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摘要: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在執行過程中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和調整,制度體系日趨成熟,其對收支來源以財政資金為主、財務管理以預算管理為主的事業單位的作用尤為突出,促進了事業單位會計核算方式、財務管理水平和內控體系建設的發展。然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仍存在與事業單位會計核算方式沖突、支付過程電子化程度不高、支付監督機制有待完善等問題。文章對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現存問題的形成原因及應對策略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國庫集中支付;事業單位;預算管理;電子化;監督機制
一、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概述
(一)國庫集中支付釋義
國庫集中支付是依托于單一賬戶體系,將納入財政預算管理的財政性資金支出全部采用國庫集中支付方式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勞務供應者或用款單位。其支付方式主要有財政直接支付和財政授權支付兩種。
(二)國庫集中支付的重要性
國庫集中支付依托于單一賬戶體系將所有財政資金納入統一的財政業務信息管理平臺實施管理。財政資金的支付方式由“層層轉撥”轉變為“直接支付”,避免了財政資金在各個預算管理環節的沉積,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對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強化財政監督、規避資金收支風險均有重要作用。
(三)事業單位施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成效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在執行過程中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和調整,制度體系日趨成熟,其對收支來源以財政資金為主、財務管理以預算管理為主的事業單位的作用尤為突出。
1. 規范了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方式
在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下事業單位的會計科目作了相應的調整。如“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科目用于核算事業單位根據財政部門批復的用款計劃收到和支用的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而“銀行存款”科目用于核算事業單位存入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各種存款,從而明確區分了事業單位不同資金來源的收支模式。
2. 提升了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水平
在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下事業單位在商業銀行開設的零余額賬戶和專用存款賬戶統一納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財政資金的存儲、支付和清算均通過國庫單一賬戶體系。財政資金支付依據財政預算、項目進度、用款計劃分為財政直接支付和財政授權支付兩種方式進行,從而提高了資金運行效率和使用效益,促進了預算管理模式的完善,進而提升了財務管理水平。
3. 完善了事業單位的內控體系建設
收支業務控制是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重要環節,隨著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實施與推進,事業單位的收支業務內控制度逐步健全,財務收支審批制度、銀行賬戶管理制度、貨幣資金管理制度、公務卡使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實施使事業單位的風險防范意識和收支業務風險防控水平顯著提高。
二、事業單位國庫集中支付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國庫集中支付與事業單位會計核算沖突有待解決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采用收付實現制為基礎進行預算收支管理,事業單位會計核算一般也采用收付實現制,理論上兩者是協調統一的。然而事業單位有相當部分的經濟業務按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相關規定采用權責發生制核算,從而衍生出相關的應收賬款、應付賬款、預收賬款、預付賬款及其它往來款項的會計核算。會計核算方法的差異導致了國庫集中支付按實際支出金額計量的支出數與事業單位會計核算時按經濟業務實質計量的支出數不一致,從而造成國庫指標結余數與財務報告結余數的差異。
(二)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程度有待提高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執行以來,事業單位開立的零余額賬戶和專用存款賬戶均通過國庫單一賬戶平臺實施管理,確保了財政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在實際執行國庫集中支付的過程中審批環節多、流程復雜、支付時間長、與銀行結算存在時間差等問題仍然存在。尤其是目前事業單位國庫集中支付方式仍以紙制憑證支付為主,支付電子化管理程度仍然較低,需要財務人員在完成支付指令操作后打印紙制憑證送交開戶銀行,開戶銀行再根據相關業務辦理流程辦理支付業務。支付業務辦理周期與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前相比沒有縮減,如遇到支付不成功或對方銀行拒付等情況,銀行更是反映滯后,從而造成事業單位資金安全隱患,使用效率降低。
(三)國庫集中支付監督機制有待完善
