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兵
摘 要:數學的教學,是基礎性教育之一。小學數學教育是從小學到大學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一個初始階段,也是最基礎的階段。如果學生在小學對基礎知識掌握得不牢,就會直接影響日后中學乃至大學的數學學習。因此,教師應高度重視小學數學教學,為學生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探索;新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2-013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2.082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見,新課程改革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動手實踐能力。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教學模式的創新正在經歷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階段,即改變傳統教育中“題海模式”“滿堂灌”模式,將自主創新,動手能力融入到教學模式中,并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對此,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并結合教學實情,總結出幾條數學教育的方式方法,現簡述如下。
一、鼓勵學生質疑,積極思考,勇于探索
古語有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由此可知,學是從思考中來的,思考是從質疑中來的。思考的根本是疑問,只有疑問才能引起思考,才能引發解決疑問的動力。而且,學校能否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新人,很大一部分就取決于是否能培養出學生的質疑精神。質疑是創新的開始,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當多鼓勵學生主動提出質疑。例如,在講到對圖形的認識的時候,我就會鼓勵學生提出質疑,諸如圓的特性、三角形的特性等。只有讓學生主動提出質疑,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形成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二、和諧師生關系,做學生真正的朋友
“親其師,信其道。”這句話說出了教學上一個最淳樸有效的道理,那就是教師要充分發揮和利用情感因素在教學中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夠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一個學生,尤其是對于一個情感世界豐富而又簡單的小學生而言,只有在親近自己的師長,與教師關系相處融洽的時候,才會主動去學習這位教師所傳授的知識。那么,如何讓學生做到“親其師”呢?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教師從根本上做出改變。孔子提出教育要做到“有教無類”“誨人不倦”“因材施教”,這種教學思想放到現在的教育模式來說依然適用。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因為一個學生接受能力慢便放棄他,無視他,也不能因為一個學生太過調皮而責罵他。教師一個看似無意的輕視和責罵,可能會給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了不小的打擊。因此,每當我在教育中對學生失去耐心的時候,就會想起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的一段話;“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頓,在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這段話不斷提醒我,教育不能因為學生的不配合就變得暴躁,也許會因為我的暴躁使一個人才喪失。
三、合作學習,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交流
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時間畢竟有限,但是學生與學生在一起相處的時間卻更長。很多時候,當學生有了疑問的時候,教師卻不一定在身邊。問題需要解決,可是一個人的思考能力和范圍畢竟有限,多個人一起思考,也許解決起問題來會更加的容易。蕭伯納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每個人的手里還是只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我們彼此交換,每個人便有了兩個思想。可見,思考與交流的重要性。因此,在日常的學習中,教師可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中有接受能力快的學生,也有接受能力慢的學生;有思維活躍的學生,也有安靜沉穩的學生。小組成員之間可以形成互補,互相影響,互相進步,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共同解決。這樣不僅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還鍛煉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同時,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問題而獲得的喜悅,也是無可比擬的。這樣的一個小組如果沒有有效的激勵體制,發揮的作用可能也不會太大。因為人都存在著惰性,大人有,小孩子也有。小學生有惰性,但是他們同樣也有好勝心。根據這種情況,教師可將小組之間經常進行比拼,看看哪個小組在一定的時期內解決的問題最多。這樣,學生為了在小組之間獲得勝利和認可,會更加主動進行學習和思考。
四、善于總結,突出教學主題
一堂課無論多么的精彩都是要圍繞著一個主題來開展的。由于學生沒有總結的能力,一堂課下來雖然也學到了知識,但是由于缺乏對課程的總結,使得學生對一些知識的理解并不是很清晰。或者說,一個輕松的課堂雖然讓學生掌握住了知識,卻掌握的是一個模糊的知識,久而久之可能就會忘記。如果教師在一堂課的最后做了有效的課堂總結的話,就等于將學生學到的知識更加清晰明了的表現出來,這樣更加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了解與運用。總結就是用簡單扼要的語言概括出一堂課的學習內容,特別是對重點內容的歸納總結,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可以說,有效的課堂總結,就是一堂課的點睛之筆,是這堂課靈魂的所在。
五、合理的聯系生活實際,將抽象的東西具體化
作為教師我們都明白,數學是一門相對比較抽象的學科。加減乘除的運算可能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卻不能形象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合理地將抽象的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例如,在講解對數字的認識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結合生活實際進行講解。如我們常提到的記憶數字的口訣:“1像鉛筆細又長,2像鴨子水中游,3像耳朵聽聲音,4像紅旗迎風飄……”這就是將數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最好的一個例子。但是,我們在教學中卻不能讓學生直接來背口訣。口訣只是輔助學生學習的手段,我們要做的是引導學生發現與數字相關的事物。1可以像筷子,可以像樹干;2可以像鴨子,還可像倒過來的秤鉤等。這樣的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還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便于學生記憶。
總之,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完善自我,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起到帶頭作用。同時,教學模式的改變也應該做到以人為本,教學經驗可以相互借鑒,卻不能照搬照抄。我們應選擇適合當地教育與學生水平的教學方式,并結合教師個人的長處,創造出具有自身教學特色的教育模式來。
參考文獻:
[1] 賀恒茹.新課程下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探索[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1(2):80-81.
[2] 陳浩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探索[J]. 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11(5):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