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梁
摘 要:私募股權基金具有典型的外資背景,特別是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歐美市場相對動蕩的經濟環境讓外資紛紛將目光轉移到了亞洲市場,甚至于直接瞄準中國市場。當前中國市場上的私募股權基金中95%以上部分均具有明顯的外資背景。雖然金融危機的產生和推動,讓中國市場私募股權基金的數量得到了有效地擴展。不可否認地是當前中國市場的私募股權基金絕對值并不高,距離發達國家仍有非常明顯的差距。
關鍵詞:金融危機 私募股權基金 積極作用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7(c)-039-02
在中國市場中,私募股權基金的增長量在逐步的攀升,雖然絕對值距離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但私募股權資金的增漲量以及投資質量等都有了非常明顯的攀升。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具有典型外資特質的私募股權基金紛紛將目光轉向中國市場,不斷擴大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范圍。正是基于我國市場穩定運行的特質以及中國市場巨大的市場潛力,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私募股權基金轉向中國市場是一種雙贏的選擇,對于私募股權基金而言,將投資的目的地選擇了中國市場,能夠有效地規避金融危機的影響,降低投資風險。對于中國市場而言,私募股權基金也具有比較明顯的積極作用,能夠推動中國經濟的平穩增長,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升級。
1 金融危機背景下私募股權基金在中國市場的良好機遇
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私募股權基金在華投資具有良好的發展機遇。正是如此,私募股權基金才將中國市場作為擴大投資的主要場所。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具有外資性質的私募股權基金轉向中國市場,既能夠合理規避市場風險,同時還能尋找穩定的有限合伙人。可見,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私募股權基金將投資目光放在中國,是基于中國良好的市場環境以及私募股權基金在華的良好機遇。
1.1 金融危機對中國市場沖擊小,是外資的最佳投資場所
金融危機爆發后,歐美市場受到了嚴重的沖擊,經濟增長值呈現負增長。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美國經濟年的增長預期為0.7%,歐元區年第三季度GDP環比下滑0.2%。即便是亞洲的主力市場日本,也出現了經濟的衰退。但反觀中國市場,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經濟仍以平穩增長為主。據相關機構調查,在金融危機爆發后,歐美市場的跨國公司開始逐步縮減投資規模,但與之呈反常態的是,中國市場上的跨國公司投資規模卻在不斷擴張。正是基于這樣的市場環境,外資背景的私募股權基金才逐步轉向中國市場,中國市場也成為了外資投資的最佳場所。
1.2 中國資金機構穩定且眾多,但規范化的運作管理人員卻稀缺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和沖擊,歐美市場的資金運作機構,一般稱之為有限合伙人紛紛“外逃”,這使得外資在歐美市場上缺乏必要的資金管理機構和運作機構,難以實現大規模的投資。但中國市場上的資金機構卻比較穩定且眾多,這對于外資而言是非常好的平臺。與此同時,受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專業化的基金管理人紛紛“跳槽”至亞洲市場。縱觀金融危機下的中國市場,專業化的資金機構眾多,但專業化的基金管理人卻相對比較缺乏,這恰好便于外資攜帶基金和管理人來操盤和運作。同時,中國市場的基金利用率相對比較低,這恰好是私募股權基金的強項,兩者優勢互補,實現雙贏。
1.3 中國政府注重私募的融資方式,優惠政策紛紛出臺
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私募股權基金這一新型的融資方式成為了中國市場的主要資金來源,為中國市場帶來了豐厚的資金支持。我國政府也非常注重私募股權基金這種科學的、新型的融資方式,出臺了一系列優惠與支持的政策,以此來保障基金的安全與高效。同時,中國市場相對健全的合伙人體系,也為私募股權基金提供了非常好的操作平臺。合伙人可以通過承諾和分期認繳基金出資完成風險投資基金的資金募集,這樣就可以很好地規避基金在運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風險。同時,合伙人還可以直接將基金權益賬戶中的資金退出。私募股權基金將投資的市場轉向中國,還可以充分依賴于中國政府優惠的政策。當前我國各地紛紛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以扶持和優化地區間的金融環境,并借助于政策的調節與杠桿作用來推動私募股權基金的良性發展,為私募股權基金尋覓專業素質較強的專業人才。
2 金融危機背景下私募股權基金的積極作用
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私募股權資金在中國的發展,不僅僅是私募股權基金看準了中國市場的潛力及平穩快速的經濟發展現狀,它的到來更能夠切實地推動中國市場的發展,更能夠幫助中國良好地應對金融危機。從這方面來講,私募股權基金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紛紛轉向中國市場,這恰恰是一種雙贏,同時也能夠幫助中國更好地應對金融危機。
2.1 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能夠推動我國經濟的快速良性增長
