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曉
摘 要:會計工作特點以及中職學校自身的問題使中職會計專業實訓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本文從中職會計專業實訓教學現狀出發,對提高專業實訓教學效果的措施和方法進行了探索與思考。
關鍵詞:中職學校 會計專業 實訓教學 改革
會計工作具有政策性強、操作性強、理論性強、保密性強的特點,所以會計實訓教學工作非常重要。但是中職會計專業實訓教學存在著諸多問題,實訓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加強會計專業實訓教學效果,是中職學校專業教師無法回避的課題。
一、中職會計專業實訓教學現狀
在會計專業建設過程中,筆者學校教師充分利用骨干教師國家培訓、省級培訓的機會,與兄弟學校的專業教師進行交流。普遍認為中職會計專業實訓教學面臨如下境況。
1.中職生文化基礎普遍較差,教學效果有待提高
中職學生文化基礎單薄,而會計工作的特點決定了會計職業教育必須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能并重,學生必須同時掌握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能,這給會計專業教師帶來很大壓力。
2.會計專業的校企合作大多名不符實,只停留在淺層合作上
由于會計工作具有保密性強的特點,企業不愿意與學校開展會計方面的校企合作,專業教師和學生很難獲得真實的會計職場體驗,不利于開展會計專業實訓教學。
3.缺少具有會計實務經驗的“雙師”型專業教師
目前中職學校會計專業教師大多是大學應屆畢業生,雖然具有較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體系,但缺少會計職場體驗,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涉稅事務、細節性業務處理知之甚少,“雙師”素質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4.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脫節
當前,會計職業是熱門職業,很多職業院校開設有會計、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等會計類專業,會計專業畢業生供大于求。畢業生就業調研數據表明,會計專業畢業生主要在小微企業就業,就業崗位主要是會計、出納、商務文秘、統計等,會計對口就業率不超過20%。因此亟須改革優化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兼顧非對口就業學生的技能訓練。
5.選用的教材不盡如人意,教學內容與工作實際差距大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據以開展教學活動的教學材料,是課程教學內容的載體。目前使用的會計教材帶有明顯的學科教材的特征,教材體例、教材內容與職業崗位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脫節,制約了教師全面開展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改革,很有必要補充實訓輔助教材,或者直接編寫有針對性的項目教材和任務教材。
6.實訓設備設施不足,某些實訓軟件是雞肋
很多學校會計專業實訓條件差,實訓崗位不夠。有些學校買來的實訓軟件雖然內容豐富全面,但內容太多太難,沒有配套的實訓教材,實訓項目與選用的教材不兼容,而教師又沒有能力對實訓軟件進行二次開發,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成為實訓教學中的雞肋。因此很有必要補充與實訓軟件配套的實訓輔助教材,提供充足的諸如憑證、賬簿、報表等實訓耗材。
二、會計專業實訓教學改革的探索
1.優化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加強教材建設
優化課程體系,就是要通過調研確定會計專業的主干課程。研究表明基礎會計、財經法規、企業財務會計、會計電算化、納稅實務五門課程對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能力至關重要,應將其作為核心專業課程,要排足夠的學時。
改革教學內容,要有針對性地把小微企業的常規業務內容和技能作為教學的重點,強化貨幣資金業務、往來業務、存貨進銷存業務、涉稅業務、財務成果業務、編制會計報表等核心內容的實訓。
加強教材建設,就是對主干課程和重要的業務技能,開發編寫相關的實訓教材進行補充和強化。比如開發基礎會計實訓、會計電算化實訓、進銷存實訓、納稅實務實訓、會計綜合模擬實訓等校本實訓教材。
2.探索會計實訓教學的“四段進階實訓”模式
第一段:隨堂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理實相融,在做中教,在做中學”。教師在技能操作演示的過程中講解專業理論,學生在完成具體的仿真操作任務過程中學習掌握專業理論和操作技能。
第二段:核心專業課程實訓周。對于基礎會計、企業財務會計、會計電算化、納稅實務等專業核心課程,在當期授課教學結束前安排一周時間,其他課程停課,專門做一周該課程的實訓教學。這個實訓周既是對該課程的一個技能強化訓練,也是對理論知識的梳理和復習,對培養學生關鍵能力至關重要。
第三段:綜合模擬實訓。安排在第四學期,模擬一個一般納稅人的小微工業企業一個月的全盤會計工作,實訓內容包括:了解企業概況,明確選用會計政策如何銜接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設置賬戶,包括總賬、明細賬、日記賬、備查賬;填制和傳遞會計憑證;登記賬簿;資金收付業務、往來業務、存貨進銷存業務、經營成果業務核算;編制納稅申報表和會計報表;整理裝訂會計檔案。由于中職會計畢業生主要就業于小微企業,小微企業常常只有一個會計,需要會計一人獨當一面去處理。因此在設計實訓內容時一定要突出小微企業的常規業務,包括貨幣資金核算、往來核算、存貨進銷存核算、成本與財務成果核算、涉稅業務核算等。
