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寶為+許洪暢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對《滄浪之水》中典型知識分子代表池大為命運變奏曲的梳理,刻畫了他在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自由與不自由、得與失的矛盾心態,分析了知識分子群體困境和個體蛻變過程,展示出特定社會背景下知識分子靈魂的焦灼和蛻變,并從中重新審視知識分子與權力之間的微妙關系。
關鍵詞:滄浪之水 池大為 知識分子 敘事
初讀閻真的《滄浪之水》,它帶來的震撼是巨大的。池大為,小說的主人公,作為一個生命的個體,他的成長、遭遇、思慮、蛻變……這一切的一切,都帶來對 “人如何生存”、“人在現實面前要放棄什么”等問題的深深思考。從池大為作為知識分子典型的角度出發,可以從中得出更多關于知識分子生存的認識。
一.從池大為看知識分子群體困境
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群體,因其自身的特殊性,一直是文學作品著力表現的對象。從屈原、李白等作品中塑造的自我形象,到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等知識分子群像,到葉圣陶筆下的倪煥之,錢鐘書筆下的方鴻漸,楊絳的《洗澡》中的知識分子群像,陳翔鶴筆下的陶淵明,趙振開筆下的楊訊與肖凌,還有王蒙、張賢亮反思題材作品主人公……可以說,自古以來,中國文學就有著關注知識分子命運的傳統。2001年,在新舊世紀之交的轉折點上,閻真繼承了中國文學的這個傳統,對中國20世紀80、90年代知識分子進行審視。借助對主人公池大為形象的塑造,揭示了這群知識分子在清醒與沉迷間的矛盾、原則與規則間的矛盾、理想與現實間的矛盾前的困惑和尷尬,展現了當下知識分子的困境和心靈的蛻變,具有突出的文本意義和思考價值。
在經歷了戰爭和革命的洗禮后,80、90年代的知識分子面對著一個知識經濟、市場經濟的時代。知識可以直接轉化或帶來經濟效益,因而“在面對世俗強權的威脅時仍然保持他內心領地的完整,他就只有不斷地分裂自身,不停地進行高難度的靈魂操練。”[1]閻真是一個清醒而自覺的現實主義者,他深刻認識到,市場化轉型帶來的傳統精神文化崩塌的現實,對于一直固守內心精神世界的知識分子來說,是與時代危機相伴的一種嚴峻考驗,是對知識分子堅守精神家園韌性和硬度的一次殘酷挑戰。分裂自身是痛苦的,但不分裂會更痛苦。海因茲·迪特里齊認為,“知識分子容易獲得不同形式的權力……更容易……向體制投降。”[2]在關注社會現實的同時,閻真不滿足于再現轉型之交社會那種原生態、毛茸茸的現實,而是將更多筆墨灌注于深陷泥沼掙扎不已的知識分子群體,從心理和精神的層面突出這個群體人心的浮動和人性的弱點及亮點,寫出他們的猶疑、惶惑、掙扎和痛苦,從而使這部小說具有深刻的精神拷問價值。
二.從池大為看知識分子個體蛻變
《滄浪之水》中池大為自述:“盡管現實……無可抗拒,我還是要走自己認定的道路,哪怕孤獨、哪怕冷落,因為我是一個知識分子”。[4]20“一個知識分子”是作者賦予池大為的角色,更是池大為給自己的道德定位。他懷著初入社會的青澀為自己設定了一條未來之路,也讓自己陷入一系列緊張困境,自己信守的理想與現實相差甚遠,甚至背道而馳,一個有著有著既定價值取向、活在純粹精神世界中的知識分子似乎注定陷入現實的泥潭。
從池大為對自己的定位中可以看出,對于“知識分子”這個稱謂的理解,他更強調“超越其職業范圍的追求,如自由批評的精神,對人類基本價值的維護”和“有勇氣在一切公共事物上運用批評理性”。[3]他以這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認為自己應該繼承和傳遞知識分子應具備的人格獨立精神、正義和道德的力量。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知識分子意識,與父親對他的言傳身教是分不開的。父親用其一生的坎坷和坦然向池大為昭示,他做到了一個無愧于心的知識分子,在眾人都沉默的年代,他出于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和正義感,發別人所不敢發,成就了一個池大為認知中的真正的知識分子。池永昶為池大為樹立了高山仰止的道德風范,其“零落成泥碾作塵,唯有香如故”的“香氣”,在長期潛移默化中融入進了池大為的血液中。幫助池大為在穿越兩千年文明史的隧道過程中,在每一個黑暗的角落都點亮一盞道德與精神的明燈,這是池大為的幸事。在這種精神力量的感召下,池大為感到“在那些歲月里我心中充滿了放眼天下的激情……我注定是要為天下,而不是為自己活著的……在精神上和他們劃清明確的界線,并因此感到心靈上的優越。”[4]9
但這種“心靈上的優越”在池大為成為衛生廳的一名小科員后慢慢起了變化。原先信奉和堅持的東西讓他處處碰壁,先前堅守的陶潛式的高潔人格和出世方法在掌權者制定的游戲規則中被顛覆。一開始,他還能在精神力量的支撐下,實踐著他知識分子問心無愧的諾言。但一次自認為正當的諫言得罪了馬廳長后,他被調往遠離權力中心的中醫學會,從此開始了“自由”的“邊緣人”生活。“自由”是知識分子的靈魂,但池大為的這種“自由”更多意味著辛酸,因為他雖然獲得了心靈一隅的自由,卻喪失了自身物質與行動空間的自由。而被池大為視為“豬人”的丁小槐,卻不斷以“小人得志”的形象刺激“虎落平川”的大為;“牛皮客”任自強以物質生活的富足對比著池大為的清貧和無能;“大隱隱于市”的棋友晏之鶴則以自己郁郁不得志的現狀和失敗的教訓現身說法。連原本只專注于過自己的日子,對權利和金錢都是沒有太多欲望的董柳,在生完孩子后也開始宣言“我就是愛錢”。
