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雪茹
摘 要:年來特色農業得到了較快發展,但仍存在諸如特色主導產品較少、加工層次較低、科技支撐不足、發展資金匱乏、風險規避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鑒于此,該文著重從加大科技支撐、培植龍頭企業、著力推廣品牌、完善服務體系建設、拓寬融資渠道、加快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對策建議,對提升特色農業發展水平、推動新農村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思考
一、背景
2013年9月市委四屆三次全會開縣被劃入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按照重慶市委、市政府五大功能區定位,開縣溫泉鎮因地制宜,結合山地資源豐富的實際情況,適時調整農業產業發展方向,將傳統種養殖業轉移到發展山地特色效益農業上來。
二、做法
(一)科學制定規劃,理清特色農業發展思路。立足溫泉的發展定位,高標準、高起點的編制山地特色效益農業園區發展總體規劃及控制性詳規。充分利用沿途的山地、林地資源,以降低養殖戶養殖成本,提高效益為出發點,形成整體規模產業鏈,為現代農業建設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深入宣傳動員,調動農民建設園區積極性。園區建設以來先后多次組織領導干部、群眾代表到現代農業發展先進地區考察學習,解放思想,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多次組織養殖大戶現身說法,對比算賬,用實實在在的效益吸引帶動農民參與園區建設。兩年來,共有3000多農戶參與園區特色養殖產業發展,成為山地特色效益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的主力軍。
(三)引進龍頭企業,推行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園區建設堅持以企業為龍頭、以農民為主體、以產業為紐帶、以效益為中心,吸引科技含量高、展示性強、帶動能力大的龍頭企業入園建設。引進龍頭企業3個:一是重慶眾邦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重慶旭暉牧業有限公司、重慶馗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龍頭企業強力帶動下園區農戶積極投入參加特色養殖產業發展,養殖規模形成良好的示范帶動效應。
(四)推進機制創新,促進特色農業快速發展。一是探索土地流轉新模式。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推動土地向種養大戶、龍頭企業、合作社組織有序流轉,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二是加大產業資金扶持。積極爭取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政府對在園區內建設標準化、規范化羊場達到200平米以上的戶以獎代補的方式補貼4萬元。同時為園區養殖大戶積極爭取到國家貼息貸款。
三、效果
(一)生產經營機制逐步完善。園區山羊產業采取“龍頭公司+農戶”的模式,以企業為龍頭,建基地、帶農戶、拓市場、促銷售,基本形成了從技術、生產、加工到物流的產業鏈條,促進了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重慶旭輝牧業有限公司萬頭種羊基地推行“核心區+輻射區+帶動區”的連接機制,輻射帶動金龍、金霞村周邊農民發展標準化山羊養殖場20戶,總產值500萬元,帶動農民增收300多萬元。
(二)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成立園區建設領導辦公室,邀請大批專家全程參與園區的規劃設計和建設生產,并在園區建立實驗示范基地。重慶馗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立足于野生動物的仿生態人工訓養,先后成功實現了大鯢仿生態繁殖,野香豬、竹貍、豪豬、藏獒等野生動物的人工繁殖和商品化飼養技術的突破,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特種養殖行業的技術領導者。目前,已研發出大鯢超高壓冰凍干粉、化裝品“美鯢蔻”和大鯢膠原蛋白口服液等系列產品。開縣“三峽大鯢”品牌大鯢食品成為2016年“神十一”宇航員食品。
(三)示范帶動效應日益增強。隨著園區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發展水平的逐步提升,溫泉鎮山地特色效益農業示范園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日益增強。2014年該鎮山地特色效益農業示范園區被提升為重慶市級農業示范園區。
四、啟示
(一)資金投入少,園區建設基礎薄弱。一是園區建設起步不久,大部分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主要體現在:園區內道路等級差、污水和糞便處理設施不完善、畜灌溉系統及禽飲水無保障、綠化亮化不健全等。因此需交通、水務、環保、林業、建委、電力、農業開發在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二是農業產業屬長線投資,周期長、體量大,導致企業工程建設資金、企業科研資金捉襟見肘,后續投入乏力。因此需納入中長期投入計劃,在涉農項目及專項資金中予以重點傾斜和支持。三是沒有對園區成立專門的管理班子,在經費運行上由鎮政府向上級爭取,沒有形成有效的保障機制。因此需上級建立健全園區的管理體制和機制,確保園區正常運行。
(二)制約因素多,企業發展后勁不足。一是園區多數土地及林地是以企業租賃流轉的形式獲得,因此所有建構筑物均辦理不了權屬登記,導致業主一方面不能以產權的方式融資,制約了其發展壯大。二是由于園區實行規模化養殖,對飼料、牧草的需求量巨大,為切實解決養殖場(戶)飼料、牧草問題,旭暉牧業計劃在工業園區建一個年生產量達5萬噸的顆粒飼料加工廠,建成后一方面完全解決全縣的畜禽飼料需求,另一方面也可向外銷售,提高經濟價值。三是農產品附加值偏低,組織化程度不高,靠自身水平和能力難以形成可持續的市場地位。因此需為特色農牧產品構建購銷平臺,指導成立特色養殖專業合作社,完成知名農產品品牌的注冊,提供多渠道的銷售網絡。四是養殖企業風險大,保障乏力。
參考文獻:
[1]李忠香.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探討[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