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
摘 要:豬傳染性腸胃炎(TGE)是由冠狀病毒屬豬傳染性腸胃炎病毒(TGEV)感染誘發的急性、高度接觸性疾病。該病嚴重影響育肥豬的生長發育,降低料肉比,其危害程度已引起各豬場普遍關注。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從本病的病原、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診斷及防治措施進行了闡述,以供養豬場(戶)參閱。
關鍵詞:豬;傳染性胃腸炎;診斷;預防;治療
一、病原學
本病的病原為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普遍存在于病豬排泄物、體液和各器官中,以腸系膜淋巴結、十二指腸組織和空腸的含毒量最高;在病初,患豬的呼吸系統及腎的含毒量也較高;相比豬舍環境溫度高而言,豬舍環境溫度低產生的毒價高,可能是本病在寒冷季節發生和流行的一個重要因素。本病菌不耐熱,4℃以上不穩定,而在4℃以下則可保持較長時間的感染性;65℃下加熱10min即可將其滅活;對光敏感,陽光下曝曬6h即可被殺死,紫外線可迅速滅活病毒;一般常用消毒劑均可將該病毒殺滅。
二、流行病學
1.豬傳染性胃腸炎的傳播途徑主要為豬只通過吃入被污染的水或飼料,經消化道傳染,亦能夠經呼吸道傳染。尤其是在豬舍封閉、濕度大、豬只擁擠的情況下更易傳播。
2.新疫區發病主要原因是引入帶毒豬而迅速傳播,呈流行性發生,通常10日齡以內的哺乳仔豬有很高的死亡率,成年豬、育肥豬以及斷奶豬呈良性經過。老疫區常呈(間歇性)地方流行性發生,多因豬群存在抗體,有較低的發病率和致死率,癥狀相對溫和。
3.豬傳染性胃腸炎一年四季都可發生,然而有顯著的季節性,在早春和寒冷冬季有較高的發病率。鑒于母源抗體的存在,5日齡內的哺乳仔豬很少發病,伴隨日齡增加,2周齡左右的仔豬易感性加大,并且有較高的隱性感染率。
三、臨床癥狀
該病潛伏期短則15-18h,長達2-3天,且傳播快速,數日內即可蔓延全群。哺乳仔豬通常吃乳后驟然發病,出現嘔吐、頻繁性水樣腹瀉,稀糞呈灰白色或黃綠色,部分混有尚未消化的凝乳塊;病豬初期體溫39-40.5℃,腹圍變大,叩診如鼓聲,后期病豬脫水顯著,消瘦,衰竭而亡。育肥豬、架子豬排水樣稀糞,糞便呈灰褐色或灰色,食欲不振、體重減輕、消瘦無力,個別病豬出現體溫升高、嘔吐癥狀,哺乳母豬泌乳減少或停止。中豬、成年豬拉稀、食欲下降,伴隨病情的發展,可能出現混合或繼發感染其他疾病。
四、病理變化
病死豬脫水明顯,皮膚無彈性,眼球下陷。對病死豬進行剖檢發現病變主要集中在胃和小腸,凝乳塊充斥于胃內,胃底黏膜伴有輕度的充血和出血,有卡他性胃腸炎;小腸充血,小腸壁變薄,降低其彈性,造成腸管擴張充氣,呈半透明狀,腸內充滿灰白色或黃綠色液狀物,帶有泡沫與沒有消化的小乳塊;腸黏膜脫落,空腸絨毛明顯縮短,內膜粗糙,腸系膜血管充血,淋巴結腫脹且未乳糜。
五、診斷
1.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剖檢病變能夠初步診斷豬傳染性腸胃炎。具體確診,可結合實驗室診斷,采用免疫熒光抗體試驗:取剛發病急性期病豬的空腸,制成冰凍切片,用免疫熒光抗體染色,通過熒光顯微鏡檢查,可見細胞漿內發現亮黃綠色熒光即可確診。
