注重選擇有真實情境、符合學生認知特征、具有一定綜合性和開放性的習題,通過改變問題的情境和呈現方式,實現對學生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科學的復習備考方法和策略是通向成功的橋梁,“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全程復習備考中要努力做到:把握課標,有的放矢;立足教材,雙基達標;綜合教材,雙基提高;拓展教材,技能提高;研究考題,應試提高;整合講評,效率提高;有效演練,水平提高;指導考法,分數提高。
參考文獻:
[1]張斌.2010年烏海市中考化學考測結果分析及教學指導策略[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2]郭姿英.新課程理念下中學化學情境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