第四段;頂崗實習。第三學年是頂崗實習的時間,由學校安排到有合作關系的企業進行頂崗實習。通過頂崗實習,使學生了解社會、融入社會,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溝通協調能力,讓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其目標就是培養學生成為具備一定人文素養,熟悉財經法規,掌握會計核算知識和技能,具有會計業務處理能力和會計軟件運用能力、良好職業道德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會計專業人才。
3.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推行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用場景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項目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等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務求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選擇適用的項目教材或者輔助實訓教材,積極開發編寫一些配套的校本實訓教材。
4.實施以評價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考核評價模式
對學生的學習成績評價,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平時成績與技能成績及理論學習成績相結合,學生、教師、企業多元主體參與相結合。比如在專業課程學習成績考評中,平時的實訓、作業、學習態度等過程性評價成績占30%,體現過程和結果性評價的技能實訓成績占30%,期末理論考試成績占40%。
5.應用現代教學手段,用活用好數字化教學資源
要求教室和實訓室都要配備多媒體教學系統,電腦機房配備必需的會計實訓軟件和數字化教學資源。現代教學手段和數字化教學資源可以提高會計實訓教學效果。
三、對會計專業實訓教學的思考
1.面對學生文化基礎較差的現實,教師不要怨天尤人
學生文化基礎差,教師要勇于面對現實,能做的就是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認真開展教學改革,秉承“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和“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理念,不斷改革、優化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評價模式,在注重理論教學的同時強化實訓教學,使人才培養對接人才需求,努力提高教學效果。
2.加強校企合作,為師生提供真實的職場體驗
校企合作是發展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途徑,也是開展學校、行業企業、學生多元評價模式的重要一環,是提高職業教育效果的重要外在條件。加強校企與合作,可以使專業教師參與專業實踐,開闊視野,促進專業教師提高專業技能和實訓教學能力,進而促進整體教育教學效果的提高。
3.教師要自覺提高“雙師”素質,提升專業實踐能力
教師不能一本書讀到老,要將“活到老,學到老”的古訓作為自己的自覺行動。除了校企合作、“國培”“省培”進修培訓、參與會計實訓場室建設、參與教材和教輔資料的編寫之外,教師還應虛心向會計實務工作者學習,熟練使用常用的會計機具和實訓軟件及設備,更新專業知識和技能,追蹤了解財經最新動態,特別是會計、稅收方面的新政策,及時更新和充實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的內容。
4.人才培養要準確定位,對接市場需求
學校要根據畢業生主要就業崗位群和主要就業于小微企業的特點,找準專業定位,制定科學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優化課程體系。課程設置在培養學生具備較好的會計專業素養外,還要兼顧其他非對口就業學生,設置商務文秘、營銷、倉管、自主創業等其他課程。通過改革優化課程體系,使學生學以致用,盡可能減少學非所用的情況。
5.按照崗位需求,整合改革教學內容,開發校本教材
在整合教學內容時,要從畢業生就業崗位的需求出發,與其對征訂教材內容進行修修補補,不如有針對性地開發校本教材。筆者認為,學校要做好開發校本教材的統籌規劃,通過行業專家研討會,提煉重要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及應具備的職業能力,突出專業工作過程,有針對性地開發校本教材。這樣會使專業實訓教學更有針對性,更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效果才會更好。
6.學校要不斷充實實訓設備設施,滿足專業實訓教學的需要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有效開展會計專業實訓,就要配備必要的仿真實訓環境和實訓耗材,建設與辦學規模相適應的仿真手工會計實訓室、會計電算化實訓室和綜合模擬實訓室,購置會計憑證、賬簿、報表、納稅申報表等實訓耗材。
參考文獻:
[1]趙榮敏.中職會計專業實訓教學改革探索[J].現代經濟信息,2016(13).
[2]陳文雅.淺談市場定位下中職會計專業課程的設計[J].廣東教育(職教版),2010(5).
[3]張利.中職會計專業實訓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科技教育,2015(27).
(作者單位:海豐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