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珍
摘 要:生產方式的變遷促成了全球價值鏈分工,全球價值鏈分工則反映了全球生產關系。無論是以國家調節為指導,以規模標準化生產的福特主義,還是以新自由主義為指導,以跨國公司為載體,按生產要素合作生產的后福特主義,事實上都形成了全球利益分配的不均衡。
關鍵詞:生產方式 分工 全球價值鏈
中圖分類號:F75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7(c)-175-02
1 分工與生產方式
生產方式是指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物質資料的獲取方式,是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在生產領域發生的結合方式。更深入來說,生產方式是指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界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的體系。生產方式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物質生產方式,它是社會生產的具體形式,另一種是社會生產方式,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對生產方式的一個總體概括。由于勞動技能方式的差異,人類勞動也逐漸開始變得多樣化和專業化,表現為專人專業從事某種勞動。隨著工業生產技術不斷進步,產品生產效率提高,生產的種類也不斷增加,這就要求勞動者要從事固定的專業勞動,并提升其專業技能和經驗來適應提升的生產力,進而在總體上提高勞動生產率。分工作為高效的生產方式,已經常見于各個企業,其內部多少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分工,而整個社會也早已把分工的各種形式滲透其中。
生產方式的改變源于生產力的發展。在16世紀西方世界,因為生產力的發展工場手工業得以出現,并且在此行業中,工人和雇主的關系也出現了變化。原來在行會中,幫工和師傅之間的關系更像是一種承接的師徒關系,有著嚴格的制度約束他們,而在工場手工業中,工人和資本家之間只剩下單純的金錢往來。到了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發生,生產力進一步發展使得大工業出現,隨之也引起了生產關系的變化。一定程度的生產力,產生了大工業這樣的生產方式,而一定的生產方式也在漸漸改變著社會關系。
2 生產方式與價值鏈
價值鏈理論作為全球價值鏈的根源,首先由20世紀后期的國際商業研究者提出并發展。而“價值鏈”的概念首先由哈佛商學院的Porter提出。他認為公司的價值創造過程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基本活動,包含生產、營銷運輸和售后服務等環節,二是支持性活動,包含原材料采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和財務等活動。之后,Kogut也曾說過,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無法通過其比較優勢來占據價值鏈上的所有環節。因為不同國家擁有不同的比較優勢,如果價值鏈上的環節由各自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單獨生產,那么整個生產效率便會發生質的變化,出現大幅度的提升,進而產生更多利潤,與此同時,國與國之間在生產上的合作往來也會更加密切。隨著對價值鏈的深化探討研究,學界的重點逐漸放在了價值鏈治理模式和產業空間轉移關系上。Arndt和Kierzkowski認為生產過程已然不斷分散,但是要想一個價值鏈完整并且完美契合各國的分工進度,必須有一個網絡將他們聯系起來,這個過程既可以在一個企業內部完成,也可以由許多企業分工完成。“產權”是否明晰是決定生產分工的一個關鍵因素,如果產權無法分離,跨國公司的內部安排或者對外直接投資就成為這個網絡組織的首選形式;在產權可以明確分離的背景下,委托加工、外包等便成為可能被選擇的方式。
2.1 全球價值鏈分工是國際要素的合作
傳統意義上的分工,是利用各自生產部門的優勢技術技能,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提高效率。但要想擴大生產規模,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生產過程就不應局限于某一企業內部,甚至一個國家。若是可以利用各國資源或是勞動力上的比較優勢,進行全球化生產,無疑是最有效率的生產方式。這時互相利用國際要素進行合作生產,便是全球價值鏈分工的表現之一。
