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常勇
摘 要:中職學生的就業狀況,是衡量職業學校辦學質量的一項重要標準。近幾年中職學生就業率持續走高,部分院校畢業生甚至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高就業率與國家政策扶持、企業需求、學校人才培養定位和學生擇業觀念有直接關系,但高就業率的背后也存在不少問題。本文結合本地區中職學生就業情況分析,針對中職學生就業前景提出幾點合理建議。
關鍵詞:中職 就業 建議
職業學校作為培養中等技術工人的搖籃,源源不斷地為社會輸送懂技術、起薪不高的勞動力大軍。
伴隨著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制造類和服務類企業對于技術工人和各級專業人帶的需求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中職學生被招收進入企業,并在企業中充當了重要的角色。
職業教育也在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大力扶持下迅速開花、結果,中職學生培養也已經初具規模。相關調查結果顯示,近幾年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前景持續低迷,中等職業學校(含職高、中專、技校)畢業生的一次性就業率已遠遠超過大學生就業率。通過淄博地區幾所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調查情況來看,中職學校針對企業生產一線培養的有技能藍領成為就業新寵,畢業生供不應求,其中機械裝配與維修、汽車檢測與維修、機電一體化技術及數控加工技術等熱門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7%以上。
一、中職學生高就業率的原因
從國家有關部門的全國職校就業質量調查報告可以看出,職業院校畢業生擁有“平穩的求職心態”和“承受挫折的良好心態”,這為他們的就業擇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國家政策的支持
從2007年8月6日起,國家連續出臺了一系列針對中職學生的學費優惠政策,從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做起,徹底解決了家庭經濟貧困學生上學難的問題。
2.中等職業學校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思路轉變
中職學校積極轉變辦學的指導思想,努力突出職業教育的特色;積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突出能力培養;積極推進產教結合和校企合作,開展“訂單式”培養。
3.中職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
中職學生動手能力強,擁有“一技之長”,工作要求不高,扎實肯干,在就業方面存在先天優勢。隨著各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中職學生自身素質不斷提高。他們在成功考取相關職業技能資格證書的同時,還通過自身努力通過了英語等級考試和計算機等級考試。
4.企業的用工需求
我國的工業現代化已經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企業需要大量的制造業技術工人來完成企業規定的各項工作。企業要想擴大生產規模,必然需要大批的技術工人來填補工作崗位的空缺,這就意味著中職學生的就業前景將更加美好。
5.家長務實的觀念更加堅定
越來越多的家長愿意放棄“花錢買高中上”而讓孩子就讀職業學校,希望孩子能學習一技之長、早日就業,減輕家庭經濟壓力。
二、反觀高就業率
反觀中職學生的高就業率,不難看出其中存在很大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目標過高、自卑或依賴心理、急功近利等。中職學生就業初期的高離崗率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現。雖然大部分學生愿意在一線工作,但專家認為他們的就業質量不高。首先,他們的月薪一般在2000~4000元不等,收入水平不是很高。其次,高的工資收入往往伴隨過重的勞動強度和惡劣的工作環境,滿意的工作和舒適的工作之間存在的差距難以逾越。調查顯示,68%的學生希望自己畢業后能從事一線工作,比如當一名工人、營業員、出納員、報關員等,但是,許多中職學生上崗不久便離崗的現象仍然相當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勞動力供給大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就業競爭趨于加劇。而中職學生專業技能相對單一,缺少實踐經驗,再加上勞動觀念淡薄,吃苦耐勞精神欠缺等問題,使他們在就業時缺乏持續的競爭力。
二是中職學生年齡小,對待工作缺乏責任心,意志力薄弱,但是他們卻有著較高的職業定位和偏高的就業期望,一旦工作中受挫極易產生逃避心理。
三是中職學生在與人溝通交流方面相對劣勢,在與團隊成員的合作意識有待提高,很難在短時間內融入現代企業的生產模式中,缺少勝任困難任務的能力。
這些現象折射出中職學生高就業率并不意味著優就業率,就業質量不高這個問題要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三、關于中職學生就業的思考與建議
提高中職學生就業質量是當前中等職業學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學校要結合本地區產業結構情況及時做出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和“訂單培養”模式,整合教學資源,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針對目前中職學生就業情況,應該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培養學生正確的就業擇業觀念
通過開設就業指導課、相關企業人力資源部門人員的就業指導講座和開展大學生創業培訓課程等形式,從理論和實踐上使學生掌握擇業過程中和就業后需要注意的知識,指導學生制定明確的工作目標,摒棄工作有“高低貴賤”的偏見,樹立“先就業再擇業后創業”的正確理念,健全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念。
2.優化實習環境,強化技能教學
通過建設擁有“學習討論區、資料查閱區、工具存放區和技能操作區”的一體化教學場地,執行企業的“6S”管理標準,模擬再現企業生產場景,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企業的生產組織流程,貼近崗位實際,使學生在就業后能更快適應企業生產。采用一體化教學模式,注重各職業各工種基本功操作的同時,強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拓展能力,讓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得到鍛煉,積累更多的工作經驗,為就業做好準備。
3.深化課程改革,加強校企合作
職業院校要根據市場需求結合自身發展情況,按照人社部制定的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試點工作方案,積極開展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試點工作,先在重點專業的重點方向展開試點,以點帶面,在總結課改工經驗基礎之上,在其他專業中推廣開來。加強與學生就業單位間的合作交流,制定詳盡的校企合作方案,為學生走向市場,在就業競爭中贏得優勢提供必要的保障。
4.指導學生制定個人職業發展規劃
從學生入校開始,開設中職學生個人職業發展規劃課程,通過講解理論知識和往屆畢業生的就業實例,指導學生在職業概念形成期、職業求職期、畢業選擇期以及就業期,正確制定個人發展規劃,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和創業觀念,擁有飽滿的就業自信心,為他們順利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注重品德修養和職業道德教育
中職學生由于在學校過于注重技能學習,導致道德培養、人格教育和社會責任教育的缺失,而企業需要的是不僅僅是一個勞動者,他們還要求勞動者擁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
總之,中職學生的就業前景是廣闊的,如何在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形勢下保證中職學生高就業率的同時在就業質量上有所突破,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中職院校要根據本地區企業用工實際情況,及時做出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緊跟國家政策和地區經濟發展,不斷提高畢業生的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素養,確保中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作者單位:淄博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