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月飛+徐水清+孫勤蕓
編者按
“互聯網+教育”時代,課程的信息化建設成為教師的一個關注熱點;新高考改革,推動選課走班制的出現,學科教學受到影響;知識的飛速更新,教學技術的進步,延伸課堂、拓展教學時空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為了適應時代的變遷與教育的發展,浙江省海寧中學地理組教師依托多方資源,充分挖掘自身潛力,開通選修課堂、實踐課堂、翻轉課堂與直播課堂,逐漸形成“一體兩翼四平臺”的發展格局,進行面向未來的課堂教學探索。本期精選海寧中學地理組教師的相關文章,以期對廣大教師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開展地理及其他學科教學有所啟示。
2014年,在線教育成為最火爆的一個關鍵詞。當許多教師對這一教育發展趨勢還未察覺之時,我們就注意并勇敢地進行了實踐,逐漸形成“一體兩翼四平臺”的發展格局。
由于我校海寧中學地處海寧郊區長安鎮,環境較為封閉,生源薄弱,且主要來自農村。盡管如此,學校現有電子白板等現代教學設備,建有“崇雅網校”等網絡授課平臺,再加上學生利用電腦、智能手機等獲取網絡資源的途徑十分便捷。為此,我們以地理組為突破口,利用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與語數外學科相比,地理學科對基礎的要求不高;與理化生學科相比,地理學科沒有煩瑣的計算和過高的學習門檻。因此,地理學科開展在線學習,對于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有著更大的可能性。地理組現在有教師7名,既有教學經驗豐富的熟手,又有精通網絡和現代技術的新秀,這也為地理學科開展信息化建設提供了人員保障。
一、學科組信息化建設的具體過程
1.網絡授課,讓學生可以在家學習
2014年,地理組孫月飛老師就嘗試在班級QQ群利用群視頻開展免費網絡直播授課,時尚且接地氣的授課方式讓學生充滿驚喜。而后,面向學校全體學生的“海中地理大講堂”YY頻道(后改在QQ群視頻)建立,更是引起師生的關注。
“海中地理大講堂”網絡授課活動分為周五、周六兩天。周五是提升型課程,內容是下周所授新課。來自山東、湖州、嘉善、象山、溫州等的名師會走進“海中地理大講堂”,為學生傳播知識,拓展視野。我們還會制作配套的“學習任務單”并錄像,通過微信平臺分享給更多不能觀看直播的師生。周六為改善型課程,內容為階段所學知識的復習。
這一時領了風氣之先,學校其他學科組相繼開展類似的網絡教學活動,“崇雅網校”、嘉興“空中課堂”等相繼出現。
2.微課,讓課堂實現翻轉
現在,微課可謂引爆教育界。“微課制作系列化、專題化”被列入地理組的規劃中。通過微課和微信平臺,我們開始大膽嘗試翻轉課堂。當前,由地理組制作的一系列創意微課更是引爆地理教學界,如歌曲地理、實驗地理、詩歌地理、電影地理、娛樂地理等。大量的微課資源,被全國各地教研活動、公開課和日常教學所采用,尤其是地理歌曲的制作更是影響廣泛。
在孫月飛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分工合作,集體參與,先后創作出16首地理歌曲,刻錄成專輯《我的地理課》。每首歌曲的視頻在微信平臺推出后,都會引起全國各地師生的關注。《時間煮雨》版《地殼物質循環》網絡點擊率過10萬次,和《匆匆那年》版《河流水文特征》被浙江師范大學介紹給英國地理同行。《時間都去哪了》版《青藏高原》經徐州教育局教研室推介,作為優質課程資源被全國教師繼續教育網采用。
3.“猿題庫”,讓練習智能化
“猿題庫”是智能在線手機APP軟件,提供歷年考試權威真題供考生練習。2015年4月,“猿題庫”推出“老師版”,我們應邀到北京參加推薦會并作為首批用戶使用。
通過“老師版”,教師可以建立作業群,讓學生加入,并根據情況發布題目,學生端會收到相關作業。在作業布置方面,“猿題庫”實現智能化分類,教師只需選擇教材版本、試題類型、試題章節等,就可輕松提取相關資源。學生完成題目,會顯示作業用時、每題正誤、詳細解析,建有鼓勵機制。老師端既可了解每位學生的具體答題情況,也可了解作業群內所有學生的答題情況,甚至可以掌握學生的選項。這對了解學生的答題情況,十分便捷。
“猿題庫”軟件也實現了錯題收集的智能化,輕輕一點“收藏”即可實現。教師還可將學生錯誤率高的題目進行“收藏”。它還有試題導出功能,實現電子到紙質的轉換,將學生錯誤率高的題目導出紙質稿,進行二度訓練,極大提高練習的針對性。
4.微信平臺、APP,把知識裝進口袋
2012年,我們開通新浪微博,新媒體對地理教學的拉動作用初顯成效。2014年,海寧中學公眾微信平臺建立,更是將地理組的信息化建設提到一個新的臺階。
