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劍明
摘 要:在教學實踐中,嘗試在小學體操教學中開展了一系列旨在發展學生體能素質的微創新,力爭突破當前小學體操教學面臨的困境。
關鍵詞:小學;體操教學;體能素質;微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7)06-0029-03
小學體操類教材包含支撐、懸垂、滾翻、騰躍等多種形式的內容,對學生多種身體素質的發展能夠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但當前的小學體操教學除面臨“安全”風險的壓力,教材本身的特點也影響了課堂運動負荷的安排,使通過本項目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的優勢不能充分體現。針對這一問題,本人在教學實踐中,嘗試在小學體操教學中開展了一系列旨在發展學生體能素質的微創新,力爭突破當前小學體操教學面臨的困境,為廣大同行開展教學提供參考。
一、小學體操教學在發展學生體能素質上出現的常見問題
1.體操教學內容對發展學生某些體能素質存在“先天不足”
小學的體操類教學,著重發展的是學生的身體協調性、靈敏性、柔韌性、空間感覺等能力和素質。對于力量、速度、耐力等身體指標的發展比較欠缺,對于影響心肺功能發育也幫助不大。
另外,在進行體操項目的教學時,由于體操類教學內容具有動作難度大,學生不易掌握的情況,因此容易忽視發展學生體能。在課堂教學時,一個簡單的動作需要大量的時間去反復練習,才有可能被學生掌握,所以在進行這些內容的教學時,教師過多地關注學生學習、掌握技能的情況,從而忽視對學生體能素質的發展。
2.體操教學方法的陳舊單一對發展學生體能素質產生“連帶效應”
廣大的一線體育教師已經充分認識到學生體能素質的下降,大家也在體育課上盡可能地利用“課課練”形式安排一些素質練習。但在體操教學中如何平衡體操技能教學與發展體能素質的關系,在如何讓技能教學與素質練習很好地融合方面,不少教師還存在諸多困惑,還在苦苦尋找適宜的方法。根據筆者的走訪與觀察,很多體育教師在進行體操教學時,主要運用的方法依舊依靠教師的講解示范、學生的分組練習,學生學習的形式單一、內容枯燥,雖然最后學生掌握了動作,但鍛煉的效果很小。
3.體操教學設計的“劃片”意識對發展學生體能素質產生分裂行為
當前的體操教學和體能素質鍛煉大多數情況都是“兩張皮”,而未能將二者之間的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本質聯系充分的挖掘出來。體能素質鍛煉融合在體操學習之中,既能夠達到體操技能學習、掌握和提高的目的,同時也能夠通過合理的體操技能練習達到體能素質增強的目的。對此,筆者認為,身體素質練習一方面要能夠與不同年齡段學生體能素質發展的敏感期一致,同時還要充分考慮運動技能學習和提高的需要,有針對性地發展運動技能學習所需要的素質。
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在運動技能的教學上有所欠缺,為教技能而教技能,缺乏為技能學習奠定必要的身體素質基礎的意識,這樣對運動技能教學效果會有一定的影響。大部分教師在教學時主要的精力都在技術教學上,很少有教師考慮學生體能素質基礎,課上也把精力都用在了如何讓學生學習動作上,從而忽視與之相關的體能素質。
二、小學體操教學中發展學生體能素質微創新方法
1.整合法微創新
微創新思路:在體操教學中應有針對性地、有重點地發展專項身體素質。在小學體操課專項身體素質練習中,應選擇那些簡單、有效的訓練手段,這些手段必須在動作方向、幅度、速度、肌肉用力的大小、性質與體操動作相類似,選擇某些基本技術動作或者將某些基本技術動作編成組。譬如,在側手翻、手倒立等教學中應加強上肢、肩帶、腰背肌力量練習和肩關節的柔韌性練習,通過壓肩、轉肩、倒立推手、快速側手翻、快速靠墻擺倒立等的練習有助于提高手翻和頭手翻所需要的身體素質。在屈伸起一類動作中,主要發展腹直肌、背闊肌、肱二頭肌等肌肉的力量。通過仰臥二頭起,懸垂舉腿等練習,可促進肌肉的發展。
