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荔丹

[摘 要]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日益增大,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普遍關注。大學生的不合理觀念和非理性思維具有要求事物過于絕對化,評價事物過于概括化,結果預期過于糟糕化三個特征。因此,通過分析情緒ABC理論,大學生要善于接納自己,勤于自我負責,樂于包容忍讓以及勇于面對失意,從而培養大學生健康心理和理性信念,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關鍵詞] 情緒ABC理論;大學生;非理性思維;理性信念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很多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調查顯示,大學生中有近1/3的學生存在心理抑郁、情緒焦慮、強迫癥狀、人際關系不良、人格障礙和精神疾病等心理問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普遍關注。運用科學的理論,培養大學生健康心理和理性信念,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成為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當務之急。
一、情緒ABC理論的闡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了情緒ABC理論。該理論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及行為后果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是誘發性事件A(activatingevent),而引起人們情緒及行為反應的直接原因是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和想法B(belief)。
埃利斯關于人的本性的觀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們的思維有時候是理性的,有時候也可能是非理性的。當人們按照理性去思維和行動時,就會心情愉快、精神振奮、充滿活力和行動高效。
2.一個人的情緒與思維是相伴而生的,不合邏輯的思維往往會造成人們情緒上的困擾。
3.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或多或少地具有不合理的思維與理念。
4.人們的思維往往借助于語言,如果一個人經常發表消極言論,其不良情緒就會無法得到排解。
一個人的心理情緒與其對事物的觀點看法密切相關。合理的思維觀念往往會產生積極的情緒反應;而不合理的思維觀念則恰恰相反,往往會導致不良的情緒反應。比如,小華和小明兩人由于交通擁堵,早晨上學遲到了。小華可能會想“自己早晨起床不夠及時,以后上學早點起床”,產生積極樂觀的想法。而小明可能會認為“我今天真是太不順了,以前早晨上學都不堵車,怎么就今天堵車”,產生消極悲觀的想法。由此可見,面對早晨上學遲到同一件事情,之所以小華和小明兩人產生了不同的情緒反應,是因為他倆對同一事件持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
二、大學生非理性信念的主要特征
通過分析大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心理和行為表現,我們可以發現其非理性思維觀念主要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一)對待事物過于絕對化
對待事物過于絕對化是指大學生看待某一事物往往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點,片面地認為該事物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這種思維習慣特征一般是與“必須”和“一定”這類詞聯系在一起,如“我一定要當學生干部”、“我必須考年級第一名”等等。這是一種不合理的絕對化要求,原因在于客觀事物的自身發展規律是不依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二)評價事物過于概括化
評價事物過于概括化是一種以偏概全的非理性思維方式的表現,就好像是通過一個人的外表長相來判定其人品好壞一樣。這種思維方式僅僅根據事物的個別特征確定事物的本質或全部特征,通過某一方面來評價整個事情。這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暈輪效應”。例如,有的大學生在就業中遇到挫折就認為“不是985高校畢業生,沒有用人單位愿意錄用”、“四年大學白讀了,前途渺茫”。
(三)結果預期過于糟糕化
結果預期過于糟糕化是對某件事情的可能結果夸大化、極端化,甚至產生一種過分糟糕的心理預期。例如,“我掛科了,畢業證可能拿不到了”、“我大學英語六級考試沒有通過,同學們都看不起我了。”這種想法是非理性的,一個不好的結局并不意味著世界末日。如果一個人堅持這樣的觀念,當遇到挫折時,就會陷入不良的情緒體驗之中。
三、非理性信念案例的自我剖析與感悟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大學生們應該時常反省自己,用合理觀念和理性思維來取代“要求絕對化”、“評價概括化”和“結果糟糕化”等非理性思維觀念。
