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華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00)
摘 要: 教師主體的“愛”與“豐富”是鮮活思想政治教育類課堂的關鍵。 “愛”是情感性的激勵,體現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生動交往,“豐富”要充分展現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內容的多重性質與立體內容,從而激發個體思考,積極彰顯個體理智能力。“愛”與“豐富”的展現阻礙與路徑并存,其中,“愛”的基礎建構、“愛”的功能發揮、“豐富”的具體展現是關鍵所在。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類 “愛” “豐富”
從教育整體過程而言,課堂是課程落實的最主要、最有效的場所,課程設置比課堂更重要,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品質決定課程實施狀況和教學質量,最終決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伴隨著社會轉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主體實踐意識覺醒進入到了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發展新時期,如何保持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鮮活性,發揮課堂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教師主體的“愛”與“豐富”將發揮關鍵作用。
一、“愛”與“豐富”的內涵
劉鐵芳認為,理想的教育乃是基于愛的交往的自我豐富,“愛”與“豐富”構成我們重新審視基礎教育的兩個基本維度。根據劉鐵芳的觀點,“愛”發生在人與人的真實交往之間,“愛”一定需要人的真實回應。“愛”的具體表達形式是關注與期待、尊重與理解、支持與促進,由此形成人與人之間的緊密關聯。愛的教育不僅是直接的孕育個體的愛與積極樂觀的生命情態,而且是在個體積極生命情態中孕育個性的心智。總的來說,“愛”是情感性的激勵。“豐富”則體現在激勵個體思維,激活個體心智,積極彰顯個體理智能力,促成個體的自我發現與自主成長過程之中。在具體的教育內容中,“豐富”包括同質性、異質性和同一內容的縱深性擴展。總的來說,“豐富性”是智識發展的基礎,個體的發展始終在“愛”和“智慧”兩個層面展開,確保學生在“愛”的交往中得到自我的豐富。大學階段,“愛”的建構更具艱難性,且重在理智性的擴展,是在“豐富”中滲透“愛”,這應當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課堂建構的基礎框架與評價基準。
二、思想政治課堂中的“愛”與“豐富”
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生存生態的復雜性、多變性導致“愛”與“豐富”展現的艱難性。綜觀以往的研究,在“愛”與“豐富”上早已提出了許多有價值且可行的觀點,如教學態度是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學內容要貼近社會、貼近生活,教學方式要實現多元創新,教學載體的豐富性要進一步增強等。這些觀點和建議蘊含了“愛”與“豐富”的必要內容,但在實際課堂上,均存在內涵深入不足、展現發揮不夠等問題,導致在課堂教學“愛”和“豐富”實踐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化、膚淺化,從而遮蔽了其功能與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的“愛”,從課堂主體-教師來看,課堂施展的核心在于“人”的生動實踐,“愛”的施展與給予也在于具體的教師教學實踐行為,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從課堂主體-學生來看,有“愛”的展現標準是有學生的生動回應,學生對老師有親熟感,學生個體全身心投入。真正的教學不是例行公事,而是人與人的交往,是以活躍的心靈喚醒心靈的活躍,是以卓越的生命激勵生命的卓越,以不斷地閱讀、思考與創造性的學問與教學實踐,保持對年經生命積極向上、蓬勃生長的欲求與狀態的感受。有一種理念對如何實踐“愛”可能有所增益,即如何在課堂上,使對學生如何學的關注大于如何教的關注。學生如何學,教師應該有所感觸,學生應及時回應,沒有回應即不存在“愛”的實踐,更不可能實現教育實踐。
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如何“豐富”,應涉及這樣幾個方面問題的思考與實踐:一是對課程的功能和價值的認識。在一定的范疇之內,思想政治教育類課堂除開思想性、政治性外,應與文史哲其他課程具備同樣的性質,即要充分發揮其展現性、思辨性、應用性和人文性等方面的功能和價值。二是課程內容的深度與廣度。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應是開放性的、有生命力的、生活化的、可辨析和探討的,內容應該是系統而廣泛的,而不是偏狹的、固化的、單一的、封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如果聚焦了社會,關注了現實,深切回應了學生關心和困惑的問題,理論成了指導認識和生活的理論,理論之下有豐富的內容建構基礎,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就豐富和鮮活了。
