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
摘要:聲樂是人類表達內心世界、抒發情感的藝術,聲樂演唱與情感表現密不可分,本文通過闡述聲樂演唱中情感表現的重要性,探討在聲樂演唱中情感表現的方法和技巧。
關鍵詞:聲樂演唱 情感表現 思考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0-0029-02
聲樂演唱是一種表現情感的藝術,情感表現是聲樂演唱的靈魂,貫穿聲樂演唱的整個過程。要取得良好的演唱效果,技巧和情感都需要有,沒有技巧就不能很好的處理作品,沒有情感就不能很好的表達作品的內涵。演唱者要深入了解作品創作的背景、理解歌詞的內涵,通過音樂旋律、節奏等要素發揮想象作品的意境,將豐富的情感充分滲透到演唱表演中,才能加強作品的渲染力與感染力,引起觀眾的共鳴。
一、聲樂演唱中情感表現的重要性
音樂教育家周小燕曾說過:“聲樂使用科學的發聲方式,才能發出優美嘹亮的歌聲,又用歌聲音樂化了的文學語言,生動塑造聲樂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描繪出美好意境,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的音樂藝術。”可見在聲樂演唱中,感情是聲樂演唱的靈魂,而聲樂演唱是情感的一種表現形式。只有靈魂在,聲樂演唱才是完整的,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演唱的舞臺才是一個充滿藝術性的舞臺。具體來看,在聲樂演唱中情感表達的重要性,主要表現為:1.讓演唱富有活力。聲樂作品是聲與情的結合體,如果演唱者在演唱的過程中,只是簡單的演唱,是無法吸引觀眾到注意力的。相反,如果演唱者在了解掌握演唱知識與技巧的基礎上,融入適宜的情感,那么聲樂作品就會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從而發揮出作品獨有的魅力。2.讓演唱富有感染力。每一部聲樂作品都蘊藏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但并不是每一位演唱者都能將這種情感充分展現出來,這就是為什么在同一部作品中,演唱者能夠通過自身對作品的理解與感悟,與作者、觀眾在情感上達成共鳴的原因。可見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了解掌握作品蘊藏的含義,并富有感情的演唱,能夠讓作品更具感染力,深入觀眾的內心。3.有利于提高演唱者的表現力。從聲樂演唱者的角度來看,在演唱聲樂作品的過程中,融入情感是否恰當、適宜,不僅直接影響到自身對聲樂作品的演唱效果,也影響到演唱者是否能與觀眾在情感上達成共鳴。因此演唱者在演唱聲樂作品時,了解掌握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并將這種情感有效融入到演唱中,能夠與觀眾、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提高自身演唱的表現力[1]。
二、聲樂演唱中情感表現的方法和技巧
(一)創作背景
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從最基本的工作著手,聲樂演唱也不例外。加上聲樂演唱作品與其他藝術作品不同,如果作品創作出來后,缺少“伯樂”,那么它就沒有什么藝術審美價值,因此要想完美演繹一部作品,演唱者必須了解聲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創作動機,領悟聲樂作品的內容與融入的思想情感,賦予聲樂演唱一個鮮活的藝術形象與生命力,才能了解聲樂作品的風格、特點,從而運用適宜的思想情感去演繹作者表現的真情實感,讓聲樂作品的意境在演唱者的演唱過程中得到升華。例如在亨德爾的歌劇—《雷娜都》選段《讓我痛哭吧》的聲樂演唱中,演唱者在演唱前知道該作品屬于西方文化,了解到雷娜都是在花園里悲嘆自己不幸的遭遇時詠唱的,并在此基礎上,查閱當地的風土人情、作品的創作背景與故事背景,在進行演唱時,才能更好的把握演唱的情感,從而完美詮釋聲樂作品。
(二)歌詞內涵
作者所創造的每一部聲樂作品都蘊藏著不同的思想內涵,每一個音符中都表達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聲樂教育家喻宜宣曾說過:“如果演唱者對聲樂作品一無所知,或者是知之甚微,很難理解作品蘊藏的思想內涵,更不用說達到藝術表現的境界。”可見演唱者在演唱每一部作品時,必須分析了解作品的內涵,掌握作者當時創作的目的和審美特點,才能將作品演繹的活靈活現、深入人心。例如在《黃水謠》的演唱過程中,演唱者在演唱前,需要及時收集與整理有關的資料,掌握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心情感與歌詞中的情感變化、旋律起伏,明白《黃水謠》出自《黃河大合唱》,由冼星海寫于抗日戰爭時期(1939年) ,歌詞表達了中華民族崇高與自由奔放的精神。而在這部作品中,能夠體現作品靈魂的是歌詞與曲調,冼星海運用主題再現的手法,比較抗日戰爭前后,黃河兩岸人們的生活變化,并通過“河東千里成平壤,麥苗肥,豆花香……一片凄涼,妻離子散,天各一方”痛斥在抗日戰爭期間,敵人的殘暴與人們所遭受的磨難。演唱者通過分析研究作品內涵,了解歌詞中蘊藏的思想情感,在實際演唱時,才能適宜融入思想情感,展現作品的風格神韻[2]。
