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才斌
摘 要:新課改倡導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思品課的教學尤其倡導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越來越多的思品老師青睞于用活動來實踐這一理念,并希望學生在活動中落實知識目標、內化自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本文針對目前思品課活動設計中的幾個常見誤區提出幾點自己的建議,希望以此提升思品課活動設計的有效性,以期能更好的落實知識和情感目標,同時又能實踐新課程理念。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有效;活動;設計策略
一、思品課活動設計的常見問題
(一)活動迷失方向,學生無的放矢
教學實踐中的活動應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應是為了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鞏固學生的知識,但思品課因為每課時文本教學內容相對有限,教學容量小,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采用活動形式組織課堂教學,結果往往造成活動與教學目標相脫節,甚至有用活動打發時間之嫌。
(二)活動設計過濫,學生苦于應對
一種菜吃多了總會膩的,活動也一樣,一開始采用活動組織教學,學生興趣度比較高,但上課的模式過于單一,總采用活動的模式,甚至一節課采用好幾個活動,學生積極性也會逐漸消失,甚至心生反感,給學生一種“踢皮球”的感覺。
(三)活動形式單一,學生心生反感
活動形式的多元化與活動的效果在某種程度上成正相關,若活動形式過于單一,不但難以實現教學目標,甚至會讓學生心生厭倦,產生抵觸心理,導致課堂教學無法有效開展。
(四)活動風聲水起,學生動而不思
活動是為教學服務,是為了落實教學目標,為了達成目標,活動之后往往伴隨著一系列的設問或探究,這些設問或探究是對活動的延伸,是拓展學生的思維和認知,是活動的價值指向所在。因此,設問或探究是否有效,是否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針對性是否強,直接關乎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也與活動的成敗緊密相連,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多老師活動是搞得風生水起,但往往設問針對性不強或過于寬泛,讓學生無從談起,如“從這個活動中你得到什么啟示?”之類的設問,這樣的設問無法真正的激發學生的思維,因此學生往往沉溺于活動而懈怠于思考,即學生容易“動而不思”。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要注重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通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因此,教師在思品課的教學中必須注重各種活動的開展,讓學生通過活動感悟、體驗和思考達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和形成品質的目的。但是活動的設計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好的活動是一種藝術,能在無形中影響學生的道德,需要老師花大量的時間去設計和組織,方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倘若活動設計不夠嚴謹,則會適得其反。我結合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及反思,談談我對思品課活動設計的幾點認識。
二、我認為思品課活動設計中應遵循的幾條原則
(一)趣味性和實用性相統一
教育家贊可夫說過:“教學中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求,就能發揮高度的有效的作用?!迸d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對于促進學習效果、智力發展、能力培養都有重要作用。可見,興趣是活動成功的關鍵所在。但如果活動只注重趣味性,而忽視了活動的目的,則這樣的活動很容易淪為游戲,缺乏實用性,這樣的活動也就不能為教學服務,也就失去了有效性。
(二)多樣性和創新性相結合
思品教學活動設計的多樣性呼喚創新性,創新性是多樣性的有效保障。新鮮事物在這一時期特別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引起學生的思考。在活動的設計上,應盡可能的多樣,迎合學生的口味。思品課常用的活動形式有:小組合作討論探究、問卷調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火車接龍等,總采用這樣的活動形式難免讓學生心生厭倦,倘若能有一種新穎的活動,則會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三)開放性和地方性相融合
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身邊的資源,建立開放式的活動體系,幫助學生更現實更直觀地接觸生活。思想品德實踐的開放性,就是要讓學生融入社會、融入生活,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大膽嘗試并勇于創新。活動對象以學生為主,家長與老師等共同參與;活動地點以校內為主、校外為輔;活動內容具有多樣性;活動成果可通過多種途徑展示出來,從而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同時,要注意充分利用地方資源組織活動,這樣能真正發揮活動的作用。
(四)目的性和藝術性相滲透
任何活動的開展都要有目的性,這個目的就是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師在設計活動時,既要想把教學內容活動化,也要想把教學活動內容化,從學生生活、思想實際、學習目標出發,以主體式的活動調動學生認知實踐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為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教學的目的性必須藝術化的處理,讓學生在活動中淡化活動的目的性,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學生的情感,落實知識目標
(五)延伸性和拓展性相交織
思品課中一個好的活動,不應僅僅是落實知識目標和情感目標,而應該是活動后,能長時間的停留在學生的頭腦中,對學生的三觀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學生的知情意行都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讓學生獲得比較深刻的情感體驗,并且學生會為此改變自己的言行。因此,一個好的活動結束后應該具有一定的延伸性,這種延伸性可以是學生發自內心的自覺的對活動的反思,也可以是老師的具體要求,如要求課后學生完成與活動相關的一些事項,以此幫助學生獲得更加深刻的情感體驗,同時,又能反過來強化活動的有效性。
總之,思品課教學中采用活動組織教學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式,但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對活動的選擇和處理確實容易過于隨意,個人認為真正有效的活動設計是需要我們花費很多的精力去組織和評價,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我們在活動設計上把握如上原則,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帶領學生在活動中迷失方向,才能更好的落實目標,讓學生在活動中鍛煉能力、增長才干、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只有這樣,我們的活動設計才能稱的上有效。
參考文獻:
[1]中學思想品德新課程標準[S].
[2]贊可夫.論教學論研究的對象與方法[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199: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