2.鑒別診斷:豬傳染性胃腸炎同豬流行性腹瀉在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上極為相似,臨床上應做好鑒別診斷工作。豬流行性腹瀉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引起的,夏季也有豬感染致病;育肥豬、斷奶仔豬和哺乳仔豬的感染發病率可高達100%;一般豬群中有一頭豬染病,同圈或相鄰豬群在一周內相繼發病,經2-3周流行終止;病豬起先糞便粘稠,后轉為水樣腹瀉;剖檢病變可見全身淋巴結出血腫脹,小腸粘膜絨毛萎縮變短,上皮細胞壞死脫落,腎小管上皮細胞變性壞死。
六、防治措施
1.治療:
(1)豬傳染性胃腸炎的治療,應堅持“清理腸胃、消除炎癥、解除中毒、預防脫水”為治則。及時隔離病豬,對癥治療。采用環丙沙星,按3mg/kg體重肌注;對嘔吐的仔豬,采用維生素B1注射液,按2-5mL/頭肌射,2次/天,連用2-3天;對腹瀉不止,排水樣稀糞的病豬,可采用鞣酸蛋白4g、碳酸氫鈉6g加水內服;對嚴重脫水的病豬需采用5%葡萄糖生理鹽水注射液40mL、1.3%碳酸氫鈉注射液20mL進行腹腔注射,1次/天,連用2-3天。
(2)加強病豬的護理工作,可采用減飼、饑餓療法以減輕胃腸道的負擔;采用木炭粉或蒙脫石散供病豬口服,以修復其腸黏膜;同時病豬可口服諸如氟哌酸、黃連素等抗生素藥物,防止繼發感染。
2.預防:
(1)堅持自繁自養,科學引種,避免引進帶毒豬,寒冷季節更不要引進種豬。嚴格消毒管理,所有用具、人員等,例行消毒流程。早期引進種豬,隔離飼養一段時間,期間檢疫無病害后,方可混入大群飼養。一旦發現病畜,應及時隔離,嚴密消毒,控制場地內貓、狗走動。日常嚴格防疫制度,并且注意豬群抗體監測。
(2)加強日常飼喂管理,供給豬只全價飼料,確保飼料營養均衡,以提高豬機體抵抗力;保持飼養密度適宜、圈舍采光良好及圈舍溫濕度適宜,特別是在寒冷冬春時節,要注意加強通風保暖;嚴禁飼喂豬只發霉變質的飼料避免豬只飲用不潔凈的水,加強環境控制,減少應激反應。
(3)做好疫苗接種工作,能夠有效防控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發生。采用豬傳染性腸胃炎-豬流行性腹瀉二弱毒苗。被動免疫,妊娠母豬產前3-4周,1次接種用4ml,仔豬通過哺乳能提升抗體能力,維持到斷奶后7日齡;主動免疫,初生仔豬,用0.5ml/次;10-50kg豬只,用1ml/次;50-100kg豬只,用2ml/次;100kg以上豬只,用4ml/次。
(4)加強妊娠母豬飼養和仔豬保健工作,對泌乳母豬應采用自由采食或不限量飼喂的高水平飼養方式,以提高母豬的泌乳量,改產母乳品質;同時,初生仔豬要盡快吃足、吃夠初乳,對初生仔豬進行精心護理,1-3日齡仔豬應補鐵,7日齡仔豬補料,可在仔豬料中添加酶制劑、有機酸和抗生素等保健藥物,能夠有效預防本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王萬瓊. 淺析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發生及綜合防治方法[J].農民致富之友,2014,(13):83.
[2]楊士清,熊東艷,張利娟,等.豬傳染性胃腸炎綜合防制措施[J].中國獸醫雜志,2013,(10):43-44.
[3]王芳麗,郭東生,李雙林. 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診治實例[J].中國豬業,2013,(07):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