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勤
摘 要:影響體育課教學質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師的習慣思維是很重要的原因,部分老師還是習慣憑經驗教學,在教學時對動作要領“講解”過細;對有紀律問題的學生“說教”過嚴;對技術動作“分解”過碎;對學生練習“自主”過度,等等。這就造成運動負荷偏低,體育課堂教學效能低效,學生體質增強難見起色。本文對以上四種常見教學現象進行深入的評析反思,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習慣思維;體育教學;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7)06-0010-02
一、“講解”過細,消磨學生耐心
1.情景回放
這是一節高一男生的足球課,教學內容:腳內側傳接球。做完準備活動后,教師開始講解腳內側傳接球的動作要領,徒手講解后,又結合有球的示范開始講解,然后又把掛圖拿出來,再說一遍動作要領……時間已過去了10分鐘。剛開始學生聽得很認真,都盯著老師,可是隨著時間地推移,一些學生開始竊竊私語,幾個學生開始推推搡搡……
2.應對策略
腳內側傳接球是足球技術中最基礎的技能,特別是高中學生,大部分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足球基礎,教師在講解時,只要重申動作要領即可,或直接和優秀生示范,邊示范邊講解,重點讓學生明確支撐腳的站位、踢球腿的擺動和踢球的部位,教師的講解示范只需1-2分鐘。應讓學生在各種練習中明確、體驗動作要領,以提高其運動技能。對個別基礎比較弱的學生,可以采用單個輔導或與優秀生組隊的方式進行提高。若大部分學生都出現同樣的錯誤,教師再停止學生練習,進行邊示范邊講解的形式重申動作要領。
3.評析反思
講解動作要領大家都知道要精講,可真正講解起來,一些老師總擔心學生沒聽清楚,怕學生沒聽明白,總要把動作要領揉碎了,重復講幾遍。要使學生聽明白,教師必須讓學生進行有效的聽講,讓學生做到三聽:“在聽、聽清、聽懂。”所謂“在聽”,就是當老師講解時要保證學生在聽你講話。老師講得再精彩,可學生沒在聽,也是無效講解。所以首先得有良好的課堂常規作保證。“聽清”,需要教師與學生保持合適的距離,教師講解時的語音要保證學生能聽到,吐字要清楚,語速不能太快。“聽懂”,教師講解時的用語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一些過于專業化的術語可以通俗化,抓住動作的要領進行歸納講解,不要通篇泛泛而講。
二、“說教”過嚴,打擊學生熱情
1.情景回放
這是一節高三年級女生籃球課,教學內容:繞障礙運球接行進間肩上投籃。上課鈴響后2分鐘兩個女生才急急忙忙從教學樓跑過來上課。體育老師非常生氣,嚴厲地批評了這兩個學生,余怒未消,然后又對全班同學進行說教,為了強化紀律,組織學生進行正步走隊列練習,這時時間已過去了13分鐘……再看學生,一個個無精打采,疲于應付,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2.應對策略
體育課上個別學生遲到,是經常會碰到的現象。在新學年開學的第一節體育課(引導課)上,教師就必須向學生說明體育課的課堂常規,向學生說清遲到、早退、請假的相關規定與處理辦法,使每個學生心知肚明。例如,遲到的學生必須跑步報到、向老師喊“報告”、說明遲到的原因、平時分酌情扣分等。或下課后把遲到的學生留下再處理,原則上不影響其他學生的正常教學。
3.評析反思
一些老師可能受“教師中心論”的影響,容不得學生犯錯誤,否則就覺得冒犯了教師的尊嚴。個別學生紀律出問題,就把余怒撒到全班同學身上,這是非常不可取的。教師要關愛每一個學生,就要從尊重每一個學生開始。體育課的教學質量需要有良好的課堂常規作保證,需要開展適當的隊列隊形練習,但每節課都需要嗎?這需要根據教材、學情來確定,而且時間不易過長。像前面所說的個別學生遲到,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遲到的原因,再作決斷,更不能轉嫁到其他同學身上去。學生出現紀律問題時,進行適當的說教是必要的,但需要把握好尺寸,特別是高三女生,由于高考壓力比較大,普遍對體育活動失去熱情,教師更應以鼓勵性的語言,多變、有趣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而不是依靠單純地說教,這樣往往會適得其反。
三、“分解”過碎,減緩學生技能形成
1.情景回放
這是一節初二男生的籃球課,教學內容:原地傳接球。教師講解示范后,讓學生徒手模仿蹬地動作,然后模仿伸臂動作,再模仿蹬地、伸臂連貫動作,學生持球練習幾次以后,又開始讓學生徒手模仿翻腕、撥指動作,一堂課下來,學生持球練習只有5分鐘。到集體傳接球比賽時,好多學生還是會丟球。
2.應對策略
籃球傳接球動作的技術難度不大,可以把“蹬地、伸臂、翻腕、撥指”幾個動作連貫起來進行徒手模仿,練習6-8次以后,就可以讓學生進行2-3米的近距離傳接球,逐漸加大傳接球的距離,再可以把腳步移動、運球、投籃技術結合到傳接球技術當中,提高它的應用價值。
3.評析反思
體育是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的,運動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必須通過多次、長時間的體驗、練習、再練習,才能從泛化、分化階段逐步過渡到自動化階段,在泛化、分化過程中出現錯誤動作、動作不連貫是很正常的現象,只要進行多元的體驗、練習,技能就能逐步得到鞏固提高。
四、“自主”過度,削弱學生協同發展
1.情景回放
這是一節高一女生的耐久跑課,教學內容:耐久跑全程跑技術、自主練習。準備活動后,進行800米計時跑。跑完后學生們很累,東倒西歪地躺在操場上。這時離下課還有20分鐘,教師登記完學生成績,催促學生起來去參加自選活動,但只有少部分學生開始活動,有的拿籃球去投籃,有的打羽毛球,但大部分學生三三兩兩地圍著聊天,老師看著也很無奈。
2.應對策略
800米計時跑,運動強度很大,不應安排在課的前半部分進行,前半部分可安排一些運動強度相對較小的運動項目,如籃、排球單項技術的學習,再進行耐久跑的計時跑。或在計時跑結束后,學生經過適當休息,再安排一些適合女生的集體練習(如墊上練習、游戲、球類練習等)。
3.評析反思
新課程倡導學習方式的轉變,但“自主”不等同于“自由、隨意”,“自主學習”必須具有明確的個人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必須在教師精心設計和指導下進行有序的學習,而不是學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些老師可能對“自主”“快樂”學習有所誤解,或者是為了單純的滿足少部分學生“玩”的意愿或者課前沒有進行精心的備課,而安排了學生“自由”學習,使課堂教學變得無味無序,課堂紀律逐漸渙散,甚至無法進行有效的教學。
所以我們教師要及時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學觀,挖掘體育各項教材的核心價值,才能創設出高效的體育課堂,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