微創新案例:跪跳起教學。此項動作的技術特點與項目所需主要身體素質是協調、靈敏、力量等體能素質,在教學中可以模仿立定跳遠來訓練學生的靈敏、協調能力,以及下肢力量。具體教法設計是:
(1)跪立在墊子上,做擺臂壓腿提腰練習。目的是讓學生模仿立跳動作,從而熟悉跪跳起,發展學生的身體協調素質。
(2)同上練習,學生對面站一名同伴,雙手前舉,手心向下。練習者做完動作后要求手背去觸碰同伴的手心。目的是強化擺臂動作,牢記擺臂位置。
(3)將小墊子橫放,學生模仿立跳動作,跳過前面的小墊子。目的是發展學生的下肢力量,提高身體協調靈敏素質。
(4)將小墊子豎放,做上面練習,強化提升學生的各項體能素質,為跪跳起練習做好準備。
2.高頻法微創新
微創新思路:在體操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形式的變化和創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發展學生體能素質。我們可以增加小組分組數量、最大限度提高場地利用率;可以多采用分組活動和分散活動,無器械、無保護幫助任務的同學可以原地徒手練習動作,加大練習密度;可以在教學中合理組織和調動隊伍,避免學生過多排隊等待和變換隊形,減少無用時間,以增加學生活動機會和次數;還可以通過循環練習的方式,發展和提高學生體能素質練習的效率。
微創新案例:前滾翻教學。通過循環練習的形式減少等待時間,增加練習次數,發展學生相關體能素質。具體教法設計:
(1)教師講解示范前滾翻。
(2)學生集體練習,教師巡視指導。
(3)將學生分成三組,循環練習。
第一站:前滾翻練習;
第二站:發展腿部力量的相關游戲——雙腳跳過指定區域;
第三站:發展腰腹力量的素質練習——仰臥起坐。
課堂結束部分,也就是課尾的課課練時間,可以針對五大身體素質,把學生分為五組,定期做相關內容的循環練習。
耐力組:折返跑;
速度組:30米或50米快速跑;
柔韌組:體前屈練習;
靈敏組:在比較小的范圍內進行追人或進行鉆過“小樹林”的游戲;
力量組:可以做蛙跳、蹲起、俯臥撐、全蹲起等練習。
每組練習的數量及次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情況和本課的前期運動量靈活掌握。
3.輔助法微創新
微創新思路:在體操教學中有些項目會利用一些器械,如單杠、跳箱或者是肋木、體操凳、繩、桿等。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器械去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例如,在提高速度素質的時候,可以把單杠當把桿,雙手把桿,做斜撐快跑、高抬腿跑的練習;彈性橡膠帶中間繞過單杠系在練習者腰間,背向站立向前做抗阻高抬腿和后蹬跑練習,提高腿部力量。利用體操器材發展學生的功能性素質,如利用單杠發展學生的懸垂能力;利用雙杠發展學生的支撐能力;利用跳馬發展學生的騰躍能力。
微創新案例:跳上成正撐,前翻下教學。輔助器材:單杠+拉力繩。在單杠上固定拉力繩進行懸垂等功能性訓練,發展學生的胸、肩、腹、背、臀、腿的力量素質。其優點是場地小、器械簡單、動作靈活多樣,具體教法設計:
(1)懸垂雙臂劃船運動。單杠上固定長度合適的拉力繩,直臂握拉力繩兩端,身體筆直仰臥,與地面成45°,雙手如劃船姿勢緩慢向后,擴胸拉繩至最高點停留1-2秒后,緩慢還原動作。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斜方肌、背闊肌、肱二頭肌與三角肌等肌群的力量。
(2)懸垂雙腿俯臥撐。單杠上固定長度合適的拉力繩,雙腳搭在拉力繩兩端,雙臂伸直撐于地面,保持俯臥支撐姿勢,雙臂緩慢屈肘下壓身體,大臂與地面約平行,緩慢伸直手臂,還原到初始姿勢。目的是發展學生的胸大肌、肱三頭肌、三角肌的肌肉力量以及核心肌群的平衡素質。
(3)懸垂雙臂單腿前抬下蹲。單杠上固定長度合適的拉力繩,雙手分握拉力繩兩端,手臂伸直,與地面平行,微抬起一腿懸空,支撐腿固定緩慢下蹲。前抬腿保持伸直狀態,蹲到大腿與地面平行,緩慢站起。目的是發展學生的股四頭肌、臀大肌等下肢肌群的力量素質。
