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翾++朱淑琴
【摘要】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至關重要。本文主要探討現階段加強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針對大學職業道德教育理念滯后、教育內容陳舊、教育方法單一等問題,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切實可行的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對策方法。
【關鍵詞】高職院校 大學生 職業道德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1-0011-02
一、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必要性
1.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
加強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是高職院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職業道德教育是高職院校道德教育的一個分支,提升高職院校德育教育,必須重視職業教育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大學生不僅要掌握科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扎實的專業技能外,而且還要具備相應的職業道德。目前,有些高職院校學生在工作期間,對自己所任職的崗位不具備相應的勞動情感和勞動素質。在勞動的過程中,一方面,有些高職院校學生在工作期間頻繁出現遲到、早退、曠工的現象,以消極的態度對待職業勞動;另一方面,沒有嚴肅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在工作期間出現偷懶、責任心不強、擅離職守的現象。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大學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除了要求大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外,還需要注重和培育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增強自身的綜合素質,提高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2.實現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的客觀要求
近年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發展,應屆大學生畢業人數越來越多,近年來頻頻出現“最難就業年”。2014年高校畢業生人數727萬人,2015年高校畢業生人數749萬人,2016年高校畢業生人數765萬人,2017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高達795萬人。高校大學生就業競爭激烈,一方面,隨著年年遞增的畢業生人數,一些畢業生在擇業的過程中寧愿選擇“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也不愿意選擇邊遠的“新西蘭”(新疆、西藏、蘭州)。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型企業提高相關工資、福利待遇卻找不到合適的畢業生。一些大學生就業目標趨高,渴望“高薪閑職”。一方面,用人單位抱怨大學生責任心不強,團隊合作意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大學生對工作沒有較強的認同感,頻繁跳槽。
綜上原因,切實解決高職院校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不僅要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而且要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幫助學生明確未來本專業的輸出方向、專業發展的前景以及企業的用人標準等具體要求,培養學生團結合作、責任意識,是實現學生就業的客觀要求。
3. 高職院校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保障
大學時代還是一個人知識增長和積累的黃金時代,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是塑造人的最關鍵的時期,因此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至關重要,職業教育可以不僅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且幫助學生正確處理自我身心的和諧、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更重要的是教育學生如何遵守職業生涯中的道德規范,踐行職業道德規范中的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等內容。正如教育家斯霞所說,智育不好是次品,身體不好是廢品,德育不好的危險品。培養高職院校學生德才兼備,加強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是高職院校學生成長才的重要保障。
二、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問題及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化。各個時期的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也要與時俱進,體現其時代性。但是當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與社會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教育理念滯后
職業道德是指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在職業生活中應當遵循的具有職業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為準則。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高職院校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注重量化考核,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職業道德理論的程度,通過考試的方式衡量一個學生職業道德的高低以及掌握職業道德內容的多少,忽視了在職業道德培育過程中培養學生“內化于心,外化為行”的實踐過程。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應培養學生做到“知行合一”,把職業道德教育當成學生的養成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認知、針對不同專業的高職院校學生進行專業化職業道德教育以及讓學生真正做到在實際的工作和生活中都能踐行職業道德。
目前,由于高職院校職業道德理念滯后,導致部分學生在學習職業道德知識的過程中,認為學習職業道德理論只是單純的應付考試,而不是從自身未來職業發展需要。不能夠自覺地將所學的職業道德理論轉變為自我道德修養的提升,在日常的實習和工作的實踐中踐行職業道德,教育理念滯后直接影響職業道德教育的成效。
2.教育內容陳舊
隨著時代的發展,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應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體現其時代性。就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看,一是職業道德教育內容理論性較強;二是職業道德教育內容缺乏實踐項目教學;在傳統職業道德教育教學的方式中,高職院校重視職業道德理論教育,而忽視實踐教學在職業道德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三是職業道德教育內容案例陳舊,沒有結合當今企業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的具體要求,沒有結合時事政治以及社會熱點新聞進行教學。此外,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結合當代高職院校學生樂于接受新鮮事物,樂于在實踐中接受職業道德教育的特點,導致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在接受職業道德教育內容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高,對職業道德教育內容缺乏興趣,教育內容陳舊直接影響職業道德教育的效果。
