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德全
【關鍵詞】 物理教學;信息技術;作用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9—0116—01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課程理念已慢慢滲入到基礎教育的課堂中,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關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問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它是指將信息技術融入到學科課程的有機整體中,成為課程的組成部分,從而使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過整理、組合,相互融合,達到整體優化,以高效達成課程目標。下面,筆者談談信息技術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一、利用信息技術導入課堂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物理教學也是如此。一個好的導入猶如一首歌曲的前奏,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信息技術集圖、文、聲、像于一體,具有傳統教學方式無法比擬的優勢,適時利用它能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在教學伊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在綜合考慮教學實際和學生特點的基礎上,適時利用信息技術導入新課,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生活中的透鏡”一課,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的透鏡,以及相關原理。比如照相機,教師結合圖片展示照相機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重點講解鏡頭為凸透鏡,成像特點為倒立和縮小的實像;而照相機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需要注重哪一些細節,教師則可以舉例說明,拍特寫還有集體照時應該如何調節光圈和焦距等。同時,若課堂時間允許,教師還可以向學生展示沖洗底片的過程,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實驗教學操作,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物理學科的學習離不開科學實驗,而合理的觀察和有效的實驗操作也是增強學生物理知識理解和應用的主要過程和途徑。傳統實驗中,因客觀性原因,物理實驗室中一方面由于諸多實驗室規章制度對學生操作諸多限制,怕發生意外和造成實驗儀器的損失;另一方面由于實驗環境和實驗條件的限制,實驗結果往往和物理理論不相符,甚至出現試驗數據相反的情況,究其結果,限制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縮小了學生實驗中發現問題的機會,使學生更多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在網絡環境下進行虛擬實驗室操作,則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比如,傳統電學實驗課時,教師通常會告訴學生,電流表的接線柱不能接錯、電壓表不能超過量程、電池組不能短路等,并且很多實驗限制學生自己操作,這些規定無形中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在網絡環境下,倡導學生自主探討性實驗,既可保護儀器,又能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能把很多傳統實驗做不到的效果一一再現。例如,在網絡環境下利用“仿真物理實驗室”虛擬電學實驗室軟件(在線版網絡軟件),能夠實現網絡與物理學科教學的整合。學生在網絡技術環境中進行多媒體實驗操作,通過網上人機對話,學生可以一邊操作一邊在網上暢游,與其他學生交流,共同獲取新知識。
三、利用信息技術展示物理技術前沿知識,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強大動力
航天事業已經步入了高速發展軌道,成為最活躍、進展最快的產業之一。專家們預測,在未來若干年,我國的航天事業將會超過全球平均增長速度而快速發展。所以,中國的航天事業將成為21世紀物理技術的龍頭產業,前景十分遠大。中國神舟飛船成功飛天和返回也充分證明中國航天事業的偉大和強大實力。通過視頻播放,展示這一領域的偉大成績,展望未來,讓學生充滿自信,為物理課上更好地學習加入催化劑,注入活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激情。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將信息技術引進教育領域將給學生、教師、學校帶來一個新的教學模式和新的契機。通過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教學的整合,激發了學生對物理學科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參與意識增強,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較理想,尤其是實驗教學,學生的實驗理解能力、動手能力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欣喜之余,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不能迷信信息技術,不能將過去的“人灌”改為“電灌”, 不能將計算機模擬代替學生的自主實驗,將學生的學習過程,尤其是思考、獲得知識的過程完全用課件來代替。只有充分考慮到信息技術和物理學的學科特點,才能夠將信息技術與物理課堂教學真正實現整合,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效率。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