2.2 跨國公司起主導作用
生產的專業化、國際勞動分工的深化和通訊技術的發展,使得生產力進一步解放,而跨國公司作為生產效率提高的表現也應運而生。分工的細化把價值鏈切割為更多環節,而這些環節被不同國家的不同企業承包完成,這些環節的分配正是由跨國公司主導的。而隨著國與國之間經濟往來愈加密切,在貿易中各國也在尋求對本國經濟的保護,跨國公司也在進行調整改變,由一個母公司擴散出多個子公司,分散在全球各地。其靈活的經營方式,不僅可以調動各地區的優勢資源,使得全球價值鏈分工這種生產方式更加成熟,同時也可以滿足不同區域市場的不同需求,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
2.3 利益分配的非均衡性
上述講到全球價值鏈分工是由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各國的優勢資源被跨國公司有效組織并進行生產。那么跨國公司母或子公司的所在國,以及因提供不同資源的各國所獲取的利潤也有所不同。全球價值鏈的利潤主要分布在鏈條兩端,一是起點端的產品研發設計,二是終端的品牌和營銷,而中間作為生產和加工過程,所獲取的利潤少之又少,因此,以獲取利潤量多少來看,它形成了一條“U”型曲線,也被稱為“微笑曲線”。顯然兩端由發達國家控制,而中間環節多為發展中國家。此外,跨國公司的母公司也大多設立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所承接的加工制造環節在整個國際分工體系中處于較低層次,沒有能力附加更多利潤在其生產過程中。這種情況只會造成全球貧富差距擴大,發達國家財富資源更加集中,而發展中國家只能賺取少量利益,甚至是以資源被變相掠奪作為代價。
顯然,全球價值鏈分工作為效率很高的一種生產方式,極大程度上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就全球中處于不同角色的國家來說,卻是各有利弊,對于全球價值鏈分工也有著不同看法。
3 全球價值鏈分工演化的政治經濟學思考
在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上以凱恩斯主義為指導,加強國家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主張采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而調節學派認為同時期內,資本主義市場的生產組織方式是以福特主義為特征的。
福特主義的特點是在生產的同一過程中進行大規模生產,其高度機械化生產可以生產大量標準化產品。與此同時也期待市場有著足夠的購買力來消化產品。這種生產方式通過集中力量,將經濟當作一個整體進行管理與控制的剛性組織方式,其目的是刺激有效需求。而在這種方式促進經濟增長的邏輯是給大批量、標準化的生產方式提高了生產能力,與此同時提高工人工資,增加消費能力,使他們的購買力可以消化因大批量、標準化生產模式下而產出的商品。企業因此獲得利潤后,進行技術投資和基礎設備改良,從而進一步提高其生產能力。當然,這種良性循環不會自然形成,它依賴于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政策,國家進行相應干預來維持有效需求。
然而70年代石油危機的出現,打破了人們對于凱恩斯主義的美好幻想?!皽洝笔沟靡磺忻^都指向了曾給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人民帶來幸福生活的凱恩斯主義,而指導生產方式的福特主義也面臨著空前的危機。當生產能力擴大到一定程度時,許多產品和技術都已進入成熟期,很難再有突破性增長。這種情況下,國際間資本主義國家競爭激烈加劇,企業又無法快速有效地改變競爭策略,使得生產效率下降。生產過剩,效率下降,物價極高,失業率上升,國內已不具備消化過剩產品的能力,而在試圖開拓國際市場時,也因許多發展中國家身背大量外債和其較低的國民收入而不具備購買力,以失敗告終。與上述情況相同,都可以用乘數-加速數原理來解釋,不過此時是一種經濟衰退的情況,企業缺乏新市場,產品過剩,利潤減少,可以支付給工人的工資降低,長期以往造成失業率上升,此時購買力的下降會導致有效需求不足,進一步導致企業生產意愿降低,對于技術和設備的投資不足,產生惡性循環。以福特主義為指導的生產方式經過長期積累而產生的危機,可以表明它的發展潛力近乎耗盡。
此時,新自由主義經濟制度和以后福特主義指導的生產方式登上了舞臺。新自由主義經濟相關政策在此不多贅述。而后福特主義作為新自由主義經濟的產物,有以下幾個特點:(1)由于市場競爭激烈的加劇,大型跨國公司的運營難以為繼,為了應對競爭,其逐漸縮小或分解為數個小公司,數量少、針對性強成為生產的新特點。(2)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代替了原來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政策,政府采取相對自由化的管制措施,對企業和工會的約束減小,使市場自主發揮其調節功能,從而重新煥發活力。
