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乾川 馬廷洪 金江 幸鑫
(重慶科創職業學院信息與機電工程學院,重慶 402160)
[摘 要] 數控機床在機械制造行業中的使用范圍迅速增加,職業教育要與行業發展同步,數控銑床實訓課程是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必修課程,針對高職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從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相結合,項目式教學內容與行業職業相對接實現數控技術應用人才的突破性培養,讓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的技能學有所用,為這門課程的教學改革和實踐進行有益探索。
[關 鍵 詞] 數控銑床實訓;教學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3-0031-01
一、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數控銑床實訓課程教學現狀
目前,高職數控銑床實訓課程教學存在諸多矛盾具體體現在:專業師資隊伍缺乏企業工作經歷;實訓項目單一,缺乏針對性、變化性;學生人數多、實訓設備少、課時少,操作時間不足,造成實訓效果不好;加工材料種類少等教學資源不齊,造成實訓課程內容很難與企業行業工作崗位對接。
二、數控銑床實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一)教學團隊建設
數控銑床實訓課程的教學師資需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豐富的數控銑床實踐操作經驗,才能將理論知識融入實踐。高職院校的很多教師都是從學校畢業直接又進入學校,理論知識功底好,實操方面缺乏可安排他們到企業掛職鍛煉頂崗實習,或引進企業兼職教師相互幫扶,實現教學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為課程建設提供有力支持。
(二)項目式教學內容與教學設計改革與創新
課程應強調以學生職業能力為培養目標,根據職業院校的學生特點,從實際工作崗位要求,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實際工作能力。
教學內容要符合行業技術員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項目式教學過程中加強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的結合,突出對崗位能力培養的針對性。項目內容以校企合作單位加工零件為載體,項目按照零件加工復雜程度由易到難到的原則安排,前期的項目應著重理論知識與數控銑床操作的教學,教師引導學生完成數控銑加工工藝制定和零件加工程序,演示操作數控設備的刀具選擇并安裝、量具夾具使用方法等,學生在獨立完成過程中教師還注重過程性輔導,不正確的操作應及時糾正,為后續項目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后續項目為曲面輪廓的銑削加工,進行曲面銑削加工中,培養學生對工件的三維造型形狀和尺寸分析,選取相應的加工刀具,采用“行切法”進行銑削,精加工時選用球頭刀的側刃直接順向的沿零件外形的方向切入曲面,切入每一步的距離按照曲面粗糙度要求調整,同時,在編程軟件中設置正確的刀具參數、合理銑削加工要素參數值,保證開始切入時側刃切削用量滿足刀具強度要求,避免加工過程中因刀具急劇磨損或折斷、切削用量選擇不合理造成零件報廢。
在完成零件加工后,對工件質量進行分析總結,引導學生優化加工工藝路線、刀具路徑、銑削加工參數,填寫加工工藝卡,再對比加工出的產品質量和加工時間,完成實訓項目報告書存檔,培訓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認識到制定合理加工工藝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有利于課程目標與企業崗位的無縫對接。
(三)校企合作共享實訓教學設備
職業院校教育主要是實踐性教學,每一門課程須具備良好的實驗實訓設備,所以在專業課程建設中,教學條件是重要支撐。我院有數控編程仿真加工實訓室、數控銑床實訓室,校內外與企業合作的實訓基地等,學生不出校門可以去企業現場學習、實習。實訓教學材料有學院配備的5052鋁材和45鋼外,校企合作單位也提供一些加工零件材料,彌補實訓材料種類少的缺點,保障課程教學的順利實施。
(四)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站在講臺占用大部分時間對理論知識進行講述分析,學生學習起來枯燥乏味,無法激發其學習的動力,所以在數控銑床實訓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理論知識講述完成后,馬上到機床進行實踐操作,教師先示范性的操作,對重要的環節錄成小視頻,并發到班級微信群使學生在課堂外也能學習。教學過程中小組內實踐學習好的學生,教師應多鼓勵和總結,發現不足之處,先讓學生小組討論,老師再點評并結合典型案例進行分析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使學生在課堂內完成數控銑床操作的同時,也參加了企業工作崗位的實習。
數控銑床實訓課程從教學團隊建設、項目式教學內容設計、實踐教學條件、利用微信群建立第二課堂教學方法等方面改革,通過近一年的實踐提高了教學效果,鍛煉了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消化吸收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校企合作教學,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與職業生涯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鄧矛.現行數控銑床加工課程改革和創新的新思路[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8).
[2]侯國安.化工設備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科技資訊,2016(31).
[3]溫建根.數控銑床加工鋁合金工件的工藝設計[J].工程技術(建筑),2016(14).
①本文系重慶科創職業學院校級課題“基于工學結合的數控銑床實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淡乾川(1985—),從事數控編程與加工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