3.教育方法單一
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目前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方法過于單一,一是以課堂教學為主,傳統的授課方式忽視學生主體性地位,使學生被動接受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滿堂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照單收”的教育教學過程不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二是在課堂授課過程,學生的實踐活動局限在教室中進行,實踐方式由案例分享、小組討論等形式進行,雖然室內實踐項目可操作性強,但是沒有很好的結合學生的特點、專業特色進行職業道德,學生學習職業道德教育的積極性不高。三是組織社會調查和講座,但是所占整個職業道德教育的比重很小。教育方法單一導致學生在學習職業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抬頭率不高,參與度低,甚至還有的學生認為職業道德教育課是說教課,不利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與提高。
三、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對策研究
1.轉變教育理念
職業道德教育體現時代性,轉變教育理念,使職業道德教育能夠做到“與時俱進”。根據時代發展的需求,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的理念,突破職業道德教育方式的單一化和教育內容的“枯燥乏味”,打破原有的職業道德教育模式,構建順應時代進步和高職院校發展的“校企合作”德育教育模式。第一,職業道德教育作為一項學生思想道德修養養成教育課,目的是引導學生如何協調好自我身心的和諧、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在職業教育的過程中,由學生被動“理論灌輸”轉變為主動“自我領悟”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第二,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的職業道德教育創新思維,把企業文化與職業道德相互結合起來,融入到職業道德教育中,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育高職院校學生遵紀守法、愛崗敬業、團結合作的高尚道德情操,深化高職學生德育教育的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鞏固。
第三,職業道德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只是職業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對于高職院校學生而言,職業道德教育不僅是一種理論知識的學習,更是一種良好職業道德品質的養成。在職業教育過程中,既注重職業道德教育的理論知識傳授,更要注重對高職院校學生對職業的立場、觀點和態度的培養,使學生把職業道德教育內化為自己的道德觀、價值觀和職業觀,并且通過行為方式表現出來。
2.豐富教育內容
第一,及時更新職業道德教育內容,結合90后大學生的特點,將最新的職業道德理論補充到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中,不斷的豐富和完善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要做到內容完整、循序漸進。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責任意識、服務意識以及創新意識教育,引導學生做到自我定位清晰,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團隊意識,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培養辦事公道、服務群眾的服務意識。
第二,職業道德教育內容要具有針對性。面對不同專業的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內容要各專業特色相結合,各個專業學生在學習職業道德教育過程中,學生只有對本專業、本行業、以及企業的職業道德規范要求有全面的認識以及了解,才能比較容易對照本專業、本行業、以及企業的職業道德規范要求自我剖析和自我提升,做到精準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符合和適應社會、企業發展的需求。
第三,職業道德教育內容從“重理論”轉向“重實踐”。職業教育內容增設實踐活動項目內容,構建“理論+實踐”的知識體系,提高職業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使學生在職業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學會運用理論指導實踐活動,在實踐過程中鞏固理論知識。
3.創新教育方法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運用,在職業道德教育教學過程中,創新教育方法由單項灌輸式教育向多向交流轉變,增強學生的參與性,在教學過程中產生共鳴。一方面,以“兩課”學習為主渠道,在授課過程中把職業道德教育滲透進“兩課”教育教學過程中。另一方面,高職院校開設職業道德教育慕課、微課教學,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隨時隨地都能夠接受職業道德教育,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二是學生在課后能夠自主的復習相關的職業道德教育知識,鞏固所學職業道德教育知識;三是在慕課、微課的平臺中增加學生互動環節,教師結合時事政治和社會熱點,開設主題討論專區,學生在平臺發言和討論過程中,對所學知識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職業道德教育的實踐方法可以多樣化,一是開展“優秀校友進校園”活動,邀請優秀畢業生回校開講座,分享其在職業生涯的過程中所遇到的苦難與艱辛,講述自己在從業過程中曾經面臨的誘惑以及如何加強自身職業道德教育等內容,使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接地氣”,貼近學生、貼近實際的教育方式易于學生接受。二是網絡化隱形教育教學,建立專業QQ群、微信群,在網絡空間里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在群內做好答疑解惑的教育工作,同時邀請優秀校友做好傳幫帶工作,幫助在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三是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開展職業道德教育。讓學生在職業活動周期間,,以小組的方式進入企業進行短期見習,了解企業的運行模式、企業用人需求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結合企業文化和專業特色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也能夠更好的規劃自己未來的人生和職業。
參考文獻:
[1]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訂版.
[2] 顏詠.大學生職業道德[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顧利娜.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2.
[3] 張建寫.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問題探析[D].河北師范大學,2008,6.
[4] 徐振.新時期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問題分析[J].現代企業教育,2013,20.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職業技術學院2016-2017學年度校級課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成果。
作者簡介:陳翾(1985-),女,海南文昌人,碩士,海南職業技術學院 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朱淑琴,海南職業技術學院 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