微信平臺可以發布圖文、視頻、音頻等資源,關注的人數不受限制。自海寧中學地理組微信平臺成立以來,我們會定期發布各類微課、創意視頻、時事熱點解讀文章、學法指導、知識提綱等課程資源,已經吸引了超5萬的粉絲,有中學教師、大學教授、在校學生、學生家長等。微信平臺設置自動回復功能,用戶只需輸入關鍵詞就可獲得平臺相關資源。同時,建有菜單欄,用戶可以通過菜單便捷地搜尋所需資源。2015年年底,我們研發的“HI 地理”手機APP推出,集合地理組的優質教學資源,設有地理歌曲、實驗地理、詩話地理、時事地理等欄目。
微信平臺和APP軟件的開發,實現了將地理知識裝進口袋的目標。
二、“一體兩翼四平臺”的構建
1.“一體”:以開放高效課堂為主體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是每位教師的追求目標。它是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師生完美配合的結晶。我們提出了“延伸課堂”的概念,將活動課堂、網絡課堂與實體課堂融為一體,形成開放的課堂形態。
“海中地理大講堂”網絡直播授課,可以滿足師生更為互動的學習交流,讓學生了解各地名師的風采;利用微信平臺的翻轉課堂,則可實現碎片化學習的需求;“學習任務單”把學習任務化,提升網絡學習的效率;網絡授課與實體課堂相聯系,使學習從教室邁向更廣闊的空間,讓課堂從單純的知識傳授場所變為答疑解惑、互動交流的沃土;利用猿題庫軟件,讓練習從紙質變成電子,從課內走向課外,讓錯題實現“一鍵收藏”,還可“一鍵導出”為紙質習題。
開放的課堂,可以讓學生有更長遠、開闊的視野,讓教學有更豐富、靈動的素材,讓課堂向著更有效、高效的方向華麗變身。
2.“兩翼”:線上、線下為兩翼
如今,線上線下互動的教學模式已成為教育發展的新趨勢。線上教育,聚焦豐富資源,可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我們試圖勇敢嘗試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打通線上線下的阻隔。
“海中地理大講堂”網絡直播授課、利用微信平臺的翻轉課堂、基于猿題庫的智能電子作業,皆以“學習任務單”等形式與實體課堂相對接,線上課堂不再是簡單的點綴,成為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相輔相成,各自發揮著獨特的功能(見圖1)。
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相結合,我們不斷在實踐著混合學習。它把面對面教學與在線學習整合起來,降低了教學成本,讓學習更容易、更便利,從而達成更好的學習效果。
3.“四平臺”:微信平臺、QQ群、猿題庫、APP
信息化建設離不開信息化平臺的建設,而新媒體在教學資源的存儲、共享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經過兩年左右時間的運營,我們實現了微信平臺、QQ群、猿題庫、“HI 地理”手機APP四大新媒體平臺的建設(見圖2)。
地理組微信平臺建有“地理微課”“課堂資源”等主干欄目,下設歌曲地理、娛樂地理、實驗地理、電影地理、詩話地理、地理大講堂、時事地理、答疑解惑、知識提綱、網絡講座等小欄目,定期更新推送,訂閱人數超5萬,在全國中學地理教學界有較大影響。
海寧中學現有6個對外QQ群,均為千人大群,有面向全國地理教師的三個“海中地理聯盟”QQ群、面向學生的“地理答疑聯盟”QQ群、以本校學生為班底的網絡直播授課平臺。
“海中地理大講堂”QQ群和以微課為研究對象的“創意微課聯盟”QQ群,群內定期組織網絡講座、現場教學,活躍度高。
猿題庫軟件現在高一、高二兩個年級全面鋪開,各班建有班級作業群,以學號、姓名命名。教師在周末和其他節假日定期布置作業,可十分直觀地了解學生的答題情況,并將錯題有意識地收集,在傳統課堂上打印后進行錯題重做。
“HI 地理”手機APP,將海寧中學地理組的優質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是一個教學資源庫,并在全國首屆教師精品APP大賽上喜獲一等獎。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地理學科信息化建設方面并沒有大投入和大技術,全是低成本甚至無成本,是小技術的集成。現在,我們利用微信平臺、QQ群、“猿題庫”軟件、“HI 地理”手機APP四大平臺,已經基本實現了師生基于教室和網絡開展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正向開放高效的課堂堅實邁進,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地理的學習熱情和效率。
“海中地理”已經成為一種品牌標簽,從農村普通高中的小學科組走向全國舞臺。以打造開放高效的課堂為主體,依托新媒體平臺,開展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一體兩翼四平臺”的地理組經驗已在學校得到廣泛推廣。
(作者單位:浙江省海寧中學)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