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文
摘 要:孩子的學齡前教育是他們求學路上一段極為重要的階段,也是給他們提前塑造良好行為習慣和品質的重要時段。孩子的身心健康問題不單單是個體或者家長的事情,也是一個社會乃至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基礎。然而,現在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家長們更是給予了他們無限的愛和包容。因此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他們目無尊長、蠻橫、不講理、自私等非健康的心理狀態。基于此,強化幼兒德育方面的問題已然成為我們必須探索的問題。
關鍵詞:幼兒德育;問題;措施
一、幼兒德育工作開展的意義
1.言傳身教,樹正確觀念
目前絕大部分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應該引起家長們的反思。家長的所作所為都會在日常的生活中表現出來并且一般都是真實的反映。孩子的模仿能力比較強,對事物的是非辨別能力比較弱,有時候孩子們會受家長的不良行為影響。所以說,家長就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正確約束自己的行為,使自己成為孩子的標桿,保證孩子的成長環境,用正確的方式對待孩子,使其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2.家園聯動,經驗共享
幼兒園和家庭之間特殊的關聯性,就使得傳統的以幼兒園教育為主的模式向家庭和幼兒園相結合的模式轉變,孩子不僅要在幼兒園里學到相關知識,在家庭中也要家長對其進行教育。這種教育模式既可以提高孩子們受教育的能力,也能夠改變家長的教育方式。
3.多種滲透,促幼兒德育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深入貫徹德育。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地方,這就是他們獨一無二的特點。如果某些孩子出現與別人爭吵、打架的情況,老師就要在恰當的時機出現并及時地進行勸導,規范孩子的行為。幼兒這個年齡層次正是最愛模仿他人的年齡階段,老師要針對這一特點為孩子們講解一些具有一定道理性的故事,教他們唱一些積極、歡快的歌曲,教育他們要尊敬師長、熱愛同伴等。
二、幼兒德育工作的存在問題
1.許多家庭對兒童道德教育的忽視
現如今的很多家長越來越關注自己孩子的飲食健康和衛生等方面的生活問題,往往忽視自己孩子的德育和行為習慣的問題。正如王逢春教授所說,現在很多家長情愿花很多的錢去為孩子買美育、智育、體育,就是沒有更多的人花錢為自己孩子買德育。更何談那些殘缺的家庭,就不要說對孩子的道德教育了,他們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給自己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
2.社會不良現象對兒童早期道德教育帶來負面影響
如今,社會、科技、經濟都在飛速地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都在這一過程中逐漸發生了改變,“金錢至上”等消極的思想也逐漸出現,而那些最為基本的道德觀卻被人們逐漸忽視。對于幼兒來說,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還沒有形成,但由于是在愛模仿的年紀,他們的三觀極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影響。
3.學前兒童道德教育的方法、形式不當
許多與幼兒發展有關的科學理論中都曾提到,在早期對幼兒進行品質的培養時主要任務就是對幼兒主體意識的覺醒,不過很多幼兒園對這一理論的認識還存在誤區,他們往往覺得對幼兒的德育應該是一種教育問題,所以德育的滲透通過一種進行刻意教育的方式來進行,忽視了幼兒在心理上的需求。
三、開展幼兒德育工作的強化措施
1.注重幼兒情感教育
對于沒有“信念”的幼兒來說,影響他們認知的通常是“情感”,因此,要想提高幼兒認知的正確性和培養幼兒對待事物正確的態度,就要喚醒幼兒內心情感中積極的一面,利用幼兒情感豐富和敏感的特性,從情感方面入手解決他們的德育問題。
2.注重養成教育
想要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道德觀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所以對于老師來說要有一定的恒心和耐心,要在日常生活中借助許多小事堅持不懈地對幼兒進行德育啟蒙教育,因為理論往往是沒有用的,日常生活中給予了我們進行實踐的機會就要好好利用。在日常生活中,幼兒的吃飯、睡覺、上廁所、洗手等小事就占用了一天中的絕大部分時間,所以在這些時間里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會比其他時間更加有效。
3.注重幼兒的主體地位
此外,還要注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因為即便是幼兒自己真實地感受到什么,只有他們自己情愿接受或信服才會有作用。因此,幼兒的德育要建立在充分了解他們的年齡和性格特點上,關注幼兒的心理,滿足他們的需求,幫助幼兒建立自己的道德主體。
對于我們來說,怎樣對幼兒進行更好的道德教育這一課題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這要求我們這些從事幼兒教育的工作人員要時刻關注幼兒的身心健康以及心理特點,同時還要研究如何能更好地保護好孩子們好的本性的同時開發出孩子們更多的優良品質,將道德教育融入幼兒的生活中,更為有效地針對不同的孩子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教育。
參考文獻:
[1]戴洪暉.幼兒德育情境模擬訓練的合理性根據[J].學前教育研究,2014.
[2]黃燕.探索幼兒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