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長鳳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所以一個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在小學階段閱讀習慣養成了,就可以提升小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也能促進學生去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從中受到高尚情操和審美的陶冶,更能張揚孩子們的個性,拓展學生的精神境界。因此,在小學解讀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教學任務。
一、激發閱讀樂趣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切入點,教師要對每一篇新課文給學生做精心指導,例如,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技巧,并能課前精心準備有感情的范讀,充分發揮老師的示范引領作用。教師在引導學生讀的過程中要讀出文句韻味,讀出文章意境,也要反復地讀,大聲地讀,然后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講究抑揚頓挫,注意高低快慢,其情皆泄自我懷,讓學生沉浸在文章情境中而不可自拔的讀趣中。
二、培養閱讀想象
閱讀就要做到有思有想,做到讀想結合,所以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就必須放飛學生想象的能力,讓學生在閱讀中插上想象的翅膀,身臨其境,融入其中。莎士比亞曾說過:“想象可以使人成為萬物之靈。”劉品思在《文心雕龍·神思》也曾經這樣寫:“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其思理之致手。”由此可以看出想象在閱讀能力的提升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老師的我很喜歡他的觀點,我也熱愛語文,熱愛文學,并在教學中努力嘗試著激發孩子們的閱讀想象力,從而使孩子們能夠自主閱讀,能夠喜愛閱讀,對閱讀愛不釋手。
三、教給閱讀技巧
僅僅激發學生的閱讀樂趣,培養學生的閱讀想象還遠遠不夠。俗話說得好:“不動筆墨不讀書。”所以在課堂上我會盡可能地教給學生一些閱讀的技巧和方法。提醒學生有事需要快速閱讀,有時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比如書報上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在學習生活中能夠學以致用。最后寫寫讀書心得,只是不能讓學生產生厭倦心理,不能讓學生把寫讀后感當成負擔,要激發學生樂于寫的內動力,我在語文課堂中會教給學生默讀的方法。以提高孩子們閱讀的速度,要求做到口到、眼到、心到。在書中圈圈點點,寫寫自己的讀書體會,我還鼓勵學生把寫得好的讀后感投到我們寬城區第三實驗小學校的“紅領巾”廣播站里,當學生的作品被播音員播出來時,他們的心里別提多高興了。
四、營造閱讀環境
營造閱讀氛圍也是培養閱讀習慣的一個有效途徑。在這方面我真是冥思苦想啊,記得我剛接四年級的時候,就成立了班級的紅領巾讀書廣角,倡議每個學生獻上一本書換來大家都能讀到四十多本書,這一活動使孩子們形成了讀書的好風氣,創造了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我還引導我班的學生成立讀書小組,引導志趣相投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鼓勵他們自主選擇健康的利于自己人格成長的閱讀內容,調動每個學生自主閱讀的動機,提高他們的閱讀習慣,從而使每個孩子都能身心健康、富有個性的成長。古人說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確是這樣,當學生置身于這樣一種氛圍中時,誰能不受感染呢?
五、提倡課外閱讀
僅僅靠校內課程中的課內閱讀也是不夠的,所以要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還要給孩子們創設課外閱讀條件,與家長建立好聯系,得到家長的大力支持,多購置一些孩子喜歡的課外讀物,另外還要求家長督促孩子并給學生足夠的課外閱讀時間,引導培養孩子們的課外閱讀能力。新課標理念下規定小學第三階段的閱讀要利用網絡等信息渠道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所以我還要求學生積極地投入到網絡中去,讓學生在巧妙語言的牽引下,帶著濃厚的興趣走進課外閱讀世界,去感受廣闊的天空。
六、搭建展示平臺
閱讀要讓孩子有信心、有成就感,記得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但如果不給他提供食物(與事實和現象進行生動的接觸,體驗到認識的快樂),這種需要就會枯萎,而對知識的興趣也就隨之熄滅。”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在這里強調的是知識的運用,學生只有感到閱讀有意義、有激情、有動力,才會越讀越愿意讀,越讀越感興趣,學生個個都有了自己的收獲,我們作為老師的就應該及時給學生創設條件,搭建平臺,讓學生的成功體驗飛揚起來。比如,可以開展讀演講比賽,讀書交流會,摘抄筆記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各樣的活動,真正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在班級的每一項活動中,孩子們都積極踴躍,躍躍欲試,大顯身手。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的成功欲,強烈的表現欲,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全體學生產生一種自我主動閱讀的意識。這正是我最初所期待的,也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重點所在。
總之,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了,學生也從中領會到了讀書的意義,就會積極地參與到閱讀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