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貴秀
摘 要:隨著工業及服務業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生態環境惡化、城鎮差距大等問題,不但嚴重影響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還嚴重影響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故要提高對林業的重視度,所以本文簡單論述了林業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關鍵詞:林業;農業可持續發展;作用
農業作為我國基礎產業,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及經濟發展的基礎及主要力量,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均是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得以發展的,足以見得農業在我國整體發展中的重大作用,而林業作為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是農業發展的關鍵,還是我國經濟、社會和城市發展的關鍵,更是我國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理應得到重視與關注。
一、能夠有效維護生態的安全
1.對水土流失有著防止的作用。水土流失是近幾年我國最為重視的生態問題之一,因為它不僅關系到農業的發展,還關系到工業、第三產業及整體社會經濟的發展,更關系到人們的健康生活。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包括:第一,長期性的盲目毀林開荒,經調查發現坡耕地的面積僅250以上的就有549.6萬hm2;第二,水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和節約利用,在長江及黃河等流域,有70%左右的農業及工業發展都離不開長江及黃河等流域水資源的使用,并且施工過程中還出現了浪費,導致水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利用。相應的解決措施:加強退耕還林的實施力度,以解決水土流失問題的同時,實現涵養水資源能力的提高,同時還能夠有效提高長江和黃河等流域地區的防洪能力、抗旱能力和耕地生產力,進而促進長江和黃河等流域地區的農業可持續發展。
2.對沙有著防和治的作用。沙問題一直是我國西北地區的主要生態問題,其原因除了是本身的自然地形及氣候等自然原因以外,還包括了人們的亂發森林、水資源不合理應用等;其措施就退耕還林、建設風沙源治理工程等;措施的作用為:不但適應了沙的防止農業發展的需求,還有效減少了荒漠化和沙土化的面積,實現了對大沙區生態環境的改善。
3.對農田有著防護的作用。關于農田的問題主要是農產品的產量低,尤其是糧食產量;其原因是土壤結構因環境污染導致結構變化和農業用水少所致;其措施為:積極建設平原化工程,并將農田的防護林工作全面落實并推廣;措施的作用:不但有利于平原農業區域生態環境的改善,穩定和增加了糧食的產量,還有效實現了農田區域內風速的降低、濕度的增加、蒸發量的減少和土壤結構的改善,進行實現了糧食產量的增加。
據國家林業局2013年的統計發現,與沒有實施防護林網的農田相比,實施防護林網農田的土壤含水量增加了20%,夏季的溫度降低了1.6℃~1.9℃,如果是在干旱區,夏天的溫度可降低3℃~5℃,濕度的提高幅度為10%~20%,蒸發量的減少幅度為8%~12%,糧食產量的增加幅度為10%~20%。
4.對濕地有著保護的功能作用。在濕地地區發展林業,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如下:第一,能夠有效增加魚類、稻谷、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的供應量;第二,能夠有效增加農田的灌溉水源,實現對農業生長氣候條件的改善;第三,能夠有效分解、凈化和減少農田排放的污水,進而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5.對土壤重金屬污染有著治理的作用。造成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原因包括工業污染物的排放、化工業污染物的排放和人們生活污染物的排放等;其措施為:發展林業,即增加林木種植面積;措施的作用:不但能夠有效實現對農業資源的保護,還能夠將土壤中的重金屬吸收和轉移到林木中,以實現土壤中重金屬含量的降低,進而實現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有效降低或消除,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能夠有效保障糧油的安全
1.對輕糧油的生產壓力具有減輕的作用。林業的發展不但有效增加了人類食物來源,促進森林食品行業的發展,為我國創造出新的糧油供應源,還有效保證了我國糧油生產及供應的安全,更有效促進了農民健康水平及經濟水平的提高。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2012年的森林食品產量就已經高達308.03萬t,其中竹筍干產量為50.17萬t、食用菌產量為199.6萬t、山野菜為39萬t。
2.對人民膳食結構具有改善作用。我國眾多的木本糧食產品,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淀粉、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營養價值很高,對改善居民膳食結構具有重要作用。
三、能夠有效促進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的發展
1.對綠色就業崗位具有創造作用。林業發展措施:林業工程的建設,因為林業工程屬于勞動密集型施工活動,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很多農民就業問題;措施的作用:不但有效創造了更多的綠色就業崗位,還有效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促進林業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據資料顯示,“三北”和長江中下游等區域的防護林、退耕還林等工程,已經在政府的推動下逐漸完成了建設,其建設時間已經長達10年,不但實現了大量種苗的培育、林木的種植、森林資源的管理保護,還增加了大量的綠色就業崗位,并且崗位的就業人員就是農民,進而提高了農民經濟收入。
2.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具有調動作用。林業發展措施:積極建立健全并落實集體林權制度;措施的作用:不但有效提高了農民的林業經營主體地位,實現農民對林木收益權的享有,還有效增加了獨立經營森林就業率,更有效實現了林地利用率的提高和產出率的提高,解放和發展了林業生產力。
3.對農民家庭的經營收入具有增加作用。林業發展措施:推進林下經濟的發展,實現對林下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及林蔭優勢的充分發揮,包括林下種植、養殖、相關產品采集和森林景觀等內容;措施的作用:不但實現了各種資源的共享、優勢互補和協調發展,還能夠有效培育并保護林木資源,促進森林生物種類的增加,更能夠有效實現林地產出量的增加,進而增加農民的經營收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據統計,2012年我國4550.13萬個農民家庭人均增收453.64元,同比增長23.7%。
四、結語
農業在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中一直處于最重要的位置,因為我國是從農業大國發展而來,及時現在已經慢慢實現了工業化發展,并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慢慢過度,但還是掩蓋不了我國是農業大國的事實,所以我們要時時關注農業的發展,尤其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澤蘭. 營林工作對林業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及對策[J]. 現代農業科技,2014,15:208-209.
[2]寧攸涼,趙榮,周海川,趙曉迪. 林業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分析[J]. 林業經濟,2015,06:10-15.
[3]杜長軍,王培珂. 農用林業對林區可持續發展的作用與影響[J]. 林業勘查設計,2014,01:6-7.
[4]賀少蕓. 淺談農戶經營行為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作用[J]. 吉林農業,201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