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泳施
【摘要】今天的教育教學活動與過去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管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目標,都在與社會發展發生著同步變化,在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的環境下,核心素養被提出。而為了與核心素養要求相適應,教育教學活動同樣需要做出進一步的變革,不管是學科內部的深度探究與體驗,還是跨學科教學的交流與融合,都對教學活動提出了進一步要求。本文主要分析了核心素養視域下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有關情況。
【關鍵詞】核心素養 法治精神 道德與法治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2-0029-01
在依法治國的國家基本方略下,我國的法治建設正在逐步完善,在這個過程中,將法律融入教學活動,從學生做起,培養公民的法治精神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基本要求。中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設立,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讓學生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基礎上,有利用法律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在今天的教學環境下,中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逐步豐富,教學形式也逐步發展,而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則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所謂核心素養,就是指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除了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外,還應當有一定的能力,特別是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由此可見,核心素養更強調學生的個人修養,以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等基本的道德要求,注重學生的自主發展能力以及實踐創新能力等。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教育應當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所以在教學活動中將基本的道德細節要求、法治要求作為對學生成長的要求,是核心素養提出的基礎。所以說,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本身與核心素養理念相統一,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開展,是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同樣也是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發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在當前的教育教學環境中,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應如何開展呢?
一、注重學生對生活實際的學習和把握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特點之一就在于其課程內容來自于生活,又服務于社會生活,不管是道德作為標準,還是法治作為最基本的約束點,矛盾的核心都源自生活。而核心素養視域下,學生的學習同樣應該是全面的,多角度的,生活化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更是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所以說,不管是從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的實際情況出發,還是從核心素養的要求出發,注重學生對生活實際的學習和把握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核心素養視域下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自然更離不開注重學生對生活實際的學習和把握。筆者認為,從當前的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對于初中生而言,在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上注重學生對生活實際的學習和把握,主要可以通過幾個途徑實現:
第一,觀看源自于生活的案例視頻。在教學活動中,為了讓學生更多的了解道德與法治相關的實際情況,發現自己生活中的相關問題,可以帶領學生觀看一些源自于生活的案例視頻,比如中央電視臺法治頻道的案例,教師可以根據授課內容的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案例視頻。在案例視頻觀看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其中所涉及的道德問題或者法律問題,讓學生對于一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問題有專業的認識,這樣,個人的視野開闊的過程中,能力也會有一定的提升。
第二,走出課堂,走向生活。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可以走出課堂,讓學生脫離教室和課堂的束縛,直接接觸生活,如此以來,結束的內容是真實的,是學生身邊的,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幫助,所以也是符合核心素養理念的基本要求的。而在走出課堂之后,具體的學習地點,接觸生活的地點,則需要教師做出選擇,要保證學生能夠學習到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并能夠接觸到真實的生活內容,所以說,可以適當選擇在法院、政府民政部門等場所,這些地點每天可以接觸到更多的案例。
總之,核心素養視域下,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生活案例,在生活中感受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這樣的教學才能保證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形成。
二、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
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的培養,一方面是課堂教學活動中注意教學內容的高效講授,可以通過教學方式創新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就是要選擇更豐富、更科學的教學內容,特別是今天初中生本身接觸的內容就多,很多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初中生課余時間已經接觸,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選擇對學生有吸引力的新知識。在國家法治建設不斷完善的今天,利用法律途徑解決問題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從小培養公民的法治意識,實現社會公民用道德要求自己,用法律保護自己,對于國家的發展而言,尤為重要,這也正是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展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李紅秀,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核心素養的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旬刊,2017(02).
[2]于波,基于核心素養視域下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展[J],教育,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