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光
摘要:文化建筑外部空間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構成要素,是人們進行文化活動的開放場所。本文通過對廣州珠江新城文化藝術廣場的人群活動調研,基于環境行為學的角度淺析人的使用行為與空間環境之間的聯系,并針對存在的不足提出改進的建議。
關鍵詞:公共空間;使用行為;文化廣場
中圖分類號:TU984.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3024(2017)08-0134-02
1.調研對象與研究方法
大型公共文化空間包括文化建筑單體和建筑與外部交接部分的公共空間、幾個建筑之間的公共空間、與城市環境相連的公共空間等。人們在文化建筑外部環境中聚集、停留和進行各種活動的場所,為公眾提供了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
文化藝術廣場位于廣州珠江新城CBD中央區域,由廣州大劇院、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市圖書館以及廣州市第二少年宮四棟大型公共建筑及其圍合形成。北臨珠江新城的商業辦公區域,南面是舉行過亞運會的海心沙公園,與廣州塔隔珠江遙相呼應;文化藝術廣場包括中心區域,休閑空間,還有各文化建筑自身配有的入口廣場等,廣場內建筑采用分散式布局位于中心廣場兩側,形成了秩序的空間序列,并延伸到海心沙的亞運廣場。(圖1)
本文以珠江新城的文化藝術廣場作為主要的實體對象,將廣場空間內使用者的行為活動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探究使用人群在廣場空間的活動特征以及文化藝術廣場空間的環境情況。調研方法主要采取實地調查法。實地調查主要采用觀察和現場訪談的方法,并進行記錄分析。本次調研為2015年06月,09月,12月三個時間段分期調研。
2.使用行為分析
空間環境與人的行為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人們去適應環境,使人的行為服從環境;
另一方面,人們會控制和選擇環境。根據對行人行為方式的分析,發現其在活動時間、活動目的和活動需求上具有自己的特點,分析城市文化空間應從它的三要素——活動主體,事件和場所加以分析。通過對行為模式的探究,得出環境行為之間的互動關系,為廣場的規劃設計提供理論依據。
2.1基于活動主體的分析
城市廣場空間使用者數量的直接表現出廣場空間是否具有引導性,調研區域內活動人群主要由附近居民、工作人員、游客和特定文化活動人群四大部分構成。針對調研區域內場所進行統計,分別在08:30-09:30,10:30-16:30,17:30-18:30三個時間段內,取30分鐘內附近居民、附近工作者和游客的人數代表一天內各空間內的不同人群比例。根據空間活動主體的行為特征,將使用者數量分為四類,包括一人單獨、二人結伴、三人同行及三人以上活動。根據調研,文化廣場選擇單獨一人的占43%,兩人結伴的占26%,選擇三人同行的占22%,選擇三人以上活動的僅占9%。由此可見,廣場周圍多以商務辦公功能為主,加之景觀布置對廣場空間的影響,使用者多以小群體行為活動為主。使用人群的活動行為具有顯明的個體差異性特征。(表1)
2.2基于活動事件的分析
揚·蓋爾在《交往與空間》中提到:外部共公共空間的活動可以劃分為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三種類型。由于受文化、旅游和商業三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區域內行為活動是具有文化屬性的多元化城市公共活動。必要性活動:路過:附近工作者上下班等;各類培訓活動和教育活動;自發性活動:附近居民、工作者散步或者運動等;游客散步、購物或者用餐;休息、閱讀或者吃零食;社會性活動:交流:游客之間問路聊天等;附近居民之間交流,接孩子家長間交流等;一起觀看演出、運動;參與商業活動。
2.3基于活動空間的分析
文化藝術廣場從建筑空間到城市空間的過渡情況來說,可以分為兩個空間層次:
層次一:以中心廣場為主,濱水堤岸、共享和休閑空間為輔的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為市民提供了多種類型及不同場所體驗的活動空間。
層次二:博物館、圖書館、大劇院和少年宮這四座主體建筑周邊及圍合之內存在有主題專屬于建筑主體的外部空間,這一層次的外部空間私密性較前者強,開放程度稍小。如廣州大劇院和廣州第二少年宮與廣場立體式連接,底層架空既形成良好的活動空間,又保證了視線通透,提供較多灰空間,加強與中心空間的銜接;而廣州圖書館平行接人廣場空間,建筑采用懸挑的形式提供較好的入口復合空間;而廣東省博物館采取下沉式界面進入,營造出較好的入口氛圍,場所圍合感較強。
3.文化建筑外部空間規劃設計探究
3.1融入日常生活的廣場空間
文化活動人群和周邊市民是空間內的最主要活動者,空間與行為相結合,才構成一種行為的場所。調研表明,文化藝術廣場空間尺度大,但大尺度的空間形態某種程度上會犧牲內部人性化尺度的設計;規劃設計上應開展各種形式的廣場公共活動,增加文娛活動設施,該區域廣場避雨設施較少,造成雨天廣場停留人群少。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在文化廣場適度增加避雨設施,同時在廣場建立覆蓋廣場周邊的公共WiFi熱點,為市民提供無線網絡服務,進一步增加廣場的公共參與性。
3.2環境景觀
外環境中的綠化環境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點綴和豐富著人們的生活。在調研過程中,文化藝術廣場上的鋪裝、草坪、樹木、雕塑小品構成廣場空間的主要景觀;但廣場綠化分布不合理,廣州大劇院部分基本沒有高大的喬木,少年宮架空層的樹木遮擋建筑,大劇院和博物館大面積的綠化草坪只具有觀賞作用而使用率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使用者對空間的使用;除了大劇院的一層室外水景外,在廣場部分幾乎看不到任何親水景觀。影響了廣場的整體品質,適當地增加水景形式,提供使用者更好的親水機會。
4.結語
文化類公共建筑外部空間不僅是建筑附屬空間,其扮演著復合建筑與城市空間的角色,是成為城市公共生活的一部分。而其設計應該以使用者的需求出發,著重考慮人的行為特征,構建符合人們日常行為的場所。從而形成一種融于城市空間,具有文化屬性、多層次結構、多行為復合的開放空間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