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玫+高丹燕
摘 要: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黨員理論學習面臨機遇和挑戰,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平臺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通過構建立體式學習平臺、充實權威性內容、應用多傳播渠道、建立良性互動方式等方面發揮新媒體平臺作用,增強黨員理論學習實效。
關鍵詞:新媒體;理論學習;實效
一、 新媒體的概念
新媒體(new media)一詞源于美國CBS(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P·爾德馬克(P·Goldmark)的一份商品開發計劃(1967年)。之后,美國傳播政策總統特別委員會主席E·羅斯托(E·Rostow)在向尼克松總統提交的報告書中,也多處使用了“new media”一詞(1909年)。由此,新媒體一詞開始在美國流行并不久擴展至全世界。[1]關于“新媒體”(new media)的確切定義,業界和學界目前尚未達成共識,匡文波教授從新媒體的本質特征,即技術上的數字化、傳播上的互動性出發,將新媒體定義為:借助計算機(或具有計算機本質特征的數字設備)傳播信息的載體。認為目前的新媒體包括互聯網和手機媒體,因為只有此兩者才具有真正的互動性,互聯網本身就是計算機技術發展的產物,而當今的手機已經不再是移動電話,而是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電腦。[2]“新媒體”是一個相對概念,新媒體的外延會隨著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擴展,從人類傳播史的角度而言應是一個時代范疇,20世紀初出現的廣播、電視,在當時都是新出現的媒體,但是現在屬于傳統媒體;而今天的數字電視在不久的將來具有了互動性,成為電腦的一種類型,那時也將成為新媒體的新成員。
二、 互聯網+背景下黨員理論學習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正在被互聯網所滲透,生活習慣、信息獲取方式、交流方式等都在經歷著重大變革。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互聯網+”時代。新媒體是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重視理論學習是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思想武器,建黨以來,我們黨一直把思想理論建設放在首位。[3]加強理論學習是夯實我黨執政基礎的現實需要,是提升黨員干部素質的基本途徑。傳統意義的黨員學習形式較單一,一般是參加各級黨組織統一安排的政治理論學習活動、主題黨課培訓、專題座談會、形勢政策報告會、黨性教育實訓課或者參觀訪問等,這些形式的學習突出了思想理論的特色,但也易受時間、地點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學習效果不明顯;新媒體使用門檻低、操作便捷、交互性強、傳播速度快,這些特點促使新媒體成為“互聯網+黨員學習”的一個重要平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理想信念的傳播能起到推動作用。新媒體在黨員學習的運用,可以有效規避上述學習形式的不足,擴大黨員學習面,加快信息更新速度,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同時,多樣的信息來源容易對思想認知進行沖擊,便捷的信息傳播會對教育效果消解,先進的網絡手段對教育主體能力素質也提出了較高要求,黨員理論學習面臨不少挑戰。
三、 利用新媒體增強學習實效的舉措和思路
新媒體數字化和互動性的特點使其在知識傳播中具備明顯優勢,黨建工作應及時調整工作思路,正確認識和應用新媒體平臺,增強黨員理論學習實效性。
(一)構建立體式平臺
多媒體平臺是理論學習的載體,是增強學習有效性的基礎和前提。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微博、微信、qq群和各種手機APP平臺等新媒體被廣泛應用,改變著人們學習交流的方式。利用互聯網,搭建學習教育平臺,聚合黨員學習資源,拓寬黨員學習渠道,確保學習教育扎實有效。以黨員喜聞樂見的方式開設黨知識學習網站、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微信、qq群學習討論群,設計黨建APP等,利用各種新媒體搭建“互聯網+理論學習平臺”,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黨員能夠方便、快捷、有效地選取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和互動。引導黨員學習黨章黨規和系列講話,努力做到學習對象全覆蓋、學習形式“短平快”。
(二) 充實權威性內容
黨員參與學習討論內容至關重要,多媒體平臺應不斷充實學習內容。黨建工作者需具備較高的媒介素養,提高多媒體運用能力,對傳播內容進行把關,篩選權威性、多樣化的內容,以文字資料加影音圖像等直觀、形象、快捷的方式充實多媒體平臺,保障學習內容的科學有效。如普及黨的基本理論知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圍繞黨的重大理論知識組織社會熱點討論,設置學習專題,如“兩學一做”、“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全國兩會”等國家時政熱點等。以及時、全面、貼近受眾為標準,豐富的學習內容,為互動傳播打下了良好基礎,從而不斷提高黨員理論水平和黨性修養,使黨永葆青春活力。
(三)應用多傳播渠道
渠道,也稱載體,是學生黨建工作信息傳遞依托的介質,在以網絡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時代,傳媒渠道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4]應用新媒體渠道主要有兩大類:一類稱之為硬載體,如計算機、移動終端設備等;另一類稱之為軟載體,即基于數字技術的QQ群、飛信、微博與微信以及其他軟件或程序等。硬載體與軟載體相結合傳遞信息的速度更快,范圍更廣,黨員的理論教育和學習應注重兩者的結合。以手機為終端的各種自媒體,實現了兩者的結合,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個體的主動性,人人都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傳播者和接受者,應用新媒體的各種傳播渠道,參與信息的互動。多傳播渠道可以確保黨員理論學習知識的全面覆蓋和宣傳,以簡單、方便、快捷的方式將各類文字、圖案、數據、音視頻等豐富素材綜合呈現給受眾,生動地傳遞黨的聲音。
(四) 建立良性互動方式
提高黨員理論學習實效,構建教育雙方良好的互動交流模式。一方面提高黨員教育工作者對新媒體的把握能力,綜合運用各種新媒體平臺進行黨的理論知識的傳播和宣傳。同時,做好“把關人”的角色,甄別信息,傳播積極健康向上的內容。可在多媒體平臺中添加論壇、評論等模塊,可以讓黨員在理論學習過程中產生的觀點甚至困惑進行交流互動,產生思想碰撞,提高黨性修養和政治理論水平;另一方面,培養學習者的媒介素養和水平,善于運用新媒體平臺提高知識層次和結構,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誘惑和滲透。同時,提高學習意識和學習的主動性,自覺主動的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關心關注國家時事政策和國際動態。在信息傳播和互動中加強對意見領袖的監督和引導,發揮他們在網絡平臺的思想引領作用,傳播正能量,引領網絡輿論朝著正面的趨勢發展。
[參考文獻]
[1]沈菲.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困境及應對策略[D].南京師范大學,2009.
[2]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體?[J].新聞與寫作,2012(07).
[3]王冬花.堅持把思想理論建設放在首位[J].學理論,2010(10).
[4]陳靜.李建峰.王佳政.互動傳播:新媒體與學生黨建工作載體的創新[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5).
(作者單位:1.嘉應學院 地理科學與旅游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2.嘉應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廣東 梅州 51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