從國際分工來看,福特主義與后福特主義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因為福特主義的生產是以發達國家內部生產和消費為主,然而,由于發達國家之間的競爭,使得國內部分廠商將生產效率低下無法創造更多利潤的部分外移,為了擺脫這種局面,發達國家企業開始把那些相對 落后環節向第三世界的欠發達國家轉移,這就造成了外圍地區的工業化。而外圍地區的工業化,基本上是通過使用欠發達國家的廉價勞動力進行生產,這是一種斷裂的、聯系不緊密的生產方式,并且生產結果又主要在供應發達國家的市場,在這樣的國際分工格局下,發達國家與欠發達國家生產方式區別分明,并且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然而隨著福特主義的瓦解,舊的生產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競爭環境,再加上新型工業化的興起,后福特主義階段的更新的國際分工格局出現。在此階段,在生產方面的世界格局變為美國、歐洲、日本及其各自鄰近地區三足鼎立。這三大板塊之間的互相競爭,也各自形成了內部的次級世界分工。由于跨國合作往來密切,資本流動更加高效快速,新的國際分工呈現出新的特點,生產的各環節分散在不同地方,各國或各企業利用其比較優勢,以不同的方式生產相類似的產品。全球化也就可以看作全球的區域化,而在各大區域內分工與和合作仍在不斷深化,各小區域又有各自的生產特色,這種合作與競爭交錯進行,生產方式改變的同時促進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后福特主義生產方式幫助資本主義國家順利度過了“滯漲”危機,重新回到正確軌道,而到了90年代,調節學派的研究重點也從后福特主義轉移到了全球化的研究中,全球價值鏈分工這種生產方式作為兩者的過度,也逐漸成熟。
然而全球價值鏈分工雖然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對產業國際競爭力具有促進作用,但是卻也存在著明顯的國別差異和行業差異,從而可能導致世界經濟失衡。而世界經濟失衡的實質就是商品和服務貿易的不平衡(茅銳等,2013),而全球價值鏈分工正體現了商品和服務的全球生產和跨境流動,直觀來看兩者是緊密相關的。全球價值鏈分工所帶來的利潤并不平等、平均存在于每個環節中,利潤集中于兩端,使得提供不同資源的國家之間貧富加劇,并且在生產過程中也還有可能存在著不平等交換。
4 結語
生產力發展與生產方式變遷的相互作用,使得經濟社會不斷進步,而分工作為一種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的生產方式,分散于各行業,推動著生產力的發展。分工這種生產方式本身也在不斷進行變化演進,直至今天出現的全球價值鏈分工,拉近了國與國之間的距離,運用各國最優勢資源,使得國際生產成為現實。但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即貧富差距擴大,不平等交換產生。在面對這些新的問題時,我們如何保留原先生產方式給我們帶來的優勢益處,并順利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 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邱如美,李明軒,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2] 金芳.國際分工的深化趨勢及其對中國國際分工地位的影響[J].世界經濟研究,2003,22(03).
[3] 張輝.全球價值鏈理論與我國產業發展[J].中國工業經濟, 2004,22(05).
[4] 吳建新,劉德學.全球價值鏈治理研究綜述[J].國際經貿探索,2007,23(08).
[5] 張劍,袁洪飛,吳解生.全球價值鏈視角下中國制造業地位的提升[J].企業經濟,2007,28(06).
[6] 劉志彪.經濟國際化的模式與中國企業國際化的戰略選擇[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4,24(08).
[7] 萬軍,劉秀蓮.世界產業結構發展及調整趨勢[J].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03).
[8] 魏澄榮.發展中國家提高國際分工地位的路徑選擇[J].亞太經濟,2004,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