我們還要注重學生練習的趣味性,充分利用瑞士球、平衡墊、俯臥撐輪、實心球、懸吊袋等吸引學生參加鍛煉,讓學生了解各種器材的使用方法和鍛煉價值,充分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
4.組合法微創新
微創新思路:在體操教學中要善于發現體操類項目間的相互關聯情況,有目的地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機的整合。例如,在進行前、后滾翻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在做完前、后滾翻練習后,繼續向前做跪撐前行,為今后學習跳箱項目做好準備。低年級的學生進行爬行練習時,可以穿插進行“蝎子爬”,為今后的側手翻、倒立等項目做鋪墊。
微創新案例:前滾翻教學。在進行此項教學時,可以在學生初步掌握動作后,在各組練習的前方3~5米處放置一組小墊子,長度約5米,做完前滾翻練習的同學繼續向前走,到小墊子處進行跪撐前行練習。目的是通過跪撐前行的練習,讓學生熟悉手臂支撐、屈膝繃腳尖、壓膝前送等動作,為今后的跳上成跪撐,跪跳下項目做好準備,同時發展學生的上肢力量,提高身體的協調、靈敏素質。具體教法設計是:
(1)教師講解示范前滾翻。
(2)學生分組練習前滾翻-跪撐前行5米。
(3)教師指導、檢查。
(4)針對學生錯誤動作進行糾正。
(5)繼續分組進行前滾翻-跪撐前行練習。
5.互補法微創新
微創新思路:通過對體操類教學內容的梳理,根據教學內容有目的地選擇可以搭配的游戲、小練習等,既保證教學內容的順利實施,同時又對體能素質有所鍛煉或進行補充,即教學內容與鍛煉內容相互補充。在進行爬行、滾翻類的教學時,練習的同時可以搭配“快快跳起來”的小游戲,一是增加運動量,二是發展學生的下肢力量。盡可能做到技術教學、發展體能、全面鍛煉身體多舉并重。
微創新案例:仰臥推起成橋教學。此項動作主要發展學生的柔韌性、腕、臂、肩帶和腰腹的肌肉力量。為了達到教學內容與鍛煉內容的互補性,使學生體能得到全面發展,可采用的教法設計:
(1)基本部分的游戲環節設計了“障礙比賽”,該游戲由平衡區、軟梯步法區、爬行區、跨跳區組合而成。
平衡區是一段長3~5米的平衡橋;軟梯步法區是由5~6米軟梯組成;爬行區由6~8塊體操墊首尾相接而成;跨跳區是由橫放的折疊體操墊組成。通過平衡走、步法靈巧訓練、爬行、跨跳組合練習,發展了學生的腰腹及下肢力量,提高了學生的平衡素質和敏捷素質,彌補了主教材“仰臥推起成橋”發展上肢力量的單一性和練習密度較小的不足,對主教材體能素質的發展進行了互補。
(2)結束部分的課課練環節設計了鴨子走練習。該練習不僅發展了學生的下肢力量,同時又使背部緊張的肌群得到積極主動的拉伸放松,實現了教學內容與鍛煉內容的互補。
6.追隨法微創新
微創新思路:根據本節課體操教學內容所需的體能素質,相應的安排與之相符合的體能素質練習或游戲,即體能素質練習緊緊追隨主教材。目的是通過多種練習方式增強學生相關的體能素質,為完成技術動作做好保障。
微創新案例:跳上成跪撐,跪跳下。本課內容所需的體能素質主要有上肢力量、腰腹肌力量。因此本課的輔教材我安排了鉆過山洞的游戲,方法是讓學生分組成俯臥支撐姿勢,臀部高抬,游戲開始后從排頭開始鉆過山洞,然后迅速跑回將自己的小墊子放到隊尾,自己做好俯臥支撐后喊下一名同學的名字,下一名同學按同樣方法繼續。這個游戲的目的是對本課要發展學生上肢力量、腰腹力量目的的延續,最終達到在技能教學的同時發展學生體能素質。
參考文獻:
[1]廖婷,鄭偉濤,李丹陽.核心穩定性、功能動作與青少年身體素質表現的相關性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5).
[2]林劍,關于初中生體能發展的幾點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5(11).
[3]王建剛.技能教學中“素質練習”有效性的探討[J].運動,2015(12).
[4]黃毅.運動技能教學的有效策略[J].運動,2013(5).
[5]毛振明,加強課內鍛煉提高健身實效[J].體育教學,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