私募股權基金具有外資背景,以及強大的現金流,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外資紛紛將投資的視角轉向中國,恰好能夠為中國市場帶來強大的發展資金,這是中國市場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經濟蕭條、資金短缺等亟需改變的現實。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全球經濟出現了大衰退,雖然中國市場受其影響比較小,但仍然有大部分企業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面臨著嚴重的市場風險。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企業自身的估值會比正常值較低,這恰恰是投資企業的最佳時機,私募股權基金通過認購股份等來實現對企業的投資,幫助企業獲得發展所需的現金,同時企業在資金的扶持下得到了有效發展,勢必會給投資者帶來應有的收益和回報。反之,當企業的估值高于正常值時,私募股權基金在上市的過程中,可以進行借機上市退出,通過這樣的舉措,還可以利用私募股權基金來為整體的經濟環境進行降溫,以確保我國經濟的平穩快速增長,避免經濟出現大幅度的波動。總而言之,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私募股權基金在中國市場的蓬勃發展,存在一定的積極作用,它能夠對中國經濟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刺激,以促使中國經濟始終保持平穩的增漲態勢。
2.2 有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升級轉型
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私募股權基金將投資目標轉向中國市場,在幫助中國市場積極應對金融危機沖擊的同時,不僅能夠刺激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還能夠有效地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實現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方向增長。特別是在經濟持續增長的態勢下,傳統型產業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會遭遇嚴重的難以突破的瓶頸。在這種情況下,為維持經濟高速發展,需要對傳統型產業進行積極地轉型,從傳統粗放型的經濟增長向高精尖的產業調整與轉型。在經濟高度轉型的過程中,私募股權基金則能夠帶來強大的資金支持,能夠帶來強大的現金流,用于提升技術水準,優化科技條件,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提升。同時,私募股權基金在投資決策的過程中,往往更多地將投資的重點放在了一些新生的以技術為準的企業中。在資金流動的引導下,會實現市場的優勝劣汰,既能夠扶持技術密集型的行業,同時也能夠自覺淘汰那些落后產能、落后技術的企業。此外,私募股權基金在投資的過程中,因自身強大的資金流,往往能夠直接影響企業的管理事宜,甚至私募股權基金的管理者,能夠直接參與企業的管理與決策。私募股權基金的管理者具有較強的市場分析能力,在投資與決策的過程中,則可以引導企業進行結構的升級換代,優先更新企業技術條件,不斷推動企業的快速發展。
2.3 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改良中小企業的管理方式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私募股權基金在中國市場上的投資,能夠有效的推動中小企業的發展,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注入豐厚的資金,還能夠改變中小企業管理經驗不足的問題,進而快速地推動中小企業的健康良性發展。當前我國不少中小企業雖然存在技術優勢,但缺乏企業發展所需的充裕現金,缺乏企業發展所應擁有的管理技術。私募股權基金管理者恰好是非常優秀的管理者,他們經驗豐富,他們管理能力突出,兩者合二為一,能夠實現“1+1>2”的科學效果。可見,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私募股權基金能夠在管理和資金等方面扶持中小企業,不斷優化中小企業的管理方式,進而推動中小企業的良性快速發展。受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中小企業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會遭遇融資難的艱難窘境。雖然中國市場相對比較穩定,但同時房地產泡沫以及金融體系的不完善等,都加劇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基于此,私募股權基金在中國市場的投資,私募股權基金對中小企業的投資等,都能夠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帶來充裕的資金,都能夠為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資金與管理支持。
3 金融危機背景下私募股權基金在華投資的支撐體系
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私募股權基金在中國市場投資具有“雙贏”的效果。但與此同時,私募股權基金在中國市場上的投資,還存在著比較大的障礙,為確實發揮私募股權基金的積極作用,必須清除私募股權基金在華投資的障礙。首先,簡化投資審批的相關制度,構建審批的協調管理機制,在外商投資的審批上,要講求時效與質量,同時運用動態化的審批和監督機制,實施動態化的監管,避免在審批環節“堵死”外商投資之路。其次,建立科學的報批制度,明確外商投資的哪些行業需要進行報批。為了提升報批的科學化,為了避免報批的混亂,必須明確報批標準,細化報批內容,以此快速地進行外商投資行為的審批與監管。此外,在證券開戶等方面應該開通綠色通道,鑒于當前證券開戶的嚴格限制,為了幫助外商在上市過程中,能夠快速化地投資,并享受退市政策,應該打破傳統的壁壘,適當地開放證券賬號的開放通道。最后,在私募股權基金在華投資的過程中,還必須積極打破限制其投資等諸多壁壘和限制,以此來積極發揮私募股權基金的積極作用,以此來推動中國經濟的平穩快速增長。
4 結語
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歐美市場震蕩不安,具有外資投資性質的私募股權基金紛紛將投資的市場轉向中國,這是一種雙贏,既能夠為中國市場帶來充裕的發展資金,同時也能夠推動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應該積極掃清障礙,充分發揮私募股權基金的積極作用,以此來快速化地推動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參考文獻
[1] 馬寧.關于我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發展現狀及問題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1(12).
[2] 胡松明,等.金融危機背景下私募股權基金的積極作用[J].國際經濟合作,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