三、“愛”與“豐富”實現的阻礙與路徑
思想政治教育類課堂“愛”與“豐富”的具體實踐,無疑要遭遇一些認識上的不足和教學上的困難。教師務必明確的是,在不斷豐富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對“愛”與“豐富”的理解應該是逐步遞進的,可以實施的范疇與平臺也是逐步擴大的,其阻礙與路徑并存。
“愛”的基礎建構。“愛”不僅是情感的投入,更要有趨于理性的認同。要達成“理性的認同”,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完善認識和行為:一是對教學主體的充分理解或闡釋。在具體課堂情境中,教師作為主體要在認識層面達成對教師個體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教師個體與課堂上作為整體的學生、教師個體與學科掌握的程度、課程目標等之間的互動關系上有深入的認識。二是學科內容的人文化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政治性的存在是一種客觀需要,也是其產生的本源,但與其人文化的取向并不相悖。要展現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體現在是否以生活為中心,是否注重潛移默化的熏陶,是否回應了青年學生內心所訴求的關鍵問題,是否對應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現有教學中,情感的投入并不缺乏,但在如何與學生共同建構理性認同上缺乏思考,內容設計和方式方法上缺乏思考和創新,有待進步與發展。
“愛”的功能發揮。情感的投入和理性的認同,不是討好式的態度與行為,也絕不是缺乏智慧而浮于表面的諂媚與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類課堂中,不僅廣泛存在“討好式”的情感泛濫,而且遍布波瀾不驚的虛假認同,教師憑此躲避性地完成教務任務,學生依此獲得學分,極大地貶低了“愛”的價值。“愛”功能發揮的終極目的,應該是以卓越的靈魂培育靈魂的卓越,以教師個體積極生命的情態中促成學生個性的心智的完善,從而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彼此成全。思想政治教育類課堂是培育學生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的核心素養的“能動”機制的主渠道和主平臺,在學生的人文底蘊、健康生活、責任擔當、社會創新等方面的激勵與培育發揮著關鍵作用,教師在課堂上的以身示范,即在課堂上展現這些素養所蘊含的力量顯得特別重要,如果“愛”的展現只是一種討好式的成全,那學生被激發的只是對課堂的“憐”,是對“愛”的功能的完全遮蔽。
“豐富”的具體展現。課堂比課程重要,課程的目的是客觀的,課程目的的達成,需要通過課堂的教學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類課堂的“豐富”,大部分責任在教師主體的“引導性”發揮,這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否在教師的“引導”下實現了“主動性”的即時發揮,即在課堂上,師生的互動是否真正體現了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交互前進的過程;二是教學內容的展現是否遵循了來源于生活與現實、歸結于理性與升華的認知規律,其內容展現過程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鮮活的、建構完整的;三是教學理念和方式上是否體現了課程的思辨性、展現性、應用性和人文性等功能和價值,在具體的展現形式上,有古今結合、史論結合、中外結合、史實聯系、繼承與創新等教學指導方式。
當然,思想政治教育類課堂教師主體的“愛”與“豐富”的具體展現,是理想課堂的具體展現。與其他課程相比,思想政治教育類課堂在課堂性質和實踐基礎上有其特殊性,甚至可能難度更大,在實踐過程中可能遭遇更多的阻礙,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類課堂也許并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但教師要想在思想政治教育類課堂上成為真正的教育者,“愛”與“豐富”既是起點,又是終結所在。
參考文獻:
[1]劉鐵芳.愛與豐富:重新認識基礎教育的兩個基本維度[J].教育研究,2016(7):52-60.
[2]張傳燧.關于中國教育史研究與教學的幾個問題[J].2010(5):42-46.
[3]袁本新.新常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5(8):30-33.
[4]齊勇.因時而變,思政課教學要切中肯綮——對“90后”教育對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4):88-89.
[5]王艷飛.國外思想政治教育對我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啟示[J].學理論,2016(4):245-246.
基金項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解釋學視角下的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創新研究(17D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