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迪


[摘 要]貧困大學生的就業情況關系到學生本身、家庭和高校,甚至是社會的穩定,但由于該團體社會資源匱乏,會對其就業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基于此本文對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2-2016屆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學生就業情況進行整理和分析,結果顯示2012年-2016年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就業現狀為:就業單位的類型選擇逐漸向企業靠攏;就業地點的選擇漸漸向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區發展等。
[關鍵詞]管理類專業;貧困學生;就業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130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12-0-02
隨著我國高校擴招規模的不斷加大,高等教育已轉變為大眾教育,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到756萬,大學生就業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隨著高校學生人數的增多,貧困生所占比重不斷攀升,在高等教育體系內,針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各高校也逐步開展了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新生入學資助、勤工助學、困難補貼、學費減免、“綠色通道”等多種方式并舉的混合資助政策體系來協助精準扶貧工作的推進。在全國農業院校中,農村生源比重較高,其貧困生比例也相對較高。由于社會、家庭等資源匱乏,家庭貧困大學生在就業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因此,貧困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關系到廣大學生、家庭的切身利益,更關系到社會的穩定。本文主要分析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2-2016屆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學生的就業情況,在這里,公共管理類專業指含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管理(含企業行政管理方向)、勞動與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含房地產開發與管理方向)在內的專業;貧困學生是指經華南農業大學認定通過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信息來自廣東省就業信息系統的最終就業率,就業信息統計截至時間為2016年12月31日。
1 2012-2016屆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生就業現狀
1.1 2012-2016屆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生就業情況
2012-2016屆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學生人數分別為177人、164人、191人、173人、170人,占各屆公共管理類專業畢業生總人數的19%~23%,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學生就業率分別為96.61%、98.78%、98.43%、98.84%、98.82%,5年的平均就業率為98.30%,升學、就業與待就業比例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超過80%的公共管理類專業的貧困學生選擇就業,5年內的升學比例均不超過10%,待就業比例自2013年開始不超過2%。由于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差,大學四年的開銷已給家庭造成了較大負擔,這在很大程度上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就業意向,希望通過工作來改善經濟狀況。因此,2012-2016年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生已工作比例占當年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畢業生總人數的比例均在80%以上,此比例在2013年達到最高。
1.2 2012-2016屆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生就業地點
2012-2016屆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生源以廣東省居多,在2012-2016屆的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生中廣東生源所占比例分別為92.09%、77.44%、85.34%、83.24%、85.88%。各屆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學生就業地點分布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畢業后留在珠三角九市的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生占比由2012年的85.31%下降至2016年的79.41%,下降了5.9個百分點,而2016年在廣東省其他市縣就業的貧困生占當年畢業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生總人數的11.18%,較最低的2013年上升了5個百分點,且前往廣東省外就業的貧困生在當年畢業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生總人數中的比例整體呈上升趨勢。珠三角九市的經濟相對發達,為畢業生提供了非常多的就業機會,相關調查顯示:將近95%的廣東大學畢業生希望就業地區為經濟發達的廣州、深圳及珠三角地區的大中城市,只有3.1%的學生愿意去粵東、粵西、粵北欠發達地區,這也是珠三角地區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生就業地域流向比長期居高的原因之一。但自2009年起,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發展速度開始超越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差距逐漸縮小,改變了過去長期以來珠三角“唱主角”的局面,相對珠三角地區,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消費水平和生活成本較低,加之這些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直接影響了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生對就業地域的選擇。
1.3 2012屆-2016屆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生就業單位類型
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等一直是民眾眼中的“鐵飯碗”,畢業生大都希望找到一份體面、穩定的工作,大學生報考公務員、教師等的熱情并未退去,而貧困生在家庭經濟壓力的驅使和父輩希冀其出人頭地的期望下,畢業生對機關、事業單位等單位的渴望并未降低,但由于機關、事業單位等崗位需求的限制、人事制度改革及機構的精簡,再加上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生的綜合素質相對不足,因此,進入此類單位就業的難度進一步加大,同時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優化,企業人才的需求進一步增加。從近5年的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生就業單位類型流向來看,2012-20165年內,畢業后在機關、黨群、部隊、政法系統及事業單位工作的人數占當年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畢業生總人數的比例由2012年的7.91%下降至2016年的6.47%;在企業就業的人數占當年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畢業生總人數的比例由2012年的80.23%上升至2016年的83.53%,在2015年該項占比達到最高值85.55%,如表2所示,這表明,國家機關、黨群、事業單位等就業單位吸納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學生的空間有限,企業單位尤其是民營企業等需求量較大,這些企業是解決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學生就業問題的重要渠道。
2 農業院校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生就業情況分析
2.1 總體就業形勢
在2012-2016的5年內,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學生保持著強烈的就業愿望,就業形勢良好,即使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到756萬人,比2015年再增加7萬人,創下歷史新高,加上2016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學生在這些狀況的影響下,仍保持較高的就業率。這不僅說明社會對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依然很大,也證明了華南農業大學此類專業貧困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也保持相對較高的水平。
2.2 升學率低
在2012-2016的5年內,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學生升學率一直維持在較低的水平,在2016年達到最高,但仍不足當年畢業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學生的一成。產生此種情況的原因包含以下兩點:①貧困大學生大多來自偏遠的農村、山區及城市中比較困難的家庭,他們更加希望在畢業后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以此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但升學還需再投入學費、生活費等一系列的費用,迫于經濟能力的限制,家庭無力為其支出,不得不先就業,以后再考慮升學;②受現行教育和社會就業觀念轉變的影響,大多選擇就業,且通過讀研、讀博等獲得高學歷來找好工作的傳統觀念正逐漸被打破,在大學畢業后就能尋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已成為他們的優先考慮項。
2.3 未就業
大學階段不像初中和高中階段注重對基礎知識的要求,不僅要把握專業知識,更要鍛煉和提升綜合素質,學會做人、做事、求知、共處,全面發展。貧困學生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家庭教育資源有限,學校的基礎教育也相對薄弱,在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社交能力、實踐創新能力等方面,明顯弱于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當他們步入大學后,仍然會按照過去的學習方式,將精力集中于學業,缺少與人的溝通和交流、缺乏創新意識的培養和鍛煉,導致其個人的就業能力不強。而與同學間存在的貧富差距容易導致他們產生自卑、焦慮、挫折等心理,不愿提升自身能力,消極應對生活和學習,進一步加大了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學生的就業困難度。在傳統的家庭和社會理念中,考上大學后便可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結束貧困,這使他們對就業的期望值過高,在就業過程中,急于求成,缺乏耐心,最終致使部分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學生未就業。
經濟困難的家庭付諸精力將子女送入高校,他們是整個家庭的希望,通過文中的分析可知,在當前形勢下,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學生就業愿望強烈,升學率相對較低;就業地域流向雖仍不均衡,經濟發達、生活環境好的地區是他們的首選工作地點,但廣東省內相對貧困、工作環境一般的地區對學生的吸引力也逐步上升,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學生對就業地點的選擇總體保持較為理性的態度;他們對就業單位的選擇主要集中在企業單位。總的來說,公共管理類專業貧困學生就業形勢良好。
主要參考文獻
[1]吳娟頻,賈溢華.高校特殊群體就業能力的提升策略——基于保定市各高校特殊群體就業狀況的調研[J].中外企業家,2016(2)
[2]王繼輝,申群喜.論高職學生就業中道德失范的表現及對策[J].社科縱橫,2009(3).
[3]網易新聞.廣東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縮小[EB/OL].(2016-02-02)[2017-04-25].http://news.163.com/16/0202/06/BEQ5CM1E00014A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