(三)音樂要素
音樂要素不僅涉及節奏、旋律,還包括音高。作者在創作聲樂作品時,對每一個音符與樂句的安排,都是經過反復推敲與仔細研磨,才形成的。因此演唱者在演唱聲樂作品前,必須試唱作品的曲式曲調,領悟旋律節奏的變化規律與和聲、伴奏的配置。在試唱過程中,應了解作品曲譜的情感表現,掌握演唱的速度、表情與力度,這樣才能做到聲情并茂、情真意切。例如在《走西口》的演唱過程中,這首歌曲屬于陜北民歌,雖然作品表達的是“妹妹”對“哥哥”的依依不舍之情,但是“妹妹”還是要來著“哥哥”的手,送他到大門口,因此演唱者在演唱時,咬字要清晰、緊湊,吐字適當放慢,這樣才能將“妹妹”欲留難留,最后還是忍痛相送,千叮嚀萬囑咐時的神態[3]。
(四)演唱技巧
聲樂演唱的內容形式多樣,主要包括歌唱的呼吸、姿勢、共鳴、聲音連貫、起音、喉頭位置、聲音位置、研制吐字、顫音、音色、節奏、音準、斷音與分音,這些演唱技巧之間是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的,演唱者只有通過長時間的專業訓練,才能掌握聲樂作品的演唱技巧。因此如何掌握聲樂作品的演唱技巧,達到作品演繹的余音繞梁、悅耳動聽與聲情并茂,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因此在實際演唱聲樂作品時,演唱者必須準確把握作品想要表達的情感,熟悉演唱技巧,才能從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想要表達的情感,并對聲樂作品進行二次創作,以展現作品獨有的風格魅力。具體體現為:1.共鳴。聲樂演唱中發出的基音,具有細小、微弱的特征,而共鳴腔能夠擴大聲音,讓聲音變得更加悅耳動聽。依據發音的不同,共鳴腔可分為固定共鳴腔與可變共鳴腔。其中固定共鳴腔是指胸腔、鼻腔與鼻腔上的各竇,而可變共鳴腔主要包括口腔、鼻腔與喉腔,可通過肌肉擴張方式來調解收縮腔體,從而產生共鳴。2.打開喉嚨。打開喉嚨作為聲樂演唱技巧的關鍵,如果演唱者喉嚨打不開,就會產生聲音搖晃、氣息不流暢與易疲勞的問題。因此演唱者要想掌握聲樂演唱技巧,必須注重喉嚨的鍛煉,依據瞌睡時“打哈欠”的喉結位置來發音,讓喉嚨兩側的肌肉往下垂,以免聲音搖晃。但是在練習的過程中,讓喉嚨兩側的肌肉往下垂,并不是使用舌根往下壓喉嚨,這樣只會造成下巴和舌根僵硬,出現舌根音,從而影響到發音的效果。3.呼吸技巧。聲樂演唱的呼吸技巧,是在聲音持久與飽滿氣息支持下進行聲樂演唱而形成的,是聲樂作品演唱中的基本要素。曾經有位聲樂專家說過:“由呼吸控制的歌聲,才是聲樂,呼吸時歌唱的根本。”聲樂界素有“誰懂得呼吸,誰就會唱歌”之稱,也來源這一觀點。意大利傳統聲樂教學就十分側重呼吸訓練,但是訓練呼吸,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長時間訓練才能達成,普雷斯曼曾說過:“呼吸錯誤會引起喉嚨緊張,導致發音失敗。”國內古代聲樂理論中,也有許多關于聲樂演唱呼吸練習的論述。例如在《樂府雜錄》中提到:“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氮氫自臍間出。”《說鮮》中“氣粗則音浮,氣弱則音薄,氣濁則音滯。”可見演唱者在演繹聲樂作品的過程中,應掌握弱收、回收與平收的收氣技巧,按照歌詞的長短來換氣,如果歌詞過長時,應通過偷氣與搶氣的方式來換氣。對于抒情悠揚的聲樂作品,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應使用平緩舒暢的氣息來演繹。相反,在演唱歡快的聲樂作品時,應使用飽滿而富有彈性的氣息來演繹,才能將作品具有的藝術魅力充分展現出來[4]。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演唱者在演唱聲樂作品的過程中,要想將作品演唱達到最佳境界,必須重視聲樂演唱中情感體現的重要性,正確處理情感、聲樂演唱兩者之間的關系。此外,在演唱聲樂作品前,還應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掌握作品的創作背景、歌詞內涵、音樂要素與演唱技巧,與演唱內容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才能觸動觀眾的心靈,與觀眾、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參考文獻:
[1]于曉琳.情感表達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性及其表達手法探究[J].音樂時空,2015,(10):123.
[2]劉素芳.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現[J].藝術教育,2013,(03):62-63.
[3]孫建濤.探究聲樂演唱技巧與情感表達的相關性[J].音樂時空,2015,(02):135.
[4]李雨.論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J].大舞臺,2014,(08):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