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芳
摘 要:作業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學生鞏固已學知識,又能發展學生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意識。《語文課程標準》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改革,指明了新的航向,也引領我們提升了語文作業設計理念。
關鍵詞:農村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
作業的目的不外乎有兩個:一是通過練,掌握并加深理解學過的課堂知識。二是運用學過的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新課程下的作業已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是重建與提升課程意義及人生意義的重要內容。新課程下的作業應當成為具有學生鮮明的價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動,成為學生課外、校外的一種生活過程和生活方式。我們應當讓學生在作業過程中體驗幸福和快樂、苦惱和辛勞。使作業成為學生成長的一種自覺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學習需要。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兒童情趣很濃,主動性不強,自理能力差,厭煩呆板生硬,喜歡生動有趣等方面的特點,把語文作業的設計與學生生活相聯系,設計一些開放性的活動,讓學生聯系學校、家庭、社會,鞏固語文知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展語文能力。作業的設計應當形式多樣,并留有思考的余地,給學生以想象的空間,讓學生自己選擇、計劃、探究、體驗。不僅要顧及作業的一般作用與功能,更要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改革作業的形式與內容,從而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都得到提高。
一、學于玩樂,設計趣味性作業
喜歡玩樂是兒童的天性,對于低年級學生,那些充滿色彩、活動多變、富有刺激的在玩中學的作業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促使他們用大部分時間興致勃勃地從事作業,而且會做得又快又好。如:在識字教學中,我會帶領孩子們到“識字王國”去交朋友,然后將你認識的朋友介紹給大家,幫它制作卡片。課后讓孩子們給爸爸媽媽和小伙伴們一起講故事,在故事中輕松愉快地鞏固識字。孩子自己動手做生字卡片,哪個同學制作的字卡書寫最漂亮、最規范,就評為“寫字特長生”。經過這樣的游戲和評比,抓住孩子的心理,很好地激發了低年級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二、寓學于生活,設計實踐性作業
學以致用,是教學追求的目標。常言道,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的印象深。學生學到的文本知識,只有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親身參加實踐活動,動口、動手、動腦,才能運用知識,把知識轉變為技能,形成能力。根據課文內容續編故事、演課本劇等,都是開發兒童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極好作業形式。比如在學完《胖乎乎的小手》后,我們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你想對小手說些什么,寫成一段話。孩子們興趣大增,積極地在生活中做實驗,他們編出的故事充滿童稚,想象出人所料,令人驚喜。創造性的語文實踐作業,讓兒童的學習情緒高漲,大腦的優勢在興奮中形成,學生往往會因興之所至,產生超越“阻礙”的力量。
教學實踐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我們語文作業的設計首先要從學生興趣出發,針對學生的教學實踐,在設計作業時,就應該靈活新穎、富有情趣,吸引學生。如教學《柳樹醒了》后,為了讓學生有更深刻的了解,帶他們去尋找春天,讓他們以不同的形式來記錄他們眼中的春天,有的孩子唱了一首有關春天的歌,有的孩子畫了一幅有關春天的畫,還有的孩子跳了一支為春天喝彩的舞蹈,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讓他們對春天有了自己的了解。另外學習了《失物招領》后,讓孩子們在校園里領回自己丟失已久的“寶貝”,讓學生在實踐作業過程中,發展了智能,提高了綜合素質。
三、寓學于探究,設計探索性作業
探索未知是最引人入勝、最具誘惑力的學習過程。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低年級的語文作業設計要善于挖掘教材知識的潛在功能,通過延伸、演變、拓展,讓學生在迷惑、好奇的情境中進行探索,使學生從傳統模仿習題中轉化到對知識的研究上,培養學生的“再創造”能力。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我引導學生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到生活中去觀察和發現,可以查找蝌蚪的資料,探究蝌蚪變青蛙的過程,通過自己的觀察更直觀的了解它的變化。教師應該打破教材的局限性,結合所學知識,觸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在新奇中去探索、去發掘新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四、分層作業,尊重學生差異
設計多層次作業,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我們的教育對象具有極大的差異性。作業的設計和布置必須多層次,有差異。我對某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適當減少他們的作業量或適當的降低作業的難度,讓他們做一些抄寫、簡單動手、有趣味的作業,一方面使這些“差生”易學、樂學,另一方面也解決了他們“吃不了”的問題。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適當拔高要求,設計一些積累語言文字、擴展課外閱讀、等方面的作業。
五、閱讀作業保證時間
知識的獲得與廣泛的閱讀積累是密不可分的。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家庭作業中,閱讀是一個重點。我們要求孩子每天至少閱讀15分鐘,雙休日至少半小時。教師引導學生讀好三類書:一是教材,低年級教材的課后練習每課都有朗讀(背誦),誦讀記憶是積累語言的重要方法。它能讓學生感受課文的文質兼美,體悟情的自然流動;二是優秀的少兒讀物、世界名著。如《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成語故事》,背誦古詩等。
總之,一年級的語文作業內容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形式應該是靈活多樣的,我爭取做到面向全體,又注重個體差異,既是書本知識的遷移運用,又是求知、做人、健體、生存能力的培養。這樣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應用知識形成綜合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