我擔任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試驗161班的學習委員一職。有一次,我們學院組織開展英語單詞競賽活動,輔導員黃老師安排我做好競賽準備工作。為了選拔參賽隊員,我設計了一個自認為比較合理的選拔方案,征求大家意見時,有的同學不同意我的想法,認為方案不可行。在最終決定參賽人選時,個別同學不聽從我的安排,其他班委也不配合我的工作,我們之間發生了爭辯,后來不得不去找輔導員老師調解商定。最終,輔導員同意我的選拔方案,我們班也在英語單詞競賽中取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從那以后,我感覺有些同學故意疏遠我,我覺得特別委屈。現在,每當班級開展集體活動的時候,我的情緒就開始焦慮,怯于與同學溝通交流,心理情緒低落,精神也萎靡不振。
通過學習情緒ABC理論,我認識到:我對英語單詞競賽的非理性思維觀念造成我心情郁悶,并非是英語單詞競賽這一具體的事件本身。在這一事件中,我發現自己存在幾個不合理的想法:
1.我是班級學委,同學們應該服從我的安排。
2.我為班級服務,同學們都要尊重我的意見。
我對英語單詞競賽事件兩種不同的認知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結果。即:
英語單詞競賽事件兩種不同的認知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結果表
由此,我體會和感悟到:任何心理困境都是自己造成的,是高興還是失落、是痛苦還是快樂和是焦躁還是寧靜等等,這些情緒反應都由個人本身的思維慣性決定。不同的思維觀念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著力提高認知水平,構建合理思維結構,樹立正確思維觀念,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質。
四、大學生培養理性信念的策略探究
埃利斯認為,人的生活方式具有兩種傾向,一種是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種是非理性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大學生要發展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成為一個慣于理性思維的人。
(一)善于接納自己
理性思維的人能夠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能夠全面客觀地了解自己。一方面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另一方面能夠發現自己的不足,正確對待存在的問題。對于大學生來說,不要以一次考試的失敗來評價自己的成敗,要樹立科學的衡量標準和長遠的奮斗目標。
(二)勤于自我負責
理性思維的人能夠積極地對自己的生活負責,能夠獨立解決問題,也能主動尋求幫助。對于家庭困難的貧困大學生,一方面可以主動申請助學貸款;另一方面積極努力爭取獲得獎學金,同時還可以主動尋找勤工儉學的機會,通過各種渠道,開源節流,減輕經濟壓力。
(三)樂于包容忍讓
理性思維的人能夠樂觀地包容別人的缺點和誤解。“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讓和退卻并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理智和冷靜的象征,向后退一步,有可能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細節決定成敗,度量成就偉大。在人際交往中,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包羅萬象,博采眾長。
(四)勇于面對失意
理性思維的人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所處環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敢于接受“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的事實。失意的時候,只有勇于面對,才有希望和未來。如就業面臨困難時,大學生要秉持“一顆紅心兩種準備”的心態,勇敢迎接挑戰,坦然面對失敗。
總之,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要保持理性的信念、樹立合理的觀念、培養理性的思維,積極抵御和主動應對不良情緒對自己的影響,成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大學生。
[參 考 文 獻]
[1]張延華.艾利斯ABC理論的應用及對大學生教育的啟示[J].浙江青年專修學院學報,2010(3):24-27.
[2]李明.改變不合理信念—ABC理論在學校教育中的運用例談[J].中小學德育,2016(3):69-70.
[3]郭念鋒.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柯燕.基于理性情緒治療法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太原學院學報,2016(9):63-65.
[5]李向東.運用ABC理論解決中學生的心理情緒問題[J].班主任,2009(8):34-35.
[6]百度百科.情緒ABC理論.[EB/OL].http: //baike.baidu.com /link?url=SAucLPMVHX1LeCh3ZzN9ZMnogLYgRLJosuRS6D5nu0ZoJLXeFA2zfjrAzD4TQ-XhoLhqAyQosPDOyzT-Tvgs8mddePkf6ANPKQpg5TADIS_N3nHOC7paz_QMhrkaYWHq.
[責任編輯:高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