事業單位在財政預算批復后下達的預算指標基礎上分別按均衡性原則編制基本支出用款計劃,按項目實施進度原則編制項目支出用款計劃,用款計劃經主管部門、財政部門審核后以計劃額度形式下達至事業單位單一賬戶平臺。事業單位在實際編制支付指令時只需在用款計劃額度內選擇相應的用款計劃并填寫支付業務摘要即可發送銀行,完成資金支付,故在支付環節中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的監管缺失。即便事業單位的支付指令也需經主管部門或財政部門審核,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也只能依據用款計劃就其支出資金是否在預算額度內予以判斷,無法依據事業單位自行填寫的業務摘要判斷其支出業務的真實性、手續的完備性、支出標準的合理性以及是否符合其它預算管理要求。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往往只能采用事后監督的方式進行相關檢查,然而此時即便發現問題也只能“亡羊補牢”了,無法做到事前監督“未雨綢繆”。
三、完善事業單位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策略探討
(一)推動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與預算會計的銜接,提高預算管理水平
基于現行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在反映預算收支執行結果時準確性、完整性、可比性方面的缺陷,財政部發布了《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事業單位適用。政府會計準則規定政府會計由實行收付實現制的預算會計和實行權責發生制的財務會計構成。預算會計中預算收入、預算支出與預算結余要素與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中用款計劃、支付指令、可用額度等要素相對應。預算收入和預算支出一般在實際收到和支付時予以確認,與單一賬戶平臺上計劃下達和支付指令生成一致,預算結余與單一賬戶平臺上剩余可用額度一致。在政府會計準則的推行過程中,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也應不斷調整優化,使之與預算會計的核算方式逐步協調融合,進一步推動事業單位預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推動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提升數據處理能力
為了滿足事業單位預算管理精細化、科學化的要求,保障財政資金安全,提高業務辦理效率,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勢在必行。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是指利用信息網絡安全技術,通過發出電子指令辦理財政資金支付、清算及對賬等業務,取消紙質憑證和單據流轉,從而實現財政資金安全、高效運行的管理要求。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安全產品日趨成熟、財政單一賬戶系統穩定運行構成了實行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的技術基礎;國家相關電子票據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構成了其法律基礎,至此,實行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的條件基本成熟。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實行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對整個單一賬戶系統的安全防控,流程規劃,業務處理,數據分析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部門的協作、業務流程的再造以及相關電子憑證、電子簽名、電子印章、數字證書的管理均需詳細規范。
(三)推動國庫集中支付動態監控管理,加強風險防范意識
鑒于事業單位在資金支付環節的監管缺失,在國庫集中支付系統中引入動態監控系統,實時監控資金支付清算過程,對發現的違規問題及時糾正處理,以防范資金支付使用風險、強化預算支出執行監管顯得尤為迫切。通過動態監控系統主管部門或財政部門可以根據相應的權限動態監控事業單位支付業務選擇的預算科目、用款計劃、支出范圍和標準是否在財政預算核定范圍內;是否符合政府采購管理、公務卡使用管理、現金管理及其他預算管理規定。對動態監控發現的疑點和線索及時核實、及時糾正、及時處理,從而切實加強財政部門的監管力度,同時督促事業單位不斷完善資金內部控制制度,梳理預算收支流程,尤其是對大額資金支出的報批程序進行規范,逐步建立事業單位內控風險預警和防控機制。
四、結論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實施是國家公共財政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本質是財政資金支付方式的變革。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及其一系列相關配套制度的實施從根本上對事業單位的預算管理、會計核算、資金流轉、內部控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政府會計準則的頒布實施,其中預算會計制度的細化與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調整融合將成為事業單位預算管理改革的方向標。
參考文獻:
[1]熊鑫.國庫集中支付視角下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優化策略探析[J].財經界,2016(33).
[2]岳修晟.國庫集中支付動態監控體系探索[J].財經界,2016(24).
[3]董國華.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研究[J].財經界,2016(06).
(作者單位:上海市楊浦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財務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