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羽
摘要:指出了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簡稱深改組)會議審議通過了《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與此同時,學術界結合研究區域的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研究也日益增多。在查閱相關理論研究的文獻資料基礎上,對我國生態文明評價研究進行了梳理、歸納和總結,以期對生態文明建設和我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生態文明;評價研究;指標體系;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0027502
1 我國生態文明評價研究
1.1 研究區域
從研究的區域來看,我國生態文明評價研究主要分國家層次、省域層次、市域層次和縣域層次。例如:張玲等立足生態文明建設的廣義內涵,構建指標體系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績效進行統計評價;嚴耕等運用改進的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ECC12013),計算出各省份最新生態文明指數和綠色生態文明指數,總結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六大類型;施生旭等構建指標體系對福建省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實證分析與綜合評價;林震等針對貴陽市、杭州市和南京市三個省會城市各自的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和指標體系,對其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進行對比分析;高媛等通過構建蘭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對其2007~2011年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張歡等建立了反映特大型城市資源環境問題特征的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并對武漢市2006~2011年生態文明建設完成情況進行了評價;李敏等運用綜合指數評價分析法對浙江省新昌縣2010~2012年的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綜合評價等。相對而言,國家、省域和市域層次的研究較多,特別是近幾年城市生態文明評價的研究逐漸增多,而縣域層次研究較少,此外還有微量涉及企業、校園的研究,但是此類研究主要是結合特定的研究領域展開的。
1.2 研究領域
從研究的領域來看,主要涉及產業部門、資源、教育等方面。如牛敏杰等從分析農業生態文明的影響因素入手,構建了農業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該指標體系對我國2013年各省農業生態文明指數進行核算和評價;孟祥江等在重慶三峽庫區林業生態文明建設分析的基礎上,構建了重慶三峽庫區林業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堂課旺構建了水生態文明多層評價指標體系,將我國不同地區的水生態文明狀況劃分為五級。蔡太義以基于河南省糧食主產區的實際狀況構建了土地生態文明建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對其進行評價研究;陶宇構建了礦產資源開放利用評價體系,并通過建立的評價體系對河南安棚堿礦有限責任公司進行評價;蔡麗霞基于生態文明建設對環境教育校本課程進行評價等。總的來說,特定的研究領域總是跟特定的研究區域相結合的,農業和水資源是主要的研究領域。
1.3 研究方法
從研究的方法來看,主要采用指標評價法:根據研究區域或領域的實際情況,構建生態文明的指標評價體系,然后收集體系中指標的相關數據,運用相應的指標權重核算方法計算生態綜合評價指數,最后得到評價結果。這一研究的區別主要集中兩個方面:一是評價指標,二是指標權重核算。
1.3.1 評價指標
由于不同的研究區域有不同的區域特性,因此構建起來的評價指標必然存在差別,而為了更準確的評價,指標的選取就尤為重要了。這中間有從生態文明涵義為依據來構建生態文明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例如:何天祥等從生態文明理念出發在借鑒“壓力—狀態—響應(PSR)”概念模型的基礎上提出從城市生態文明狀態、壓力、整治和支撐4個方面構建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王會等將生態文明概括為生態環境與生態型物質文明、生態型政治文明、生態型精神文明的有機整合,同時關注區域內外在經濟、環境等方面的交換關系,形成了生態文明內涵的“1+3+1”闡釋,基于這一內涵構建起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該框架包括了生態環境、生態型物質文明、生態型政治文明、生態系精神文明、與區域外部的關系5個系統層和35個指標。齊心根據“十八大”提出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以及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理論,提出了由生態自然建設、生態經濟建設、生態社會建設、生態政治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五個方面組成的衡量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指標體系等。
此外,是根據研究區域或領域的特性來構建生態文明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例如:黃顯峰等基于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理念和要求,構建了水安全、水生態、水管理、水景觀、水文化5個方面包含29項指標的城市水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邵強等從生態環境影響、三廢處理、資源利用效果、環保管理和環保投入等多角度構建中國石油開發企業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等。
1.3.2 指標權重核算
指標的選取和構建目的是對生態文明水平進行評價,而不同的指標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對指標重要性進行排序即核算指標權重,主要方法包括:層次分析法、熵權法、德爾菲法等。如:張茜等采用熵權法確定了評價寧波市生態文明的指標權重;楊紅娟等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云南省的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各指標的權重;孔雷等采用德爾菲法對普洱市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的權重進行測算和評價;宣子岳等使用矩陣的無量綱化、變異系數法、灰色關聯分析法,構建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的數學模型,分析了我國10個?。ㄊ校┑纳鷳B文明建設程度。
2 結語
我國生態文明評價的研究不斷深入,研究對象不斷變化,從區域來看,從最初的國家研究到近幾年的城市研究、企業及學校研究;從研究的領域上來看,范圍越來越廣,涉及到產業部門、資源、教育等方面。研究方法上從不同的角度構建生態文明評價的指標體系,采用多種方法核算指標權重,通過計算出的生態綜合評價指數來評價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參考文獻:
[1]
張 玲,楊加猛,張智光.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績效的統計評價[J].統計與決策,2013(23):19~21.
[2]嚴 耕,林震,吳明紅.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的進展和評價[J].中國行政管理,2013(10):7~12.
[3]施生旭,鄭逸芳.福建省生態文明建設構建路徑與評價體系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8):157~163.
[4]林 震,雙志敏.省會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7(5):22~28.
[5]高 媛,馬丁丑.蘭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5,31(2):155~159.
[6]張 歡,成金華,馮 銀,等.特大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及應用[J].生態學報,2015,35(2):547~556.
[7]李 敏,溫常玲,陽攀登,等.新昌縣生態文明建設的評價和啟示[J].價值工程,2016:261~2632.
[8]牛敏杰,趙俊偉,尹昌斌,等.我國農業生態文明水平評價及空間分異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6(3):17~25.
[9]孟祥江,李靈芝,王 蕾,等.重慶三峽庫區林業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湖北林業科技,2016,45(5):12~15.
[10]唐克旺.水生態文明的內涵及評價體系探討[J].水資源保護,2013,29(4):1~4.
[11]蔡太義,張合兵,黃會娟,等.河南糧食主產區土地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上海國土資源,2013,34(4):67~70.
[12]陶 宇.生態文明視角下礦業企業資源開發利用績效評價研究——以安棚堿礦為例[D].武漢:中國地質大學,2015.
[13]蔡麗霞.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環境教育校本課程設計與評價[J].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11):244~247.
[14]何天祥,廖 杰,魏 曉.城市生態文明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經濟地理,2011,31(11):1897~1900.
[15]王 會,王 奇,詹賢達.基于文明生態化的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3):27~31.
[16]齊 心.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生態經濟(中文版),2013(12):182~186.
[17]黃顯峰,賈永樂,方國華.基于投影尋蹤法的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評價[J].水資源保護,2016,32(6):117~122.
[18]邵 強,李婷婷.中國石油開放企業生態文明建設評價[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493~497.
[19]張 茜,王益澄,馬仁鋒.基于熵權法與協調度模型的寧波市生態文明評價[J].寧波大學學報(理工版),2014,27(3):113~118.
[20]楊紅娟,夏 瑩,官 波.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以云南省為例[J].生態經濟(中文版),2015,31(4):170~173.
[21]孔 雷,劉文國,張 良,等.縣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以普洱市為例[J].林業經濟,2016(3).
[22]宣子岳,朱家明,江惠娟.基于灰色關聯分析法的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研究[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6,37(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