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024)
基于有效性教學的大學生體育興趣培養的實證研究①
王亮
(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024)
體育興趣培養是大學體育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內因。基于有效性教學理念,運用“身體活動動機量表”量化體育興趣教學目標,通過實踐教學得出以下體育興趣培養的有效性教學經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內容設計、教師的學科知識體系要與時俱進、成功的課堂學習體驗、自媒體平臺的社交激勵和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
體育興趣 有效性教學 實證研究
大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是實現《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規定的運動參與目標“積極參與各種體育活動并基本形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基本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的有效手段和方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自覺鍛煉意識、主觀能動性的改變才能真正激發運動參與行為。有效教學理念以教學目標的實現為教學效果的評價依據,要求教師有效的設計教學過程并反思。以“有效性教學”和“體育”為關鍵詞在知網檢索論文1 651篇,研究關注主要集中在有效教學理念、模式、策略、教學實踐和案例等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近三年來每年的研究成果數量都在200篇以上,可以看出,在新全面深化基礎教育教學改革背景下,如何運用有效教學理念有效的組織和評價體育課堂教學引起更多學者的關切。
有效性教學理念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英文名稱為“effective teaching”,是指教師為實現預期教學目標,以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為基礎,在師生互動中通過教師的常規教學行為影響學生,以促進學生獲得滿意的學習結果,學會學習的過程[1]。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有效教學的唯一指標。有效教學理論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教學效益和教學量化,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
將學生的運動動機作為有效性教學的量化指標來衡量學生體育興趣養成,運用問卷調查法,參照陳善平等人篩選的鍛煉動機量表(MPAM-R)簡化版[2]的15個問題,分為5個維度:健康動機、能力動機、樂趣動機、外貌動機和社交動機,每個問題選項按照沒有、不強烈、有點強烈、很強烈、非常強烈劃分5個意愿強度,統計時分別賦予1~5分。另外,增加3個體育鍛煉習慣的問題,共計18個問題設計而成《大學生身體活動動機量表》。對大學一年級學生一學期的體育課堂的激發運動教學手段與方法進行前測和后測,對比分析教學效果。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鍛煉動機量表
3.1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內容設計
大學公共體育課程以身體實踐教學為主,但理論知識的學習也是完整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體育教師常常忽略的教育形式,許多高校已經將理論知識列為體育課程教學和考試內容[3],理論知識的學習有助于學生系統、全面地掌握健身理念與意義、運動知識與實踐方法、身教與言傳的有機結合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大學體育教學目標的實現。理論教學的形式也可采用多種形式,如每學期在實踐課程中分出2~4學時進行理論教學,將理論知識融入到每次實踐課的教學之中,通過Blackboard、超星等在線平臺開辟網絡課程,形成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
3.2 教師的學科知識體系要與時俱進
體育教師自身的學科知識體系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不可“一招走天下”,許多體育教師的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多年來一成不變,不學無術,懈于更新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體育教師應緊跟時代與學科前沿,關注體育賽事、新聞、參與教師技能學習培訓,掌握前沿的健身、訓練理念與方法,并將這些知識融入到自身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感受到高校體育教師全面的育人知識體系,增進師生信任感,特別是學生對教師教學內容的正確性的信任,以高效的、前沿的健身理念與方法為學生學習教學內容、健身與鍛煉提供正確指引,更好地實現技能學習、興趣培養的教學目標。
3.3 成功的課堂學習體驗
學生失敗的運動學習體驗是影響學生體育興趣養成的重要因素,體育運動要以給人帶來特殊的心理體驗,如跑步者高潮、一個漂亮的進球、巧妙的配合、超越自身極限的運動等都會帶給人身心愉悅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體育課堂教學內容的設計也要讓學生充分體會到運動的快樂與喜悅,分層次簡化教學目標,讓不同學生都能獲得成功體驗,激發學生的挑戰欲望。教學方法可采取團隊協作、分組學習、教學比賽、師生角色互換、教考結合等形式,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使學生愛體育的同時也愛上體育課。
3.4 自媒體平臺的社交激勵
發掘體育社交功能。體育健身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社交,社交也成為人們追求健身的外部約束力量,健身與社交相輔相承,相互制約與影響。自媒體環境下的健身軟件資源豐富,集健身、交友、分享等多項功能,如微信運動、Nike+Training Club、Keep、悅跑圈、Hi運動等,建立班級微信群,鼓勵學生下載使用類似健身軟件進行科學的健身指導、交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社會形象,以作業的形式讓大家參與運動、分享運動成果并互動,集體參與全民長跑活動等,形成良好的健身氛圍,促進健身習慣的養成。
3.5 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
大學體育通識課程每周只有2課時,即一次1.5 h的授課時間,按照我國體育人口每周運動3次、每次半小時的標準,多數大學生無法劃定為體育人口。每周一次體育課難以解決學生體質問題,特別是對學生運動習慣養成和體育興趣培養是不利的。急需有效的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開發,通過課余活動監控軟件,如“運動世界校園”等對學生課余長跑進行約束和監控,規定每學期完成里程,將課余鍛煉納入體育課成績考核之中,實現“無教師、零成本、智能化”的數據管理。同時,平臺還擁有交流、互動和獎勵的功能,有利于學生體育興趣和鍛煉習慣的養成。
[1]肖剛.有效性教學理論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
[2]陳善平,王云冰,容建中,等.鍛煉動機量表(MPAM-R)簡化版的構建和信效度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2):66-70,78.
[3]王亮,宋德海,韓巍,等.大學結構式體育教程[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6.
G8
A
2095-2813(2017)06(b)-009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7.092
東師青椒微計劃教師教學發展基金項目(課題編號:15B0QWJ014);吉林省教育廳2015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基于移動終端的公共體育課程泛在學習系統的研究與實踐。
王亮(1983—),男,吉林長春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學生體質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