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榮
摘 要:小學教育作為傳道授業解惑、培養學生思維情感的工程,但是由于長時間受應試教育的熏陶,小學美術課程教學依舊存在一些問題急需解決。大部分教師選擇將教育重點放在學生繪畫能力的培養上,嚴重忽視了對學生的審美情感的培養,導致課程教學低效的問題。
關鍵詞:情感;魅力;小學;美術;豐富
新課程教育改革理念一再強調學生的核心主體地位,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并圍繞學生已有學習基礎積極開展小學美術情感教育。通過有效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可以樹立學生的美術審美意識,從而不斷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基于此,文章主要以湘教版小學美術課程為例,對情感藝術之魅力——小學美術課程可以更豐富這一內容展開分析。
一、科學選取課堂教學方法
由于受年齡、認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小學生比較活潑好動,具有較強的求新求異學習特點,教師若是一直沿用過去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模式,必定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嚴重影響到課程教學質量。因此,小學美術教師需要在日常教育活動中,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原則,積極探究全新的教育路徑,不斷豐富課程教育內容,使學生在寓教于樂的教學環境下,積極自主地學習美術知識,進而實現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
二、注重自我實踐創作
當前階段,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主體對象是一群性格多變、單純好動的學生,由于學習心理、家庭成長情況、性格等因素的影響,學生群體間存在客觀差異,如:興趣愛好、氣質、品德等。基于此學習差異,教師需要秉承“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到美術學習活動中,借助實踐活動充分感知美術課程的魅力。如:在教學湘教版一年級小學美術《由小變大的畫》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畫紙上運用多種色彩的暈染,以此來構成色彩分明的肌理效果,激勵班級中學生結合自我學習想象,勇于表達自我對人物形象的見解。部分學生說畫紙上的形象是水中嬉戲的小鴨子;有的學生則說畫紙上是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老鷹,還有部分學生運用手中的畫筆在畫紙背景下繪制了幾個七彩的泡泡稱是小金魚在呼吸。或者教師為學生提供一些形式各異的線條和圖形,然后鼓勵學生借助學習想法自由在畫紙中作畫,有部分學生選擇刪減結構的形式重塑人物形象,進而有效強化自我繪畫能力,在無形中強化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提供多樣化的美術學習教具
小學教育階段學生學習思維屬于“形象主義”,不僅學習興趣不固定,且缺乏責任感與自我管束能力。在美術課程教學活動中,若是美術教師提供的教學工具一直是單一的,時間一長,學生就會產生美術課程十分枯燥無聊的學習感受,進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簡單地說,就是指教師必須要充分發揮美術課程教學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沖突,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運用生活中可以利用的素材,從多個視角剖析美術作品,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美術繪畫情感。
如:教師在教學湘美版小學美術二年級《巧妙的組合》這一課時,教師要求學生事先從家中帶來學習材料,如易拉罐、麻繩、石頭、稻草等,還有一些學生別出心裁地帶來了花瓣、樹葉、廢紙板等。教師需要在指導學生進行組合素材時,繪制作品的輪廓。把畫面的亮點放在中間位置,然后再向外圍添加其他材料。運用手中的顏料筆為其上色,要求形內涂滿,色彩均勻,重疊部分要換顏色。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使學生更好地把握素材組合,且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借助國畫教學,增強學生人文素養
在相應教育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小學學校方面可以適當對學生進行國畫教育。在日常教育活動中,教師要事先培養學生使用傳統國畫繪畫工具,為班級中學生講述中國畫中筆、墨、紙、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使學生可以初步了解花鳥畫的繪作技巧,然后鼓勵學生運用手中的畫筆進行美術作品的創造。借助現場糾錯,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進而有效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如:在教學湘教版美術三下《森林王國》這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不同動物的形象特征,訓練學生的觀察力,教師需要利用國畫中經典作品帶學生一同進行鑒賞,以此來不斷深化學生的學習印象,強化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利用國畫創作方式大膽繪制與眾不同的森林之王,幫助學生理解筆墨情趣在繪畫中的審美價值。在班級中學生了解國畫創作技巧后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繪畫興趣,使學生對文化產生崇拜之情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
綜上所述,教學藝術的核心不在于技巧的講述,而是思維的引導、學習情緒的喚醒及信心的鼓舞。小學美術教師必須要創新教學方法,選取針對性的教育內容,關注審美教育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美術人文素養,進而從根本上提升小學美術課程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魏志君.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美術教學之我見[J].學周刊,2015(22):204-205.
[2]張肖麗.小學美術課有效情境創設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