清高和孤傲在現實的切身利益面前,顯得極其可笑和不堪一擊,池大為不得不重新思考,思考這個時代,思考自己的選擇。他最終放棄了對孔子傳下的傳統文化精神的信仰,把“錢”和“權”當成了新的價值操守。無法評判這是一種失去還是得到,因為失去和得到都是相對的:失去了堅守多年的道德操守,得到了現實生活的富足便捷;失去了言說的“小自由”,得到了行動的“大自由”。在這一個得失同步的過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知識分子在世紀之交所面臨的焦躁、困境、誘惑和抉擇,看到了池大為內心世界和外在環境之間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三.從池大為看知識分子與權力的關系
伯特蘭·羅素在《權力論》中提出,“人類最大的、最主要的欲望是權力欲和榮譽欲。”[5]不論古今中外,權力作為一種隱形的客觀存在的強大動力,都影響著歷史車輪滾動。有著兩千多年封建集權統治歷史的中國,“官本位”思想滲透極深,十年寒窗苦讀,只為一朝金榜題名,只有掌握話語權才能擁有實權。實行干部知識化政策后,知識分子更是成為最接近權力中心的一群人。池大為以知識分子的身份進入省衛生廳,原本可以平步青云,但卻落個“虎落平川”,這主要是因為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他淡薄名利,把對權力的追求、對自身利益的滿足當作一種令人不齒的行為,把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視為“豬人”。后來的“翻身”,也是因為他對權力重新定位,在與現實妥協后,終于如魚得水。
“追求權力是實現理想的一個途徑”,[6]追求權力是人性的正常合理反映,對權力的渴望無可厚非,知識分子也不例外。“知識分子有著普世情懷,有著舍我其誰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7]知識分子該有兼濟天下的胸懷,但更要完善自身。像苦行僧一樣活著,把自己的才華湮沒在對付日常生活的瑣碎上,讓家人跟著吃苦受累是荒謬的。池大為是利用職權之便為自己謀利了,但他的“逐權”也可以看作是為了實施“新政”而“曲線救國”的一種策略,是為了更好地依照自己的內心來改造這個環境。盡管“新政”由于多方面因素并沒有成功,但如果沒有衛生廳廳長之位,“新政”根本不會被提起,更勿論實際操作了。從中可以得出一個認識:如果不能擁有權力,改造社會只能是一句空話。
池大為只是一個個案,每一個生活在當下的知識分子,都可能遭遇相同或相似的境況,經歷堅守、被困、動搖、蛻變的過程。池大為通過對權力的掌握擺脫了被困的地位,得到了物質的富足和地位的滿足,看似是一種進步。但“高處不勝寒”,他在享用權力的同時,孤獨又與其相伴。此外,他內心深處的傳統文化道德、知識分子操守一刻也沒有放棄同現實環境的斗爭。在掌權后,他并沒有完全被世俗原則沖垮自己的精神防線,一度想找回丟失的“自我”,來拯救失落的靈魂。殊不知在向世俗原則靠攏的同時,權力欲望與人格操守之間已經出現了難以愈合的裂痕。知識分子只有一貧如洗的高尚者和飛黃騰達的庸俗人兩種選擇嗎?這是不科學的,物質和精神不可分,作為精神戰士的知識分子也需要物質的給養,問題的關鍵在于對權力追求的程度。孟德斯鳩曾斷言:“任何擁有權力的人,都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8]濫用權力的直接后果就是腐敗,而也正是當權力和腐敗聯系在一起時,權力才充滿了誘惑力,讓許多人為了它做盡人間卑微之事,成了庸人。由此可見,權力本身并沒有錯,其后的腐敗才是癥結所在。掌權而不腐敗,仍能堅守高潔品質,是給知識分子指明的一條陽關大道:既能堅持知識分子操守,又能很好地生存下去。這才是新的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服務社會亟待解決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殘雪.一種特殊的小說[J].大家雜志,2003,(4):13
[2]索楓·迪特里齊.知識分子危機與批判精神的復蘇[J].讀書雜志,2002,(5):34.
[3]余英時.中國知識分子論[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117.
[4]閻真.滄浪之水[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5]伯特蘭·羅素.權力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101.
[6]夏義生,遠方.學者作家的現實情懷——閻真訪談錄[J].理論與創作,2004,(1):54-58.
[7]楊振高.知識“閹割”的可能——知識者為何痛苦[J].理論與創作,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4(1):87-92.
[8]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
(作者介紹:殷寶為,銅陵職業技術學院教師;許洪暢,中國銀行銅陵分行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