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

(山東省臨沂衛生學校,山東 臨沂 276000)
[摘 要] 微課浪潮已席卷教育界,成為教育信息化的熱點。通過調研、訪談、實踐、交流等方法,探索了微課在中職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汲取了師生的意見,挖掘了微課的多種形式和價值,對中職教師具有積極的借鑒作用。
[關 鍵 詞] 微課;信息技術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3-0079-01
微課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成為推動教育改革的新技術。目前,微課的制作及運用雖然已日臻成熟,但是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技術,它還有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尤其在中等職業教育領域,如何合理高效地運用微課,還需要深入地研究和總結。
一、中職生的學情分析
筆者通過調研,對中職生的學情深入了解發現:
1.學生的基礎差,學習的主動性不高。而微課的特點就是短小精悍。
2.學生對理論知識不感興趣,更愿意去學習操作技能,因此職業學校的教學應當以技能訓練為核心,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而這恰恰與信息技術教學的目標相一致。
二、微課在中職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優勢
基于以上對學情的調查與分析,筆者認為微課教學很適合在中職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
中職生的基礎參差不齊,傳統教學難免會造成成績差異的問題,而以微課作為自主學習資源,可以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自我建構,實現差異化教學。
微課可以使學生在課前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更多地與教師進行討論交流,從而獲得對教學內容更深層次的理解,提高知識的運用能力。
目前信息技術教學一般是教師通過電子軟件演示,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會導致細節缺失,利用微課可以再現操作過程,利于學生的自我糾正。
三、微課在中職信息技術教學中的設計思路
針對中職生的特點,筆者認為信息技術教學中微課制作及應用的基本思路為:
1.微課可以靈活運用于各個環節,承擔新課導入、知識講解、過程演示、課后拓展等不同的角色。
2.微課以演示類為主,通過實例傳授知識,輔以配套練習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3.微課時長5分鐘以內為最佳。
四、微課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踐探索
明確了微課的設計理念和思路,筆者制作了多個微課并在教學中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學習了“查找與替換”這一知識點后,學生對基本操作都已熟練掌握,但許多學生僅僅停留在文本的查找與替換這一層面,不會深層次地運用。為此,我設計了演示類微課管理文件中的編號,通過實例機房管理制度的編號設置,演示了“查找與替換”的靈活運用,經過幾步操作就把一篇長文檔的編號編排得美觀整齊。課后經過聽評課教師的交流,認為這一微課使學生體驗到了計算機的神奇與高效,激發了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視野,引發了學生思考,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微課分類匯總是探究學習類微課,通過觀看一個實習生對“病人登記表”數據處理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觀看完微課后,為學生設置了由易到難的三個任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相應任務,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要求,有效解決了分層學習的問題。
IF函數是Excel中比較難掌握的一個函數,是函數部分的重難點。在傳統的信息技術課上,通常是教師先演示再下發習題指導學生完成練習,鞏固知識。但由于函數格式復雜,很少有學生一次成功,教師還要一對一指導,事倍功半。而通過課前觀看微課并輔以學習任務單,學生能夠初步掌握IF函數的有關知識,在課堂教學中通過由易到難的實例,很快便熟練掌握了該函數的運用。同時,對于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遇到錯誤可以反復觀看微課,這樣既利于學生的自我修正和記憶,同時也避免了教師的重復性勞動,事半而功倍。
筆者選定了四個班級共157人(實驗組78人,對照組79人),經過一學期的實踐探索,期末成績有明顯差異(見下表)。
五、微課教學的應用反思
1.微課應與其他教育技術綜合運用。微課的運用,并非僅僅是技術問題,作為教師應當以微課為切入點,將其與其他教育技術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微課、面授教學、互聯網各自的優勢,實現混合式教學。
2.微課應配套相關資源。微課不僅僅是一個微視頻,同時還要結合與學習內容相關的背景資料、素材、練習題等輔助資源,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拓展學習。
總之,微課是適合中職學校的一種新的教育技術,能夠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能力的提高,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譚姣連,徐曉東.用視頻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J].中國遠程教育,2013(11).
[2]趙國棟.微課與慕課設計初級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